“媽媽,我我··吃··瓜瓜··好 好吃··”
“這孩子是不是結巴?”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被身邊的人説我孩子結巴,我想衝上去抓住她們,説我孩子是正常的。
可事實是寶寶3歲多了,説話還是結結巴巴,看着別人的孩子能背古詩甚至講故事,我真的快崩不住了。
我告訴自己要耐心,可每次和他聊天,看着他嘴裏蹦出的破碎的詞語,我真的忍不住想質問他:“別人都行,你為什麼連一個完整的詞都説不出來?”
也許是我的焦慮感染了孩子,孩子每次説話時都戰戰兢兢看我一眼,説話越來越少,結巴也越來越少。似乎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難道我的孩子一輩子只能這樣了?不,我可以改變。去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我,孩子的生理發育沒問題,可能是孩子的思維比較慢,所以意思不清楚,家長要多多引導。
於是我花了半年的時間,每天給孩子講故事,講完後再一一給孩子分析每個角色,重複故事裏的經典台詞,就這樣,在我的引導下,孩子説話一天比一天流暢。
説話是寶寶發展過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不過,學説話對於寶寶來説並不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過程也相對漫長。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在學説話這件事情上,寶寶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Q:寶寶快2歲了還不會説話,是貴人語遲嗎?
A:老人們常説,寶寶説話晚是貴人語遲,説話越晚的寶寶,長大後的命運越好。但這種説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寶寶的發展存在個體差異。通常情況下,寶寶到了1週歲左右就開始牙牙學語,能説一些簡單的字、詞甚至句子了。
如果到了兩三歲以後,寶寶還不會開口説話,醫學上就稱為語言發育遲緩,需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進行檢查。
Q:寶寶2歲多了,説話突然變得結巴是怎麼回事?
A:2歲多的寶寶思維發展比較快,但語言表達還不夠好,嘴上的功夫常常趕不上自己的思維。
説話的時候,不能迅速地找到合適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有時會重複、延長某個字音,或出現語言不連貫、不流暢的現象,聽起來就像結巴一樣,這是正常的。
家長在寶寶説話結巴的時候要注意安撫寶寶情緒,讓寶寶不要着急。
你可以猜測寶寶想要表達的內容,適當給予他一些提醒,幫助寶寶將句子完整地串聯起來表述。
Q:寶寶3歲後,常常喜歡自言自語,這正常嗎?
A:3歲是孩子的語言發展從外部語言過渡到內部語言的關鍵階段。
自言自語其實正是他將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語言的一種表現,是寶寶把內心思考的內容用語言表達了出來。
寶寶通常會在遊戲的時候,或者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言自語,這種自言自語可以幫助他思考,理清思路,通過語言來調節自己的行為,是正常的行為,家長不用擔心。
Q:家裏老人説方言,會影響寶寶學説普通話嗎?
A:語言環境對寶寶説話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如果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接觸兩種語言(甚至更多),特別是經常聽到某兩種語言,他們可以同時學會兩種。”
所以,不用擔心方言會影響寶寶學説普通話。
如果寶寶能聽懂兩種語言,他就能自動切換兩種語言的回應模式。當你和他説方言的時候,他就會用方言和你對話;當你用普通話和他説話的時候,他就會用普通話和你對話。
Q:給寶寶看動畫片,是不是對學説話也有幫助呢?
A:看動畫片對寶寶學説話是有幫助的,寶寶在看的過程中實際上是一個語言的輸入過程。
但是幫助寶寶學説話,仍然應該以爸爸媽媽的引導為主,不能用動畫片來代替。
看動畫片時間過長對於寶寶各方面都是有傷害的。美國兒科學會建議:18月以下幼兒不使用電子設備(手機、電視、早教機等),2~5歲兒童每日使用電子屏幕時間不超過1小時,且家長需全程陪伴觀看。
學習語言作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挑戰,家長一定要準備好充足的知識,用心陪伴,發現問題,及時正確的引導。寶寶樹會持續不斷為你提供貼心、用得着的乾貨,和你一起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你需要的時候,寶寶樹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