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豆製品又站在了金字塔頂端植物蛋白增3,早亡風險降10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健康

早在1838年,荷蘭科學家格利特·馬爾德就發現,有生命的東西離開蛋白質就不能生存,因此蛋白質一直被譽為“生命的基石”。

其實,蛋白質也有“好壞”之分。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的一項最新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增加每日攝入蛋白質中植物蛋白的比例,對長壽有益。

植物蛋白到底好在哪?日常飲食中如何攝取植物蛋白?《生命時報》採訪營養專家,教你“吃對”每一克優質蛋白。

受訪專家

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王興國

武漢市中心醫院臨牀營養科主任許淑芳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註冊營養師王曦戴民慧

植物蛋白增加3%,早亡風險降10%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對1995至2011年收集的23.7萬名男性參試者和17.9萬名女性參試者的相關數據展開梳理分析。

在每天攝入能量中,植物蛋白(而非動物蛋白)佔比每增加3%,早亡風險可降低10%。

在1000千卡熱量中,取代動物蛋白的植物蛋白每增加10克,男女死亡風險可分別降低12%和14%。

如果用豆腐等植物蛋白替代雞蛋,男女早亡風險分別降低24%和21%,用豆類等植物蛋白代替牛肉等紅肉,可使男女早亡風險分別降低13%和15%。

此外,《英國醫學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還發現,無論體重如何,攝入動物蛋白都與高血膽固醇水平有關,攝入植物蛋白則與低血膽固醇水平有關。就長期健康而言,將部分紅肉換成豆腐等植物蛋白來攝入,有助長壽。

蛋白質好壞有個“金字塔”

國際血脂專家組在《ClinicalNutrition》期刊上發文,提出了“

蛋白質來源金字塔

”的概念。

位於塔尖頂端的是植物蛋白,主要包括大豆、豆類、堅果。往下依次是魚肉;雞蛋和奶製品;禽肉;未加工紅肉;加工紅肉

豆製品作為優質蛋白的主要來源,不僅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還具有鈣、鎂、鉀、大豆異黃酮、B族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都對身體有益。

1、

補鈣

大豆本身鈣含量達191毫克/100克。大豆加工成豆腐、豆腐乾、豆腐皮等豆製品時,還會加入含鈣的凝固劑,其鈣含量也較高。

2、

保護血管

發表在《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大豆蛋白能使成年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了3%~4%。這一數值雖然較小,但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已能起到較顯著作用。

此外,豆類的鉀含量特別豐富。每100克毛豆含高達478毫克鉀,對降壓有積極作用。

3、

調節血脂

大豆、堅果等食物中雖然也含有脂肪,但多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對調節血脂、清理血栓、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等,都發揮着積極作用。

4、

增加胃腸動力

每百克大豆可提供15.5克膳食纖維,製作豆漿時產生的豆渣,主要成分就是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可以延緩食物吸收,改善腸道菌羣,增加胃腸蠕動,讓人在較長時間內有飽腹感,並利於抑制血糖上升。

5、

護肝

豆製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和半胱氨酸,將豆腐、豆芽等豆製品作為下酒菜,可以減輕對肝臟的不利影響。

每天1兩豆,補好植物蛋白

常吃的豆類及豆製品中,每百克蛋白質含量較高的依次有:

黑豆36.1克,黃豆35.1克,綠豆21.6克,紅豆20.2克,北豆腐12.2克,南豆腐6.2克,豌豆2.9克,扁豆2.7克,豆漿1.8克。

豆腐腦是北豆腐製作過程中的半成品,其營養也很豐富,吸收程度高。千葉豆腐、魚豆腐等雖名為豆腐,含有的大豆成分卻較少,營養價值也低很多。

正常情況下,人體不能儲存蛋白質,需要足量攝入。成長髮育期的兒童、孕婦或哺乳期女性、消化能力減弱的老人、免疫力差或虛弱的人,要尤其重視蛋白質補充。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日攝入30~50克的大豆或相當量的豆製品,以保證優質蛋白佔膳食總蛋白質供應量的50%及以上。

大約相當於200克豆腐、100克豆腐乾、30克腐竹、700克豆腐腦、800克豆漿、300克豆芽。

健康提示

豆製品雖然是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但不宜過量食用,否則可能影響消化,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

痛風、急性胰腺炎、慢性腎病、糖尿病、慢性胃病、高尿酸血癥、泌尿繫結石、高血鉀症等疾病的患者,不建議吃豆製品。▲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