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都有這樣一種體會:即使對育兒知識如數家珍,但現實與理論總是背道而馳,自己仍然管不住孩子。
正如前幾天媽咪羣裏的聊天一樣:
在家裏只要話稍微説重點,眼淚就在眼眶裏打轉;
犯了錯被老師批評,就鬧着不想去上學;
玩遊戲輸了,就耍賴大哭,説着再也不玩了......
越來越多的孩子擁有一顆易碎的“玻璃心”,管不得、説不得、罵不得、更是打不得。
2其實,孩子的玻璃心並非是天生的,大多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圍,養成了孩子遇到批評就不高興,遇到挫折就逃避,承受不了失敗,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現狀。
前段時間,晨媽在微博上看到一則新聞:海安一小學生因為不認真做暑假作業,被媽媽數落了幾句,一氣之下竟然離家出走。
這幾年,類似的新聞真的是層出不窮:
重慶一對哥倆因為玩手機沒完成作業,被家長教訓後,一起離家出走了;
江蘇一男孩因打破了學校的玻璃,怕被責備,就在家中撞碎玻璃跳樓以死謝罪;
銅陵一女孩玩手機不願還給媽媽,被打後一氣之下欲跳樓輕生。
無論是上面哪則新聞,都正是孩子無法接受批評,玻璃心的表現。
現在很多家庭,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二胎家庭,孩子都是家裏的掌中寶,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
孩子學走路摔了一跤,就表揚説:寶寶真棒,都會走路了;
寶寶剛剛牙牙學語,就大加讚賞:寶寶真聰明,都會説話了;
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卻誇獎他:寶寶真棒,都會用手手抓東西了;
......
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對孩子都有求必應,想要什麼就給什麼。
但家長們過度、不切實際的讚美和表揚,也只會讓孩子從小養成喜歡聽好話的“惡習”,時間一長,難免讓孩子養成了 “唯我獨尊”的強烈自我中心感。
習慣了索取和享受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受不了任何現實的打擊,一旦遇到失敗或者困境,就很容易意志消沉,自尊心受挫。
脆弱敏感的他們甚至會做出毆打父母、輕生自殘等極端的行為。
愛孩子、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可孩子總有離開父母的一天。
當孩子獨自面對世界的時候,父母的過度保護和溺愛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不僅折斷了孩子飛翔的翅膀,也親手為孩子釀了一碗“苦果”。
3丹尼爾·戈爾曼在《社交商》中寫到:
家長要做的不是幫孩子避免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而是要教會孩子在經歷挫折和痛苦之後儘快恢復平靜。
在社交活動中,一個孩子能夠經受住別人的情緒風暴並且重新修復與他們的交流的能力,對他一生的幸福至關重要。
漫漫成長道路上,沒有誰能夠一生順遂,總會遭遇點挫折和失敗,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面對困難、挫折的勇氣和能力。
因為批評不是讓你不行,而是讓你更行。面對孩子的“玻璃心”,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01、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每個孩子都是小天使,他們不懂得掩飾自己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只是展現自己最真實的情緒。
父母們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但這並不代表縱容他的“行為”。比如:當孩子打人、摔東西了,我們應該擁抱孩子,對他們的情緒表示理解,等孩子情緒過後,再跟孩子好好説話,耐心教導。
父母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懂得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紓解,才能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
孩子雖小,但情感神經卻是異常的敏鋭。
經常吵架的父母,孩子會敏感地感知到大人的壞情緒,憤怒、焦慮會讓孩子恐懼,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的孩子更易缺乏安全感;而相敬如賓的恩愛父母,會讓整個家庭明媚、温馨,在愛裏成長的孩子自然安全感滿滿啦~家庭成員之間相親相愛、和睦相處,不當着孩子面爭吵,這樣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幫助孩子遠離“玻璃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03、家長要學會放手無論孩子多大,在父母眼裏始終都是個孩子。
父母總認為替孩子包辦一切,就是對孩子好。可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終有長大的一天,要獨自去面對世界,去承擔人生的重量。
父母無法替代孩子成長,也無法陪伴孩子一生。
只有適時地放手,培養孩子獨立處事的能力,孩子才會更加地堅強;只有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和寬容,孩子才能更自信地走向未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師。
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學會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與其成為孩子的大樹,為他遮風擋雨,不如成為他成長路上的推手,讓生活中的磨鍊,為孩子提供成長的養料,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參天大樹,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