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長髮育都離不開食物,胎兒又是如何“吃飯”長大的呢?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每個人的生長髮育都離不開吃飯,即使是作為胎兒,依舊離不開食物的供應,那麼胎寶寶是如何攝入營養長大的呢?當媽媽吃飯完飯時,胎寶寶有何反應呢?是否會跟媽媽搶奪營養呢?
胎寶寶“吃飯”不需要咀嚼、吞嚥,而是直接吸收食物轉化後的營養物質,而這些食物來源於母體,孕婦吃飯後,食物中的營養進入血液循環,以小分子的形式存在於血液中,胎盤作為營養中轉站,再經臍帶(相當於傳送帶)由血液傳遞的方式供給胎兒。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其實,胎兒與媽媽共生共存,他們有嘴不進食、有鼻不呼吸,在得到臍帶運送的營養後,身體會產生一定的代謝物質和二氧化碳,之後再通過臍帶原路返還給孕媽,經由準媽媽的泌尿系統和呼吸排出體外。
其實,説得直白點,臍帶和胎盤是胎兒和孕媽進行營養物質交換的媒介,如果兩者出現問題,寶寶的營養供應就會出現障礙,可能造成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危害。一般而言,當寶寶出生後,臍帶和胎盤的“任務終止”,完成“營養供給”的偉大使命。
總而言之,胎兒正常發育所需的全部營養均源於媽媽,孕媽咪要是挑食、偏食或者節食,都有可能會讓寶寶“餓肚子”,發育自然是落後於同齡人。
不少媽媽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每次吃完飯以後,胎兒的胎動明顯變得強烈些,咋回事?難道是小傢伙在和媽媽爭奪營養嗎?
其實,孕婦吃完後,體內的血糖水平升高,身體血液循環加快,提供給胎兒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更加充足,胎兒“吃飽後”自然後是活力無限,會以手舞足蹈的方式傳達自己的快樂。
我們一直強調孕媽們要選擇性地進食,儘量少吃刺激性的重口味食物,尤其是進入孕晚期以後,胎兒的味覺系統逐漸發育完善,他們可以敏鋭地“嗅”到母親吃入食物的味道,一般胎兒在7個月大時,具有感知味道的能力,可以分辨甜和苦,等到出生時,味蕾已經發育完全,可以馬上分辨出母乳和其它味道的差異。
當媽媽在吃食物前,一定要考慮到胎兒是否能接受,這是因為媽媽吃進入的食物會通過胎盤進入羊水,寶寶每天會吞吐羊水,而羊水的味道由孕媽飲食所決定,當準媽媽吃重口味食物時,羊水的味道可能發生微妙的變化,小傢伙可以間接“嘗”到味道。
除了感知味道,胎寶寶還能感知食物的温度,入夏以後,雪糕、冰淇淋成為炙手可得的“解暑佳品”,不少孕媽管不住嘴巴,自然是吃上兩口,那麼當媽媽吃雪糕時,胎兒什麼感覺呢?TA會不會凍得“發抖”呢?
儘管子宮是一個恆温的環境,可是媽媽吃太冷的食物,可能會通過胃壁傳給子宮,對冷敏感的胎兒可能會“凍得發抖”,説不定還會打個冷顫,有的寶寶對冷的耐受能力不強,可能會表現出十分抗拒的反應,用強烈的胎動示意寶媽“住口”,如果子宮受冷強烈收縮,可能引起流產或者早產。
其實,是不建議孕婦在炎熱的夏季吃雪糕的,這是因為懷孕後,身體機能大不如以前,腸胃功能較弱,突然吃大量的冷食可能造成腸胃血管強烈收縮,減少胃液的分泌,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當然,雪糕也不是完全不能吃,一定控制量,偶爾來一隻解解饞,不要在身體燥熱難耐、空腹狀態下吃生冷的食物,對腸胃的刺激較大,容易出現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