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道友問我,道長我齒痕多是不是濕氣重?有道友在微信上問我,早晨起牀後整個眼睛都有眼袋了,是不是濕氣重,還有一些疾病比如風濕性關節炎,濕疹,這些是不是都跟濕氣有關呢?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濕邪重不重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的舌頭。
發現體內濕氣大的信號
你可以在每天早晨刷牙的時候,對着鏡子,仔細觀察舌頭。看舌頭主要看兩部分:一是看舌體,二是看舌苔。
1伸伸舌頭,有沒濕氣一看便知
濕邪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不過其本質卻是離不開水分這個特點。
通過舌體的大小,可以判斷體液的多少。水分越少,舌體越瘦;水分多了,舌體就會脹大起來。
咱們去非洲的時候可以看看沙漠地帶的人,他們很少有胖人,這就跟水分的蒸發有關係。舌頭胖了、大了,但是口腔還是原來的大小,舌頭就會頂上牙齒,時間長了就留下齒痕。
另外,濕多了以後舌體也可能出現裂紋,像是泡發了一樣,跟咱們洗澡時間長了手上起皺一樣。
2看舌苔
正常的舌苔應該是薄白而清淨的,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達不到這個程度,出現了膩苔,那可能就預示着身體出現了問題。
膩苔是什麼樣呢?它就好像舌面上掛着一層剛喝完的牛奶一樣,又白又厚。
像這種舌苔白厚,看起來比較滑膩的,説明體內濕氣比較重或體內有寒;如果舌苔黃厚而且滑膩,則説明體內有濕熱。舌苔薄説明病只是處於初期,病位淺;舌苔厚,説明病已經逐漸侵入體內,病位較深。
那我們總結一下,看濕氣在舌頭的主要表現就是:舌體胖大,舌頭兩側有牙齒印或舌體有裂痕、舌苔厚、發黏、就表明體內濕氣過重。
還可以通過這四個信號來判斷
1起牀後身體疲勞,四肢沉重
有的人起牀後覺得特別疲勞,頭上像有東西裹着一樣,整個人沒有精氣神。
2便完不爽,小便淋漓不盡
有的人清晨大便後,發現大便黏,不容易擦乾淨,別人用一兩張紙就行,他得用三四張。而且,有可能衝一次水還衝不乾淨。還有人在小便時排尿不暢,有淋漓不盡的感覺。
3下肢易水腫
《黃帝內經》中説:”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我們收水往低處流,濕的特性跟水相似,都是往下走的,所以濕邪容易侵襲腰以下部位。
4面色淡白,精力不濟
被濕邪困住了肌表的經絡,肢體就會困重,懶動;如果濕邪阻於中焦就會胸脘痞悶;如果濕邪停於下焦,氣化不利就會小便短澀。
想要祛濕就要先弄明白濕是什麼?
“濕”是會意字。甲骨文左邊是水,右邊是兩把晾着的絲,小篆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濕”。
它左邊的形符説明跟水有關。右上的符號為“日”,也就是太陽,右下的表示掛在架上的絲織品。
瞭解到這些,濕的含義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了。被水浸過後的絲織品,在太陽的照射下,水分蒸騰往上走,形成瀰漫、氤氲之勢,這就形成了濕。
濕的本質是水。濕從水中來,但是又與水不同。濕是瀰漫在天地之間微細的水,你只能感受到它,卻看不見它;而水是聚在一起的濕是有形之物。水和濕是可以互化的。
從“濕”的造字上也能看出,水要想化成濕必須依靠陽氣的作用,陽蒸水動,氤氲成濕。
濕也可以化成水,在寒涼的氣温下將濕聚在一起即為水,南方很多家庭都有除濕機,這裏面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降温將濕氣凝聚到一起,所以除濕機裏最後抽出來的都是水。
中醫有很多關於病理的解釋,往往就來自於對自然現象直接或間接的取象類比。自然界中,江河湖泊之水在太陽光熱的作用下,被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聚集在一起,形成雲,最後又變成了雨落下來。
在我們人體內,水液代謝也要依靠陽氣的作用。水液在體內是以“氣”的形式運行的,也就是説液態的水液需要轉化成氣才能運行到全身,這一轉化就需要陽氣的温煦、氣化作用。
離開了陽氣的氣化作用,人體內的水液代謝就無法進行,讓多餘的水液就會停留在體內,導致內濕。
內濕為病,多是脾胃功能受損造成的。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濕邪就會通過大小便等途經排出體外;但是如果脾胃虛弱,水濕就會滯留在體內,從而形成一種誘發疾病的因素,所以除濕應該先當健脾胃。
健脾除濕的方子非常多,每一個方子針對的濕氣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讓我給大家推薦一款人人都適用的祛濕方,那麼當數中醫著名的健脾祛濕食方——四神湯。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大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面對此種情況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
於是乾隆皇帝命當地知府張榜求醫,不久,有一道人前來揭榜,在把過脈之後開出一個藥方後,宣告“四臣,事成!”。
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果然立即痊癒。
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燉煮食物養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傳着傳着就變成 ‘四神湯’了。
健脾祛濕“四神湯”
四神湯其中“四神”是指:山藥、蓮子、茯苓、芡實(或薏仁)。四種食材的比例是1:1:1:1,約每味15克。四神湯,以甘平為主,甘能治水,故能祛濕健脾和胃。
蓮子養心安神為首功,山藥以補虛為長,茯苓以去濕為長,芡實健脾祛濕。
四神湯裏不但有茯苓化濕,還有芡實把濕氣轉化成津液,又有山藥蓮子補虛,且能鎮水,達到安神之功,使濕氣不再為害,從而整體調理身體,達到健康。
四神湯裏面這四位藥食同源的食材性質都非常平和,效果好,不光能祛濕,還能健脾固腎,不管你是濕熱還是寒濕都能用,對大傢俱有普遍適用性。
四神都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所以非常適用,怎麼吃都長不胖的瘦子,還是喝口水都長肉的胖子。特別是那些消化不好,容易拉肚子,吃多少都不長肉的人,非常有用。
那麼我們看一下這四種原料。
1蓮子
俗諺有云:“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説的就是蓮子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
蓮子具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之功效。常用於脾虛泄瀉,帶下,遺精,心悸失眠。
2山藥
《神農本草經》記載:“山藥味甘温,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民國大醫家張錫純認為,山藥即滋陰又利濕,能滑潤又收澀。功能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且含蛋白質最多,在滋補藥中成為無上之品。
3茯苓
《神農本草經》中關於茯苓的記載:“茯苓,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大松下。”
茯苓甘、淡,平。因其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温、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故古人謂之為“四時神藥”。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
茯苓在全國各地都有產出,大別山地區(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處)是最大產地,其中又以安徽安慶所出產“安苓”的產量大。隨着野生資源的消耗,野生茯苓日益稀少,目前多以人工栽培為主。
4芡實
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藥材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藥食兩用藥材。它的果實很像雞頭,所以又稱“雞頭米”。有“水中人蔘”之美稱。
古藥書中説它有“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之效。
南芡主要產於湖南、廣東、皖南以及蘇南一帶地區。北芡又稱池芡,主產于山東、皖北及蘇北一帶,質地略次於南芡。
選擇芡實一定不要選擇被硫燻過的芡實,被硫黃燻過的芡實聞起來會有酸味,有可能是蟲蛀後再加工的。購買的時候最好不要購買這種芡實。
以上這“四神”都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非常適合那些怎麼吃都長不胖的人,喝口水都會胖的人,食慾不佳或者總是會出現消化不良的人。但是若是近期大便乾燥就暫時不要吃,等身體恢復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