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濟失調屬於一種神經性疾病,由於大腦、基節、小腦、前庭系統、深感覺的損傷,導致患者出現頭暈,四肢無力,走路不穩,喝水嗆咳,嚴重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癱瘓等等。西醫對於這種神經性疾病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只能暫時控制緩解,神經性疾病也被當今的患者稱為疑難雜症。
共濟失調出現之後,會把原本一個正常的人變得瘋狂,無論是性格還是生活,都將發生極大的變化。
1、視力下降:出現共濟失調的患者視力會明顯下降、走路不穩、語言不清、流口水、大小便失禁、卧牀不起等,這些都是共濟失調的一些相關的表現形式。這是一種比較糟糕的疾病,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而且會給我們的身邊的人帶來一定的傷害。
2、聽力下降:共濟失調的患者會出現耳鳴、耳聾、定向能力失常、思維紊亂、記憶力下降、頭暈、頭痛等症狀。這些症狀會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因為患者連正常的生活自理都沒有辦法做到。
3、性格改變:出現共濟失調之後,患者會發現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糟糕,隨後他們原本平和的心態被打破,性格也會出現一定的改變,情緒不穩定是主要的表現形式;自私、多疑、敏感、語無倫次、對人冷漠、走路步態不穩,這些都會出現。
中醫學並無共濟失調之病名,且對本病尚無統一認識,中醫經典古藉中有關的專論也較少,多將其歸為“骨繇”、“眩冒”、“掉搖”、“脈痿”等範疇。多數現代醫家認為“骨繇”與現在醫學中“共濟失調”的臨牀表現基本相符。《黃帝內經·靈樞·根結》中記載:“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 故骨繇者取之少陽, 視有餘不足, 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 所謂骨繇者搖故也。”“繇”通“搖”, 故骨繇又稱骨搖,是指骨節弛緩不收、動搖不定的意思,其特點是足能伸而行不穩,手能舉而抓不準。故筆者可將共濟失調歸屬於中醫“骨繇”範疇。
中醫認為腎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主一身陰陽,腎陰虛的情況下你會出現四肢走路不穩,無法控制自己的步態,經常性摔倒,甚至癱瘓在牀,脾虛濕盛,身體會日益消瘦,脾虛嚴重就會造成四肢無力,脾主肌肉,脾虛則四肢肌肉無力,會出現肌肉僵硬,濕氣重會出現偶爾的頭暈頭蒙感覺不是特別清爽,眼睛會出現看東西模糊重影,氣滯血瘀,這樣會導致喝水嗆咳,或者有痰。張志忠大夫在多年臨牀總結出來的經方、驗方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個人體質,進行辯證分型,研究出治療腦病的新思路—“舒肌止萎湯”。該療法根據腦病病因、病理及症狀特點不同,主要是以滋肝補腎、強筋壯骨、益氣健脾、活瘀化痰、通絡開竅為治療原則,使效果更加鞏固和穩定,也使臨牀恢復率不斷提升,為眾多久治不愈的共濟失調,小腦萎縮等患者解除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