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7月11日訊 夏日炎炎,各種食源性疾病高發。食源性疾病按照致病機理分為感染性和中毒性兩大類,按照致病因子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性、化學性、有毒動植物性和物理性6類食源性疾病。本期“疾控專家説”邀請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食品安全所伍雅婷博士,教您如何預防“病從口入”。
■ 這些細菌微生物最愛在夏天作亂
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顯示,我市夏季食源性疾病主要以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為主,致病菌有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等。
沙門氏菌: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最常見的原因,常寄居在人體,常污染禽、蛋、奶等食品,其中生雞肉最容易污染。夏秋兩季,是該細菌最活躍的季節,常見的症狀是發熱、腹瀉、腹痛等,嚴重時可引起脱水甚至敗血症。
副溶血性弧菌:多存在於海產品中,生命力頑強,能在抹布和砧板上生存1個月以上。近年來,副溶血性弧菌導致的食源性疾病發病高峯期是夏秋季。主要表現是急性胃腸炎,如劇烈腹痛腹瀉、臍部陣發性絞痛等。主要病因是食用了未經燒熟煮透的海產品或被該菌污染的即食食品。
致瀉性大腸桿菌:常污染肉、蛋、奶等食品,工廠、學校的集體食堂就是它最常見的作案地點。老人,嬰兒最容易被感染。感染後,容易出現腹瀉、腹痛、嘔吐、發熱及突發性的腹部痙攣等,病情嚴重時可致死亡。
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食品受污染的機會很多。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起病急,中毒症狀嚴重,主要表現為噁心,劇烈地反覆嘔吐、腹瀉等。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命力頑強,尤其在冰箱的冷藏温度下仍然可以生長繁殖。它常污染肉、奶和水產品,在生肉和即食食品中污染率最高。感染後,病人出現發熱、肌肉痠疼、噁心,甚至還能引起腦膜炎。值得注意的是,孕婦、新生兒最容易被它擊倒。孕婦感染後,本人也許輕微感冒,但卻能引起胎兒感染,導致流產。
■ 預防夏季食源性疾病牢記4個要點
首先,選購食材要新鮮,剩飯剩菜不過夜。肉、奶、蛋、豆製品、魚蝦等食物易被致病菌污染,且污染後通常沒有外觀的改變,最容易忽視。選購這些食品,應儘量選擇儲藏條件較好、符合衞生要求的正規商超,同時觀察食品是否新鮮、是否有異味,冷藏或冷凍食品是否符合相應儲藏條件(冷藏温度0℃-4℃、冷凍温度-18℃)。儘量現吃現買,不建議在冰箱長期儲存食物。雖然冰箱裏的低温環境可以抑制細菌繁殖,但多數居民沒有定期清潔冰箱的習慣,易造成細菌尤其是大腸桿菌的滋生,引發胃腸炎。此外,各種蔬菜加熱後放置的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產生亞硝酸鹽,且放置時間越長,亞硝酸鹽的含量越高,建議根據就餐成員的數量和食量合理配餐,儘量避免剩飯剩菜。剩飯剩菜放入冰箱前,一定要用保鮮膜或帶蓋的保鮮盒分裝好,以免污染和串味。
勤清洗講衞生,生熟分開須煮透。水果、蔬菜和各種涼拌菜是夏季解暑常見食品,如果加工過程中未清洗乾淨,很容易殘留病原體,導致胃腸道疾病。建議市民羣眾養成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飯前便後要用流動的清水洗手;生食瓜果必須洗淨;儘量避免生食、半生食海鮮及肉類;涼拌菜和熟食類食品在清潔、加工時注意生熟分開;食物冷藏時間最好不超過24小時,取出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熱。此外,抹布和砧板上容易滋生細菌,例如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門氏菌,要避免生熟食混用菜板、菜刀等,導致交叉污染。
酵製品不要做,生濕米麪要注意。夏季高温潮濕,銀耳、木耳及河粉、米線、米粉等生濕米麪製品易受椰毒假單胞菌污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引起食品安全隱患。建議夏季儘可能少製作發酵類食物,銀耳、木耳等食物不能泡發太久。生濕面製品做好後儘快食用,未食用完的食物及時放冰箱儲存,一旦發現食物有變質跡象立即丟棄。
路邊攤要少吃,野生食物要禁食。夏季是吃燒烤、小龍蝦的好時節,但不少路邊攤衞生狀況較差,蚊蠅鼠蟑易在這些地方生長繁殖,通過叮爬食物傳播腸道傳染病。因此,在外就餐應儘量避免選擇環境衞生沒有保障的餐館。同時還需注意,近年來武漢市發生多起由採食野生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夏季雨水充沛,適宜野生蘑菇生長,但普通人難以準確區分有毒蘑菇和無毒蘑菇,且毒蘑菇中毒症狀複雜,治療尚無明確特效解毒劑,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採、不買、不吃。(長江日報記者武葉 通訊員吳曉旻 熊麗娜)
點擊圖片,看更多疾控專家説>>>
【編輯:餘麗娜】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