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別急着講道理,做好這四點效果更明顯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健康

週末,媽媽帶強子到公園沙坑玩沙子,看強子自己玩得高興,媽媽就坐在一旁跟其他家長聊天。沒過多久,一陣哭聲打斷了家長們的交談,原來是強子跟別的小朋友搶奪玩具,把別的小朋友推倒摔哭了。家長們連忙跑了過去,媽媽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些生氣,但是她沒有打罵強子,就一直拉着強子講道理,希望強子能意識到打架是不對的。

強子起初低着頭不吭聲,但是媽媽一直唸叨,強子的眼圈也開始紅了,終於大哭起來,並大聲嚷嚷:''是他搶我的鏟子。''媽媽這才意識到,原來強子也受了委屈。但是媽媽一直在講道理,希望強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讓孩子更加的無措。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知錯能改,所以會給孩子講很多道理,但是一直講道理也是有很多弊端的。

家長教育孩子時,一直跟孩子講道理有哪些弊端

1、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家長不問原因、不看孩子在事故中是否受傷,只是一直講道理,孩子就會感覺被忽視了,根本聽不進去家長講的道理,只會感覺到委屈。尤其是像強子這樣,原本受委屈的是自己,自己的玩具被搶,強子心裏希望的是媽媽會幫他要回玩具,結果媽媽卻是不由分説一頓講道理,所以強子才會委屈大哭。

2、孩子社會閲歷淺。

孩子因為接觸社會不多,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其實都是在經歷和成長中才能慢慢明白的。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也有限,家長想靠''講''道理讓孩子明白是很難的,而且沒有感同身受的道理,孩子勉強記住了,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很難達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3、孩子達不到家長的要求。

家長對孩子講道理,提出改正的要求和期許,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的,有些要求對孩子來説,難度比較大或者根本不適合,所以孩子很難做到,只會感覺到為難和委屈。所以,家長在進行説教或提要求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

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不盡相同,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家長不分析具體情況,一概是用講道理的方法來糾正孩子,顯然是過於武斷的,也很難達到教育的效果。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方法來教育犯錯誤的孩子呢?

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怎麼做更合理

1、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面對孩子犯錯,尤其是經常犯錯,家長會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拉過孩子就是一頓暴打或者是臭罵。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是錯誤的。在孩子犯錯時,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儘可能平靜地跟孩子交流,打罵孩子的行為是一定要不得的。能夠控制情緒的家長,就可以客觀面對孩子的錯誤,不會因為孩子犯錯就崩潰,也不會因為孩子犯錯就否定孩子的品性,而是會冷靜的就事論事,分析問題、解決矛盾。

2、先了解犯錯誤的原因而不是一味斥責

孩子犯錯時,家長一定要搞清楚原因,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幫助孩子糾正錯誤。就像前文提到的強子,他之所以跟別的小朋友打架,是因為別的小朋友來搶奪他的玩具,但是他不想分享,才會失手推倒小朋友。所以,媽媽應該在瞭解事情原因和經過之後,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做到跟孩子共情,然後再告訴孩子可以有更恰當的處理方式,用打架解決問題是不對的。

3、家長要儘可能照顧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身體機能、協調性、智力等都還處在發育階段,所以不可避免的是會犯錯的。家長無需因為孩子犯錯誤就感覺到困擾,而是應該讓這些錯誤變成孩子成長的助力。所以,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家長不能憑着自己的想法一味的講道理或者是吼孩子,而是要照顧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在孩子難過的時候給予理解和安撫,在孩子平靜的時候再來溝通,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找到糾正錯誤的方法。

4、事前制定規則而不是事後。

為了能讓孩子充分理解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錯了事情就要承擔責任,很多家長會對犯錯誤的孩子進行一些懲罰。在家庭建立獎懲機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這個機制一定是要事先建立的,是家庭成員都能認可而且一直在執行的,只有這樣孩子在接受懲罰時才是心服口服的。如果只是犯錯誤之後才説要懲罰,孩子只會更加委屈,甚至產生對抗情緒。

總之,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坦然接受,沒有不會犯錯的孩子,犯錯誤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小插曲。同時,家長也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孩子、瞭解孩子,才能真正地引導孩子。家長選對了教育方式,壞事就能變好事,所有犯錯的錯誤都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助燃劑。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