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愛玩沙子?
大部分孩子都喜歡玩沙子,不停地裝到桶裏、倒到小車上、堆成城堡或火車。在城裏的遊樂場,孩子玩的往往是更衞生的假沙子,塑料的或者是一種中藥——黑色的決明子。如果要帶孩子去玩真沙子,你會很自然地選擇帶他去海邊,而不是去沙漠。你會説,之所以選擇去海邊,是因為那裏既有沙子又有大海,一舉兩得。但真相或許是,你很勢利,才選擇了海灘的沙子。英國《智識生活》雜誌的一篇文章説,海邊的白沙之所以更受青睞,不過是因為許多人要經過長途飛行才能到達,我們渴望它只是因為它費錢,因為它是財富的象徵。
撇開勢利與否不説,從另一個角度來説,你也該帶孩子去沙漠玩沙子。因為小孩之所以喜歡玩沙子,是因為人類起源於非洲的沙漠。沙漠中的沙子太厚,走起來很費勁,可能還有點燙。好處是有沙丘有起伏,能玩滑沙子,還能騎駱駝。海邊的沙子很白很細膩,旁邊就是蔚藍的大海,很養眼、海風很清爽,但海邊的沙子裏可能含有一些尖鋭的紮腳的東西,海浪有時也有點吵。
英國地質學家邁克爾·魏蘭德説,沙漠裏的沙子比海邊的沙子更圓,因為它們沒有受到海水的侵蝕。海灘上的沙粒中細小的東西往往是微生物,那裏生活着微小的無脊椎動物。“假如你在海灘捧起一把濕漉漉的沙子,你就捧起了一個迷你動物園。而正是這些小生靈抑制了海灘上的有害細菌,使得沙子聞上去沒什麼異味。”
全世界70%的沙子是由石英即二氧化硅構成。它是在風化與冰川作用下歷經千萬年的砥礪洗蝕而成。在沙漠裏,沙丘永遠在隨風移動。降雨和河流將岩石上脱落下來的沙粒帶向大海,它們沉積在那裏的大陸架上,並伴着風移浪湧、光陰流逝而輾轉不休。它們能造就沙洲、堰洲島和海灘。熱帶海灘上的沙子則不同,它們源於生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碾碎了的貝殼、珊瑚和海洋生物的骨骼(鸚鵡魚被視為沙子製造者,因為它以珊瑚為食,會排出沙子)。
沙子的成分因岩石和環境的不同而變化多端,但衡量它的伍登—温特華斯標準卻一成不變,以篩析法來判定和計算粒度的尺寸:0.0625毫米到2毫米的是沙,比這大的是礫石,比這小的是粉砂。最小的沙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這個標準適用於所有顆粒材質,所以也就意味着鹽和糖其實也是嚴格意義上的沙。“細細想來,用糖鋪就的沙灘也許正合現代人的口味。”
人類之所以喜歡光着腳在沙灘上玩,是因為在沙灘上漫步令人感覺很自然。出生時我們就光着腳,而我們的祖先走路也並不穿鞋;我們生來就不適應在鋪築的路面行走。從生物力學上講,在柔軟乾燥的沙子上行走是有利的,因為這樣的話震動衝擊波就不會傳遞給骨骼,並且是地面迎合我們腳部的角度,而不是相反。當我們行走的時候,沙子也在按摩我們的腳部,同時剝去上面的死皮。
不幸的是,我們使用沙子的速度比地球補充它的速度要快。我們覺得沙子俯拾皆是,但其實它是不可持續的資源。隨着人類開疆拓土的步伐,尤其是為了生產混凝土和提煉有價礦物,島嶼被整個地從地圖上抹去。而且全球大部分的海灘都在經受侵蝕——有的是自然原因,有的則是因為海濱地區的文明正在移除沙丘,建造防波堤,並用錯誤的沙子種類取代原有的沙子,徹底破壞了自然界高度複雜的系統平衡。所以,以後玩真沙子更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