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青島市市南區南京路上,青島新100創意文化產業園格外引人注意:醒目的紅色標誌,牆體外立面上的巨幅壁畫,使它在這片商務區裏顯得尤為突出。粗獷與理性、色彩與黑白,園區裏復古的工業風格與時尚藝術相互碰撞,營造出開放、充滿個性的文化氛圍,吸引了許多年輕潮人來此打卡、休閒。
青島新100創意文化產業園是由青島刺繡廠老廠房改造而來,作為山東省首家由老廠房改造而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在青島市乃至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近年來,園區不斷髮展壯大,已成長為業態豐富、功能全面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成為山東乃至全國工業遺產改造樣板。
承故開新
李建新是青島刺繡廠的老員工,去年他和老工友們被邀請回南京路100號老廠區參觀。看到這裏的變化,他充滿了驚喜與欣慰。“20多年了,這裏的變化太大了,走在老樓梯上,摸着這些老把手,我又一下子回想起青春年少時在這裏工作的場景。”
而留下“老廠區記憶”是園區改造之初就確定下來的設計原則,“因為是山東首個老廠區改造的文創園區,又是輕工業廠區,所以當時可借鑑的經驗很少,在改造設計方面面臨巨大挑戰。我們做了大量考察研討,對老廠區建築肌理與歷史文脈進行認真梳理並實施了‘修舊如舊’的保護。”青島市工業設計協會名譽會長沈嘉榮是當時的主要設計師之一。他介紹説,新100園區的設計理念,首先要完整保留下廠區原來的建築結構,其次像鋼架樓梯、木製把手這些工業元素,也要重新修復繼續使用。
“但又不能簡單的保留,為了讓園區設計更具時尚感、利用性更高,我們在原來的建築上加建了玻璃架構以及個性化的景觀設計,使園區看起來設計性更強,更富有張力。”沈嘉榮説,除了對硬件保護利用,新100創意文化產業園在形象設計和配套設施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園區內設有書吧、咖啡吧、音樂吧以及美術館、博物館,隨處可見的綠植、雕塑、彩繪等也為園區營造了輕鬆、時尚、活力的環境語言。
獨特的設計風格,受到了大量文創企業和創意人才的青睞。“老舊廠房空間開闊,佈局規整,太符合創意類文化企業的格調、品質和需求了。”A5藝術倉庫主理人張明向記者介紹了選擇新100園區的原因,“我們是做西洋藝術品收藏的,相較於寫字樓的格子間,這種挑高的loft設計風格更適合我們展品的呈現,而整體的這種設計氛圍也更能激發我們的創意。”據統計,目前新100園區共有入駐企業110餘家,其中文化創意類企業比例高達95%,創意設計類企業達75%。
生態苗圃
一邊給新訂單設計文創產品,一邊為了擴大經營重新裝修,米拉索文創工坊的主理人徐萬軍這段時間忙得不亦樂乎。誰能想到,幾年前公司落户新100園區時,剛剛創業的他一度十分苦惱,“我開始不能理解,明明自己的技術、產品都不差,為什麼得不到客户的喜歡。”直到他參加了園區組織的一次創業分享會,通過專業投資人的指導,徐萬軍才發現自己一直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品牌包裝。當他把需求告訴園區後,園區總經理劉翔立即將園區做廣告創意的海意勝世文化有限公司介紹給了徐萬軍,通過合作,米拉索文創工坊的產品從標誌設計到外包裝都煥然一新,客户的接受度、滿意度也大幅提高。
這樣的例子在新100園區還有很多。在運營之初,劉翔就摒棄了做“二房東”的想法,“我們將園區打造成為一個‘雙創’生態苗圃,通過精準招商、培育龍頭企業、整合上下游資源,在園區搭建了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相互借力、合作共贏的內部產業鏈。這種高質、高效、閉環發展的產業生態,可以提高每一個企業的自身造血功能。”劉翔告訴記者,現在,園區的任何企業基本都可以在身邊尋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產品的構思、設計、生產、宣傳到最終銷售都可以在園區內一氣呵成,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大降低,效益水平和競爭優勢不斷增強。
針對很多初創企業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業務拓展和產品研發上,對政府出台的很多扶持政策沒有精力研究,園區把當好政府與企業的橋樑也作為自己的使命。“我們一方面幫助政府推介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幫助企業向政府提交申請,目前累計已申請了相關產業扶持資金200多萬元,受惠企業達百餘家。”劉翔説。
近年來,從園區走出了藍飛互娛、中創未來、大視頻博主大能等優秀企業和創業人,他們在新100園區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把園區稱為自己“夢開始的地方”。
複製輸出
“我們的園區也在不斷迭代中,這是產業發展與時俱進的必然選擇。”劉翔説,從最初1.0時代“搭框架”式的簡單新建園區,到2.0時代初步營造文化氛圍的單體園區、3.0時代的產業集聚區,再到能實現整體發展壯大的4.0時代產業功能區,“現在的‘5.0時代’是一個以文化創意為主軸,以核心產業為龍頭,通過資本紐帶、科技紐帶、聯盟紐帶打造的具有極強集聚能力與輻射能力的全鏈條式產業運營集羣”。
與平度市金荷廣場的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是新100園區“5.0模式”的初步嘗試。金荷廣場是平度市近年來興建的一處近10萬平方米的綜合體項目,地處商業核心區,運營方計劃將其打造為一處體驗式文化消費集聚區。由於缺少產業規劃,業態招商上沒有區分重點,導致小商小販大量湧入,造成了業態混亂、項目雷同等諸多問題,廣場也因此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為此,當地政府和運營方找到了新100園區,希望能夠通過運營模式的複製和新100園區服務的輸出,解決金荷廣場所面臨的困境。“新100園區在產業園運營上經驗豐富,並且掌握了大量優質的商業資源,我們希望通過他們的入駐合作,給園區帶來新的氣象。”金荷廣場負責人李長遠説。
“合作協議簽署後,我們首先在廣場內成立了服務站,對廣場業態進行摸底梳理,與產權方一道,制定措施,清理廣場亂象;其次,根據廣場條件,劃定區塊,按產業鏈集聚要求進行業態總體佈局。”劉翔告訴記者,在此期間,園區充分發揮自身在文化產業領域人脈廣、文創資源富集等優勢,為廣場招納優質客源。在園區的全力介入下,廣場“小散亂”的低質業態局面得到了初步治理,空餘出的鋪面,一批機器人、無人機、VR虛擬現實等科技體驗項目,創意設計工作室及文化藝術類機構受邀入駐廣場,廣場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在此基礎上,我們深挖金荷廣場自然環境和文化內涵,結合荷花灣旅遊季和當地習俗,先後開展了金荷美食節、讀書節、文化匯演等,全力打造‘金荷’文化惠民品牌。”劉翔説,通過不懈努力,金荷廣場如今成功招引重點項目100餘個,初步實現了扭虧為盈的目標。
“下一步,新100園區將打造一批特色化、專業化的‘加盟產業園’‘飛地產業園’,繼續深度打造‘新100虛擬產業園’,順應文化創意產業創意設計、品牌營銷等功能的空間分類趨勢,與加工製造企業深度融合,開設‘園中園’‘園外園’‘廠中園’,讓文創產業在更多地方開花結果。”劉翔説。
(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