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黃河情

文/孔慶貴

我的家鄉菏澤,聞名遐邇的牡丹之鄉,這個地處山東最西邊的地方,黃河從這裏流過。它因黃河泥沙衝擊形成的肥田沃土而興,也因黃河水的一次次氾濫而陷入貧窮。 如今,它如鳳凰涅槃,舊貌變新顏,城鄉處處新。

説不盡的家鄉事,訴不盡的黃河情。

黃河,從青藏高原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黃淮海大平原,千里迢迢駛入渤海。她這一路走來,全程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歷經九曲十八彎,歡騰奔放,猶如一首古老的歌謠,傳唱至今。

黃河,亦被稱為“母親河”。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一個發源地。千百年來,她帶領着沿河兩岸的兒女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給予他們源源不斷的生命源泉,滋養着他們快樂的生活生長、繁衍生息。

菏澤市,地處魯蘇豫皖四省交接地帶,東與濟寧市相鄰,東南與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與河南省商丘市相連,西與河南省開封市、新鄉市毗鄰,北接河南省濮陽市;也是與黃河中下游河南接壤的黃河下游地段— —從菏澤市東明縣入境,境內全長185公里,形成灘區面積504平方公里,灘區內現居住人口14.7萬人,正式踏進齊魯大地。

菏澤,古稱曹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是中華祖源文化的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黃河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據《三皇本紀》記載:“(太皞:伏羲)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

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升曹州為府,附郭設縣,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賜名菏澤。

“雷澤”,即今天菏澤的雷澤湖。

由此可追溯到上古,菏澤便因人傑而地靈。故有,“伏羲桑梓,堯舜故里”之稱。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帶領他的部落,在黃河中下游地帶(今河南新鄭西北),播百穀草木,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啓後中華文明的先祖。

黃河,以她博大的胸懷,滋養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以她生命不息、不捨晝夜的頑強精神,賦予了一代代人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

菏澤,在母親河的懷抱中成長壯大,錘鍊了沿河的百姓自強不息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裏的百姓更是對母親河有着一種特殊的情感與感激— —是養育之恩,也是大愛之情懷!

作為黃河入魯的第一縣— —東明縣,也被稱之為“西瓜之鄉”。是山東省西瓜生產基地之一。這裏盛產的西瓜沙甜爽口、風味獨特、外觀靚麗,品相好,有“甲天下”之美譽,還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東明”縣的命名,據傳,當年始皇帝東遊至此,因霧氣四塞而不能行進,故稱呼這一代叫東昏;後來,奉天承運的王莽自然以聖人自居,始皇走不出來的地方,他必須要走出來,“東昏”也就改叫了“東明”,延續至今。

東明縣在改革開放以前,由於黃河之水長年流經,每漫灘一次,這裏的土地就增“肥”一些,再加上灘區的民勤善耕,只要不是河水漫灘年月,秋收便是五穀豐登,這裏的百姓也就一直過着不愁吃穿的生活,自給自足的日子讓他們很是温暖、舒適;但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信息時代的到來,雖然治理後的“漫灘”現象百年不遇,但灘區百姓再守着幾畝薄地過日子,只能是吃飽穿暖而沒有可支配的餘錢,生活水平漸漸地被落在了後邊。隨着灘區的光棍漢、老弱病殘的逐年增多,讓這裏的百姓生活開始掙扎在了貧困線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窮灘區。

黃河灘區百姓艱難的生存狀況,牽動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為落實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不能讓一人掉隊的決心,山東省委、省政府自2016年初起每年從全省抽調近萬名幹部到鄉村、到灘區開展“抓黨建促脱貧”,助力“精準扶貧”工作。自此,灘區大遷建工作開始提速;2017年,山東黃河灘區脱貧遷建,就近築村台、外遷安置、舊村台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啓動……歷經多年奮戰,如今全省60萬灘區民眾終於擁有了安穩的家,告別“家無恆產”“居無安所”的日子。

如今,菏澤市下轄的東明、鄄城、牡丹區3個灘區的遷建工作均取得可喜的“戰績”— —灘區外遷的6個社區、28個村台社區的百姓全部分房到户。

前幾日,我們一行3人去東明“長興集鄉”看望同事的家人,當車子停靠在他老家去年剛搬遷過來的村台時,讓我大吃一驚— —這個村台,是由4個村莊、1700多户、近5000人,合併而成;村台上,白牆灰瓦,紅門帶院,一排排錯落有致、整齊劃一的樓房展現眼前,猶如大河平野上的一幅仙居圖,飄落到了這裏,賞心悦目,簡直就是傳説中的“世外桃源”!

我和同事開玩笑地説,等你退了休就回老家來住,我們也常來看你,小住幾日,大家一起呼吸這裏的新鮮空氣,領略一下灘區美麗的田園風光,品嚐一下黃河大鯉魚的鮮美,回味着“母親河”流淌的天籟,讓馨香的美酒伴我們酣暢地入眠,豈不是延年益壽的好去處?

同事對我們説,“那好呀,歡迎!”接着又興奮地説起了搬到村台後的感受,“這個村台和我們城裏的小區沒有多大區別,像新房裏液晶電視、立式空調、一體式廚房一應俱全,冬天還有暖氣。村台上超市、衞生室、幼兒園、小學、銀行、健身設施,要啥有啥。可以説,城裏有的這裏都有,城裏沒有的這裏也有。我偶爾回來住上兩天,就不想回城裏了。這兒沒有城市裏的喧囂與煩躁,清靜得能讓你繁雜的心境沉澱下來……”

他的老父親對我們説,“我在灘區生活了七十多年,對這裏有着很深的感情。前幾年孩子們勸我搬到他們城裏去住,離開這幾十年的破舊房屋和雨天泥濘的村莊,可我總是下不了決心,不捨得離開這裏半步。沒想到黨和政府能給我們灘區人民這麼大的福利,對於黨的恩情,我們灘區人真是感激不盡呀!”

“遷建”讓灘區百姓有了穩定的安身之處,但為了能讓灘區百姓“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東明縣委縣政府還是下了大功夫,他們根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拆除了灘區內所有工業項目,策劃實施了一大批帶動就業強,增產增收的綠色生態項目,沿黃各鄉鎮爭相發展相關產業,積極做好灘區後續發展的動力和美好藍圖的規劃。

據報道,東明縣“長興集鄉”村台建設的年產虎杖1萬噸,提取白藜蘆醇達300噸的加工廠,已出口到美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今年產業園又新種虎杖1500畝,種植面積達到1.4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虎杖種植加工基地;沙窩鎮黃河灘生態農業產業園,依託流轉的6000多畝土地,新建了300多個高標準大棚,種植瓜菜、食用菌,同時建成果園500畝,建成集觀賞、生產於一體的甲魚蓮藕混養池1000畝,種植富硒水稻1000畝,預計全部建成後,將成為新的採摘樂園;“焦園鄉”的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緊鄰黃河大堤,佔地1萬多畝,有數百種形色各異的花草樹木。公園內有北宋時期皇家玄天觀、天棚寺舊址。經過發展,逐步形成以弘揚黃河文化、開展濕地觀光、水上游樂、森林遊憩、果品採摘等為主要特色的濕地公園,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平均年收入300萬元以上;另外還有黃河灣、黃河碼頭等一批新建遊樂場所,逐步帶動新建農業觀光項目,顯現出新的活力和後勁,為黃河旅遊觀光帶來豐富內涵增色添彩。

另據悉,菏澤市鄄城縣、牡丹區黨委、政府,依託灘區自然資源豐富、土地污染少、生態環境優美等優勢,加大灘區產業化建設力度,積極融入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將灘區遷建與鄉村振興建設、鞏固脱貧成效等,進行統籌規劃佈局;加大土地流轉和託管力度,推動大豆、地瓜、山藥、果樹、中藥材等適於灘區種植作物的規模化種植,與黃河遊、田園採摘相結合,打造鄉村旅遊文化的新高度,真正讓菏澤黃河灘成為一片景色繁榮、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花果灘、幸福灘、宜居灘。

奔跑的菏澤,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規劃和精心安排下,城鄉一體化建設突飛猛進,鄉村振興大戲鼓樂齊鳴,全市上下,團結一致,砥礪奮進,勇毅前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路上,攜手共繪美好藍圖,共同譜寫新時代大河平野的新篇章!

如今,山東黃河灘區的百姓告別了“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驚心動魄的場面,轉而過上了居有定所,產有恆產,手有餘錢的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黃河依舊是那條亙古未變的河流,可千百年來沿河兩岸的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讓黃河母親,欣然地奔向了大海,去完成她更大的使命。

黃河情,血脈情,生生不息,延綿不絕。

青未了|黃河情

作者簡介:孔慶貴,筆名靜夜聽濤。山東梁山人。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農業銀行作家協會會員,山東散文學會會員,菏澤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鄉村人才庫認證鄉村作家,中國.作家在線簽約作家,齊魯晚報.壹點號副刊簽約作家,青年文學家臨沂分會理事;文學作品散見於菏澤日報,齊魯晚報•壹點號,海東文化,山東金融文學,紅羅山文學,中國作家聯盟,中國金融作協,中國.作家在線,中國作家網,大灣雜誌,中國鄉村雜誌,青年文學家期刊等報刊和網絡平台。

壹點號 馨香往事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0 字。

轉載請註明: 青未了|黃河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