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甘南是一幅氣勢宏大淋漓酣暢的青山綠水畫,峻拔的山峯逶迤蜿蜒,綿亙東西,廣袤的草原翠色旖旎,奔湧的江河如錦如練,縱橫交錯;靜謐的湖泊澄澈碧透,雲影徘徊。的確是這樣,在這方4.5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奇絕景緻水墨長卷如影隨形,山川雄秀蒼莽,河流簡遠飄渺,大自然在神秘的開闔跌宕中呈現出震懾心靈的壯美。
久聞此間美名,雖然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當我看到無邊草甸上種出的“五彩卓尼”四個大字的時候,還是被驚訝了一下。連綿起伏的草毯鋪陳於藍天白雲之下,開闊的視野裏,一條公路蜿蜒在浩瀚的綠色裏,路邊有五彩經幡迎風而動,一個約莫10歲光景的小男孩從經幡前經過的時候,我將鏡頭對準了他,他很配合地站在那裏,然後跑過來説:“我看看你把我拍得帥不帥。”
我將畫面放大:“你看看帥不?”他笑了:“嗯,帥!”口音是濃濃的西北味兒。這是踏足甘南卓尼後,這片大地饋贈給我的最初的美好。
傾聽藏寨的紅色歷史
博峪藏寨是位於卓尼縣木耳鎮的一個藏族小村落,恬靜安閒。我走入村子的時候,格桑花在房前屋後開得正豔,洮河水繞村而過,村旁的高山之上,“紅色勝地綠色博峪”幾個 大字在細雨的浸潤下格外醒目。五彩的經幡、藏式民居“苫子房”、家門口做針線的藏家 大媽和奔跑嬉耍的孩童,給原本靜謐的峽谷帶來了生動鮮活的氣韻。
博峪村村口的牆壁上,“紅色博峪”“民族團結示範進步村”及佔據另一面牆壁的《博峪賦》,向來客講述着這座藏寨的過往,也展現着這裏豐厚的歷史遺存和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
村子裏縱橫的小徑由鵝卵石鋪就,一排排木結構“苫子房”整齊劃一。隨便走進一户藏家,他們都會熱情地請你進屋喝一杯茶,甚至倒上一碗青稞酒,然後拉着你聊天。似乎這裏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村莊曾經歷過的熱血歲月: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卓尼;時任卓尼第十九任土司的楊積慶拒絕執行國民黨阻擊紅軍的指令,反而迅速修復了已損壞的達拉溝、尼傲溝絕壁棧道,讓頻遇圍追堵截的紅軍順利通過,並在荒廢的土屋中置留30萬擔糧食,幫助紅軍穿越天險臘子口,向洮岷勝利進軍。此舉為紅軍完成戰略轉移,實現北上抗日目標做出了巨大貢獻。
事後由於奸人告密,國民黨軍閥殘忍殺害了楊土司及其長子等人,地點就在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史稱“博峪事變”。所幸的是,當時楊積慶年僅8歲的次子楊復興被人及時藏了起來,躲過一劫。如果不是來到這裏,你很難想象,這樣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就發生在博峪這個古樸安詳的藏族小村落。
博峪村內目前還保留有楊土司“博峪行宮”遺址,俗稱博峪衙門,是卓尼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甘肅省紅色旅遊目的地之一。
在卓尼縣城一隅,還有一座楊土司革命紀念館,展廳裏呈現着中央紅軍到達卓尼楊土司轄區後,楊積慶歡迎紅軍、加入抗日救亡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畫面。
山風清冽,洮河蜿蜒,藏家院落綠樹成蔭,紅色文化與土司文化在這裏相融、沉澱,吸引着來客。
見證西尼溝的五彩童話
西尼溝五彩村是全國12個彩色村莊之一。它位於卓尼納浪鄉,距縣城大約40公里,地處卓尼縣域的最東邊,因此也被稱為“卓尼的東大門”。
作為從東邊進入卓尼的第一個藏族小村莊,這裏山水相依,風光秀麗,所有人家的房屋建築外牆全部粉刷為彩色,遠遠望去,與青翠的綠色相互映襯,點綴着羣山環抱的山谷。
當地人的口頭語是“浪”,乍一聽有些調侃的意味,其實一點也不——這是方言的本來説法:“逛街”叫“浪街”,“登山”叫“浪山”,藏寨的民俗風情就是這樣惹人探尋。
走進一户人家,房間內的佈置和色彩極具民族特色,窗户和門簾上的花紋看起來頗為神秘,堂屋的正中擺放着一隻燒得正旺的火爐,主人説即便是在夏季,夜晚下雨的話這裏也會特別冷,村子裏幾乎所有人家的火爐整天不滅,可以用來取暖和燒水。
小村旁的高山下,一條木質棧道曲折而上,山野蒼蒼間,雲霧升騰,繚繞於峽谷草甸和小小藏寨之上。登高極目望去,一條玉帶般的大河在碧翠的大地上蜿蜒着。“那邊有九洞山森林公園”,一路與我同行的當地朋友説,“這是一處省級森林公園,天氣晴朗的時候,景色異常秀麗,與整個五彩村融為一體。要是在盛夏,這裏就會花開遍野,就像隱藏在人間的童話秘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