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考語文:作文素材積累,這些主題一定要看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休閒

備考不可不看的作文主題之

文化自信與傳承

主題闡釋

在堅持“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當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就成為了關乎民族發展與未來的大事。而文化自信要求人們珍惜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將其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繼承併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今高考作文命題所肩負的“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增強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使命,使得“文化傳承”這一主題成了高考的熱點主題之一。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老規矩”、遼寧卷作文題“科技改變生活”,201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都在引導考生思考“文化重建”的問題。在2017年高考作文命題中,傳統文化更是大放異彩,全國卷Ⅰ作文題材料中的“長城”“京劇”“中華美食”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全國卷Ⅱ作文題“化育後世的名句”,更是以極具傳統文化內涵的名句作為命題材料;北京卷作文題“説紐帶”,旗幟鮮明地要求考生從“文化的交流、歷史的傳承”的層面來談紐帶;天津卷作文題“重讀長輩這部書”,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在肯定和宣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際傳承。201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題“器”,也在有意引導考生髮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

命題方向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瑰寶,具有超越時代的核心價值。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但社會物質文明的日益豐富,並不代表社會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進步。在這種時候,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傳統文化是中國夢的魂與根,文化重建必將是民族復興的應有之意——民族復興是無法脱離傳統文化的滋養的。

2

傳統文化泥沙俱下,要學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早在幾十年前,魯迅先生就寫了《拿來主義》一文,批判了當時國民黨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瞭應該批判繼承和借鑑文化遺產及外來文化的論點。該文在今天依然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我們今天傳承傳統文化,依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不加區別而全盤接受。

3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中國”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即所謂“文化中國”。“中華民族”是一個關乎信仰的文化符號,中國人超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源於共享的文化世界、共同的精神家園、共通的文化信仰,這種文化歸屬感是無法被替代的。

4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能停下開創新文化的步子。

優秀傳統文化是先人對後人的貢獻,而我們同樣要為我們的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能“吃老本”,只顧在傳統文化的寶庫中大快朵頤,還要以未來為方向,在對傳統的再解釋中,尋找面向未來的新的普遍性價值。

高分論點

1.優秀傳統文化的“傳”與“承”

2.文化復興為民族復興鑄魂

3.優秀傳統文化是創新的力量源泉

4.大國崛起,從文化復興開始

5.堅定文化自信,挺起精神脊樑

6.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內涵

7.保護傳統文化,從申遺護遺開始

8.傳統文化,接地氣才能更持久

9.致敬傳統文化,對話現代科技

10.傳承優秀文化,留住民族之根

素材·名言名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街頭巷尾的叫賣聲就是文化,沿街皮匠鋪的修補手藝就是文化,皇家騎士帽盔上的紋章就是文化,就連街邊行人看到訪客之後揮手的那個手勢都是文化——而這些東西從古代流傳到現在,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元素,並在你面前展現,這就是傳承。

——遠瞳《異常生物見聞錄》

我們在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要有世界眼光。我們需要不斷攝取域外的東西,激活我們固有的東西。那麼兩者相結合,可以在這個時代裏創造出一個新的文明。

——孫 鬱

素材·熱點

“文物表情包”讓歷史可親可近

王 琦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上,臉部“伸出”了舌頭,並配文“略略略”;豬面紋彩陶壺上,眼睛“轉”了起來,配文“容我想想”……近日,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一組文物表情包在網上走紅,受到網友歡迎。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稱,表情包是館內“讓文物活起來”的具體舉措之一,藉此讓大家瞭解博物館,也更瞭解文物本身。

文物,在民眾的心中一直充斥着遙遠歷史長河那一頭的疏離矜持,沉澱着歷史文化的底藴。而表情包則是近幾年的發展起來的流行文化,是大多數人溝通玩笑的樂趣,是下里巴人的煙火氣。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是傳統與流行碰撞的創意之作,能讓文物走下神壇,變得鮮活生動、可親可近。用這種更接地氣的方式讓年輕人去接觸文物,感知傳統文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選自2019年3月22日《梅州日報》)

【一得】流水不腐,户樞不蠹。傳統文化若一直待在故紙堆、博物館中,只會被塵埃湮沒;只有結合新技術與新思維,融入現代生活,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文物表情包”,讓原本嚴肅的文物“動”了起來,並配上網絡流行語,看起來十分形象,因為貼近大眾,通過新穎的形式讓大家瞭解博物館,也更瞭解文物本身,值得點贊。

素材·經典

司馬談的《命子遷》

司馬談(?—前110年),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司馬談學富五車,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保存典籍文獻。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東巡至泰山,並在山上舉行祭祀天地的典禮,史稱“封禪大典”。司馬談當時因病留在洛陽,未能從行,深感遺憾,於是抑鬱憤恨而死。臨死的時候,司馬談拉着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説:“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並認為,“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並認為這是“大孝”。他感到自孔子死後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併,史記斷絕,當今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蹟,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內心十分惶懼不安。所以他熱切希望司馬遷能完成他未竟的大業。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

【一得】

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僅靠個別人就能完成的大業,需要的是代際傳承,只有如此,中華優秀文化才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金題展示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近日,蘇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袁小良的提案《弘揚吳地文化,保護地方語言》引發了熱議。他認為,江蘇各地方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然而目前卻面臨着不受重視、無人問津的窘狀。普通話、英語成為通用語言,方言的陣營正逐漸萎縮和衰落。現在不少90後、00後已經喪失了使用地方語言的能力。他建議在中小學設立地方語言普及課程:可結合本土傳統文化教育、本地戲曲、本地語言等,如揚州結合揚州評話,蘇州結合蘇劇、評彈,徐州結合漢文化教育等開展各地方言的普及課程。讓孩子們在遊戲和實踐中掌握地方語言,熟悉傳統文化。

如果你也參與了這場討論,那麼,你的立場是什麼?對此有什麼具體建議?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議。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完成寫作任務。

【思路點撥】

這是一則任務驅動型作文,材料要求表明你對“保護地方方言”怎麼看,所以全文應該圍繞該要求展開,論述方言面臨的困境和保護的價值,體現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具體立意時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要深入分析方言面臨的困境,挖掘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二是探究學好方言的意義,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思考。如果説學好普通話是“走出家門,走向社會”的一項基本技能,那麼學好英語就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一把鑰匙。因此,學好地方語言更是“不忘本根,血脈相連”的關鍵,是必須堅守的文化之源。只要觀點合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具體的寫作角度有:

1.保護地方方言勢在必行。

2.傳承文化,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3.傳承文化,同時也要文化創新。

片段速寫

方言是一種情感寄託。中國人強調家國天下,先是家,再到國。母語寄託的是一個族羣的親情歷史,就像在他鄉聽到鄉音時事物那種觸動。這也是族羣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一種態度。

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曾説過:“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和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遊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正如他所説,語言反映了民族,而方言則反映了地域,方言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不賣祖宗言”告訴我們要學會珍惜,而這份珍惜源於內心的崇敬與景仰,方言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應該是我們驕傲與展示的資本,而絕不應該成為我們的累贅與笑柄。

方言的保護,讓我想到了今年中小學語文教材迎新版,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比如李白、杜甫的詩歌,《桃花源記》《出師表》等散文,這些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和保護方言一樣,推廣文言文讓學生從小就接觸經典,種下民族文化的根,吸取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能很好地增加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節選自《保護方言,讓文化真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