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賈寶玉未能和黛玉走到一起,兩句話,道盡了他們的隱憂

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打開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難怪賈寶玉未能和黛玉走到一起,兩句話,道盡了他們的隱憂。

《紅樓夢》裏的賈寶玉與林黛玉,這一對才子佳人,在那濁世裏顯得那麼特立獨行,為世所不容。但他們卻不為外界所動,依然我行我素。比如寶玉的重女輕男,黛玉的高傲孤潔,何曾因別人的眼光有過半分改變?

難怪賈寶玉未能和黛玉走到一起,兩句話,道盡了他們的隱憂

每一個讀《紅樓夢》的人,一開始都對寶黛之戀抱有極度的期待。即使後來黛玉夭亡,也不乏很多人心中依然抱有那種想法:為何賈寶玉不早點娶了黛玉,那黛玉的病不就有了轉機嗎?要知道,黛玉的病,主要還是心病,俗話説,心病還須心藥醫,黛玉的心病,不正是對自己和寶玉婚戀的擔憂嗎?

雖然説,這只是一部小説,裏面的情節,都只是曹雪芹所設計的。但透過這本小説,也不乏很多人生之感悟。比如我們常説的“一語成讖”。

難怪賈寶玉未能和黛玉走到一起,兩句話,道盡了他們的隱憂

所謂“一語成讖”,在古代,更多是文人之間、尤其是詩詞寫作者之間,一些無心的話、不吉祥的句子,本來是寫一個虛擬的場景,日後卻真實反應在作者自己身上。這不,寶黛之戀,在《紅樓夢》裏面的詩詞文章裏,就有過多次“不祥之語”,那些言語到後來,都可以成為寶黛之間的“一語成讖”。我認為,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寶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兒誄”。

晴雯被逐處大觀園後。其實,當時的晴雯雖然身上病重,倒還遠沒到死的份上。我們可以説,晴雯本可以不死。可為何不到幾天就香消玉殞了呢?這還是寶玉的原因。晴雯的生,是為了寶玉而生,被逐處大觀園本身沒有問題相對來説,晴雯還獲得了自由。但我們切莫忽視,晴雯獲得自由的同時,也徹底斷了和寶玉之間的念想。這才是晴雯沒幾天就死了的原因。

難怪賈寶玉未能和黛玉走到一起,兩句話,道盡了他們的隱憂

晴雯死後,寶玉百般心痛,總覺得要做點什麼。為此寫了詩填了詞,還有過輓聯。都覺得不盡如人意。最後,決定寫一個篇幅大點的“誄”來祭奠她。寫成之後,還專門找了個芙蓉花,準備了素酒香燭,誦讀“芙蓉女兒誄”。

寶玉誦讀的時候,剛好黛玉也來了。傾聽之下,覺得文中有很多不妥之處。要知道黛玉對詩詞的造詣,在大觀園裏當屬第一,寶玉平素也極力推崇。

兩人一番推究之後,最後的焦點就落在“紅綃帳裏,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薄命”這一句上了。按照黛玉的説法,“紅綃帳”不但俗氣,還對晴雯有褻瀆之意。我們想一下,紅綃帳裏的情景,是不是提示寶玉晴雯之間的不明不白?寶玉對此也坦然承認。

難怪賈寶玉未能和黛玉走到一起,兩句話,道盡了他們的隱憂

於是,幾番商榷之後,改成“茜紗窗下,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薄命”。讀到這裏,相信大家已經很清楚了,黛玉之改,其實也正是在暗示自己和寶玉之間的愛戀之情。“茜紗窗下”,不正是瀟湘館黛玉的居所麼?

如果就這麼定稿了,那也就沒有什麼,晴雯沒了,黛玉還在。我們常説晴為黛影,影子沒了,就該輪到主人親身上演了,這對寶玉來説不也是天大的好事麼?

難怪賈寶玉未能和黛玉走到一起,兩句話,道盡了他們的隱憂

可惜,寶玉這個二愣子,最後竟然“靈機一動”,將好好的一句改成“茜紗窗下,我本多情,黃土壟中,卿何薄命”。記得當時的黛玉就有勃然變色之舉。只是也還是忍住了。

這麼一句赤裸裸的當面“你我”,要是好兆頭,黛玉或許還會嬌羞不已,説幾句推諉的話。但説者無心,聽者有意。瀟湘館的茜紗窗下,(寶玉)我雖然多情,天下的黃土壟中,(黛玉)為何如斯薄命?這不正是暗示着日後寶黛之間的無果而終麼?更嚴重的是,還直接指出了黛玉的薄命早亡。你讓黛玉如何不“勃然變色、心有慼慼”?

難怪賈寶玉未能和黛玉走到一起,兩句話,道盡了他們的隱憂

後來的一切,也正是按照寶玉的文章來發展的。黛玉早死,寶玉另娶,也真正驗證了“茜紗窗下,我本多情,黃土壟中,卿何薄命”之句,活生生的一語成讖啊。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讓您有所觸動,以史為鑑,讓我們做更好的自己。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4 字。

轉載請註明: 難怪賈寶玉未能和黛玉走到一起,兩句話,道盡了他們的隱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