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條運河,其開整體工程鑿了於隋代,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接起來,是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到了明清時期,京師非常依賴江浙的糧食供給,京杭大運河就變成了國家的生命線,明朝兩朝甚至專門設立了漕運總督一職來管理運河事物。
當年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正是由於攻到南京附近的英軍揚言要切斷大運河,這才迫使清廷與英國和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由此可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
(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最初有2700多公里長,當時運河的中心樞紐是位於華北平原中部的洛陽,整個運河都是圍繞洛陽來開鑿的,因為當時洛陽是首都。
可是到了元朝之後,由於元代將都城改到了大都(今北京),於是大運河就改變了河道,截彎取直,直接從杭州通往北京,於是稱之為“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連續穿過五條水系,中途自然遇到了許多湖泊。按理説,這些湖泊可以作為運河的天然航道,幫助運河節約工程量。但有意思的是,京杭大運河卻幾乎從來不使用天然湖泊做河道。在遇到湖泊時,京杭運河總是緊貼着湖泊進行挖掘,古運河在途徑太湖、洪澤湖、微山湖時都是如此。
(古京杭大運河基本上都是沿湖開鑿,注意,我指的是古代的京杭大運河)
其實古人這麼做肯定是有所考慮的,否則不會放着已有的天然湖面不使用,而去費時費力的開鑿一條新的河道。
由於地形和水流速度減緩等原因,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了一系列淡水湖,這些湖水都是和長江相連的,有着調節長江水量的左右。
在豐水季節,隨着降雨增多,長江水量會暴漲,如果沒有一個地方去容納這些過多的水量,那麼長江就有可能爆發洪水。而此時這些下游的淡水湖恰恰可以接納許多江水,保障長江主河道的安全。
如果是在枯水季節,這些淡水湖又能夠反哺長江,保證長江主航道水位正常,因此這些淡水湖對長江的生態是十分重要的。
不過正是由於長江水量的不穩定,導致這些淡水湖的水位也不穩定,甚至在不同的季節落差會很大,這對於漕運航行來説十分不利的。一旦碰到枯水期,船隻掉進湖裏就上不來了,這時運河就會因為這一個節點而徹底癱瘓了。而直接開鑿運河的話就能夠最大限度的保持運河的水位穩定,儘量減少水位的飄忽不定。所以水位不穩定是古人避開天然湖泊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水量不穩定以外,在湖中航行也不利於拉縴。
古代的船隻是沒有機械動力的,在海上航行時還可以依靠風力前進,而在河道航行時就只能依賴人力了。
大運河上的船隻都是用來拉糧食,拉貨物的。為此商人肯定希望船上能裝下更多的貨物,所以船上的空間基本都用來裝貨了,幾乎沒有留下給人划槳搖櫓的地方,於是船隻的前行就只能依賴於河岸上的縴夫,而人工開鑿的運河兩岸更適合縴夫拉縴。
(京杭大運河上的縴夫雕像)
綜合以上兩點,京杭大運河在規劃時就努力避開這些大型的淡水湖泊,但之所以還要緊挨着湖邊開鑿,主要是因為湖邊的地下水位較高,可以最大限度的補充運河的河水,古人的智慧真的非常令人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