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金融服務痛點幾何
“你覺得你是新市民嗎?”
“我是嗎?”李薇回答的很遲疑。
李薇是成都人,不管是從身份證户口本的登記信息,還是從她對自己的地域身份的感性認知來説都是如此。儘管自2011離開成都“進京”,她已經在這裏居住生活了11年,未來她可能也會像很多北漂一樣,在這裏生活的時長追平甚至超過在家鄉成都的歲月。
即便如此,李薇也不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新北京人”,“房子是租的,車牌是外地的,沒有北京户口,只有社保和納税跟北京有關係,能算北京的新市民嗎?”
按照銀保監、央行出台的《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李薇確實是一個典型的“新市民”。這份文件,明確新市民範圍,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户籍或獲得當地户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羣體,包括但不限於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目前約有三億人。
隨着城鎮化建設提速,從農村來到城市、從小城來到大城的人口數量幾乎翻倍。據可查數據,2006年底我國城鎮人口達到5.77億人,城鎮化水平為43.9%。2006年,有關部門提出“我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國家統計局數據稱,2021年末,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14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
對這些新增的城鎮人口來説,不管他或她們來自何方,安居與樂業是一致的目標,政策的“指揮棒”也在圍繞從量到質的提升重心變化。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在其《金融的邏輯》一書中曾指出,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原來由親情、友情實現的互助互惠式隱性金融交易正在消失。而替代性的顯性金融交易如保險、信貸、養老、投資產品如果無法跟上,人們可能會對未來感到更不安。
現在,三億新市民的金融需求迎來了一次全新的“藍圖”繪製。
“折騰”
李薇在大學畢業後本已進入成都一家國企,收入雖然不高但是清閒穩定。但是在還沒有“社畜”、沒有“996”這些概念的年代,年輕人厭惡“安逸”,“北上廣”的吸引力不僅來自經濟,更是一種精神的嚮往。
2011年春夏之交,李薇來到北京,同一年北京開始車牌搖號,房價則剛剛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第一波大幅上漲。
當時,非應屆生已經很難找到可以落户的工作,但她並未在意,也沒有興起成家買房子的念頭。李薇按照自己的消費習慣買了車,辦理了河北的牌照,“辦進京證唄,其實用習慣了也還好。”李薇沒有將租房居住、外地車牌給日常生活帶來的不便放在心上。
幾次跳槽後,在2019年李薇和友人合夥創立了一家廣告諮詢公司,在她成為一位“小微企業經營者”時,才體會到在北京沒有固定資產帶來的壓力。
李薇的公司需要給客户墊付部分預付款,預估約有100萬的資金缺口,她嘗試了幾家股份制銀行在APP上的小微經營貸,“貸款難,基本上貸不到。”李薇沒有房產可抵押,申請小微經營的純信用貸款,直觀感受“銀行這套流程就不是給那種小微企業的。”
2019年開始,政府工作報告開始給小微信貸提出具體量化的增長指標,即國有大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2020年,這一目標定為40%,2021年目標再次回到30%。
從各家大型銀行披露的年報數據來看,有的銀行甚至超額完成了任務。但在李薇的個人感受中,貸款一直是難的。
對此,一家大行的支行網點工作人員表示,小微企業申請純信用貸款需要查税務信息,沒有税務信息的會直接拒掉。有税務信息之後,還需看是不是在銀行的白名單內,至於白名單裏有哪些企業,則無法告知。如果有在京的個人產權房產作為抵押物,則需要已還清全部房貸,否則也不能批貸。
另外一家大行支行網點工作人員則稱,該行的小微企業信用貸不查税務,但是需要在該行開立對公賬户,銀行會審核賬户上的資金往來流水信息,金額越大批的額度越大。另外還需要有固定經營場所,銀行人工上門核對信息。如果是自有住房抵押,有房貸的也可以批,但批下來的額度中會扣除房貸未結清部分。
李薇認為這些條件都不適合在創業初期的經營者申請,“如果我賬户上能有那麼多錢,業務做到能交那麼多税,還何必去申請貸款?”
現在,李薇在用的還是個人信用貸款,最多能借到20萬,這類貸款雖然利率比小微經營貸略高,但是可以隨借隨還,到賬快,她可以在需要墊付資金的時候申請下來,與客户結清款項後還上,這樣滾動起來,也勉強能滿足資金的週轉所需。
老邢遇到的金融問題看起來更加“具體而微”。他今年已經年逾70,在北京做批發轉零售的小生意近二十年,沒有註冊公司,沒有交税,庫房就是他和老伴租住在北五環外的一間平房的隔間,平時接到客户的電話要送貨,他就開着自己拆掉了後排座椅的國產SUV出發,老伴用記號筆在庫房的牆上記下客户的電話,拿了多少件貨,就是他的賬本和出貨記錄。
雖然做生意精明,老邢對手機和互聯網還是不太習慣。曾經有一次,因為不會用手機導航,他從老家開車進京的高速上多次超速,被攝像頭扣罰了20多分。
老邢很少跟銀行打交道,因此當他去年因為生意需要得新開一個銀行賬户時,沒想到現在銀行已經跟他印象中的大不一樣。“跑了兩趟,頭一回説要單位開介紹信。”老邢跟銀行的人説他沒有單位,好在後來他還是搞到了,結果辦卡的時候,銀行的人又讓他在手機上一會下載APP,一會要關注公眾號,開通這個功能,推薦那個理財,老邢在手機上倒騰了小半天才辦好一張銀行卡。
銀行的掙扎與追求
3月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透露,近期,銀保監會、人民銀行將聯合發文,要求做好“新市民”的金融服務工作。
3月4日,銀保監會、央行正式發佈了《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針對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鼓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積極做好與現有支持政策的銜接,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強化產品和服務創新,高質量擴大金融供給,提升金融服務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一位多年工作在信貸部門的商業銀行人士認為,就銀行來説,能提供的金融服務早就提供,能覆蓋的人羣早就已經重複覆蓋,以小微和個體經商户的信貸來説,銀行首先是需要抵押品,然後是要看徵信和負債率核心,户口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此前監管部門此前對銀行提高小微“首貸户”比例、不強調收入證明和歷史徵信等普惠性金融服務,已經數次下過文件通知了。
上述銀行人士認為,銀行機構經營風險,嚴格要求合規。在連續幾年的小微高壓指標下,能做的小微信貸已經“絞盡腦汁”都做了。對於剩下三無,即無歷史信貸記錄、無資產、無擔保的新市民,金融機構從風險角度出發,很難提升服務意願。就算像互聯網貸款機構一樣通過不斷提升貸款利率來覆蓋損失的方式提供服務,這也是違反規定的,與其這樣,不如不幹。
而就開户這項業務來説,銀行也需要平衡風險和服務便利性。
在銀行開户對很多人來説曾經不是一件難辦的事,基本上只要拿着本人身份證就能很快辦理。在2020年10月,為嚴厲打擊違法販賣電話卡、銀行卡等行為,杜絕電信網絡詐騙案的頻發,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召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斷卡”行動。此後,不少商業銀行對個人新開賬户的審核增加了不少手續,比如“單位介紹信”,對流動就業人羣來説,增加了辦理難度。
由於“部分商業銀行未能採取與客户風險特徵相匹配的差異化身份核實措施,向客户‘一刀切’提出不合理或超出必要限度的身份核實要求,加之宣傳解釋不足,造成客户誤解和困擾。”到2021年月10,央行下發了《關於做好流動就業羣體等個人銀行賬户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商業銀行推出個人簡易開户服務,即在“風險為本”原則下,適當放寬開户條件,精簡輔助身份證明材料,根據客户身份識別程度設定賬户功能,並對簡易開立賬户建立事前承諾、事中監測和事後跟蹤服務管理的全生命週期管理機制。
據央行3月份發佈信息,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國已有12.6萬個銀行網點提供簡易開户服務。而據此前銀行業協會報告,2020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總數達到22.67萬個。據此粗略估算,2021年末全部銀行網點數量或有20餘萬,未來簡易開户是否將覆蓋到更多網點,仍有待觀察。
從行業層面來説,金融機構依然還有發揮金融槓桿,調動資金支持薄弱環節的空間。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認為,當前銀行業在服務新市民普惠金融需求時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發展不均衡問題。相關數據表明,浙江、廣東、江蘇、山東、福建五個省份的普惠小微貸款餘額佔全國近50%,而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西部省份發展相對較慢。在保證新市民羣體安居需求方面,商業銀行要利用好保障性住房不納入房地產集中度考核的政策,積極給予融資支持,尤其要關注新市民羣體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需求,通過場景開發,挖掘相關業務潛力。
杜陽認為,商業銀行要建立注重長期收益與風險考量的產品體系,在風險可控範圍內,適度增強中長期限資管產品收益水平。並且要根據該羣體的風險偏好、財富積累、收入現金流等特徵,形成差異化、系統化產品組合,進一步強化養老理財產品穩健性、長期性以及普惠性特點。
最後,“新市民”金融服務新地圖如何打開,可能還取決於掙扎與追求的銀行如何找到或發現與其風控合規匹配的“新市民”金融需求。但行業層面看,金融機構調動資金支持薄弱環節的空間仍在。關鍵在於,怎樣解決和打通其中的“痛點與堵點”。同時,金融之外,如何解決關係新市民教育、社保醫保等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痛點也尤為迫切。
(應受訪者要求,李薇為化名)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萬敏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