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陳寅恪有多牛?被譽為三百年一遇,幾件小事令人刮目相看
傅斯年是在中國知識界負有盛名的歷史學家,他曾經這樣評價過一個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這位學者名叫陳寅恪,是享譽中外的一位大師,學問可以説是絕 無僅有。
陳寅恪的頭銜有很多——詩人、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在這些領域中,有些人只要精通一門就已經要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還不一定能夠被稱為大師,但他卻是樣樣精通,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
陳寅恪最令人羨慕的,就是那獨一無二的、博古通今的學問。
中國人向來都崇尚有學問的人,尤其是像他這樣難得一見的大師,又出身於名門。在清華教書時,還被人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01不平凡的開端
正如一些社會學家所説的那樣,一切偉大的人物,幾乎都有一個不平凡的開端,陳寅恪當然也不例外,他出身名門,有着非常顯赫的家世。
爺爺陳寶箴曾經是湖南巡撫,當時唯一貫徹實施戊戌變法的地方巡撫,父親陳三立是進士出身,哥哥陳衡恪和魯迅是同學。
家族曾被譽為“義門門主”,有着清明的家風——以詩書立門户,以孝悌立根本。
陳寅恪從小 便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之中,在父母的薰陶之下,小的時候就熟讀各類經史子集、哲學典籍,能背誦十三經,為以後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在1910年的時候,陳寅恪和哥哥一同去到了日本留學,後來又輾轉去過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各國的高等學府上學,培養了他學貫中西的眼和境界。
然而對於陳寅恪來説,真正的開端卻是從1925年開始的。
這一年清華改制成大學,成立了“清華國學研究院”,聘請了四位在當時學界很有聲望的人物做老師,有當時的國學大師的王國維、戊戌變法的先驅者梁啓超、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最後一位就是陳寅恪。
而陳寅恪在當時還並不是大名鼎鼎,由於沒有像梁啓超那樣有等身的著作,雖是留學歸來卻並沒有博士學位,因而並不像其他幾位那樣為人所知,所以對於他的加入當時的清華校長曹雲祥頗有微詞。
當時力挺陳寅恪的是梁啓超,在眾人反對他進入國學館的時候,説了這樣一句話:“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正是由於梁啓超和同學吳宓的強烈推薦,才讓那時年僅36歲的陳寅恪和當時著名的大師一起,進入到清華國學館教書,開始了他在清華園裏的生活。
和那些新式的西裝革履的教授不一樣的是,陳寅恪通常是長袍加身,戴着一頂可以把耳朵遮住的皮帽,胳膊肘夾着裝滿了講課資料的布包,給人一種老學究的感覺。
就是這樣不平凡的開端,成就了他一生不平凡的傳奇。
02清華園的陳寅恪
大概凡是有聲望的文人學者,都會有自己的一些小癖好。
陳寅恪自己有“四不講”——前人講過的、近人講過的、外國人講過的、自己過去講過的,都不會再講,他的課只講從來沒有人講過的東西。
正是因為這樣,才更讓陳寅恪的課堂座無虛席,不僅學生們爭搶他的課,就連吳宓、朱自清、馮友蘭等有名的教授也都慕名而來,聽完一堂課都覺得不虛此行。
陳寅恪的知識不僅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涉獵更是非常廣泛,不止是文學、歷史這樣的國學領域,更包括了民俗、飲食、宗教、語言、建築的等十幾個領域,學問之廣令人汗顏。
後來在北大教書的週一良教授曾聽過陳寅恪的課,在他看來大部分的教授學問都很高,但是通過自己的長期學習積累,是可以擁有那樣的成就的。而世界只有一個陳寅恪,他的的學問遙不可及,想要追求也無從下手。
這充分證明陳寅恪所達到的高度是任何人都無法企及的。
甚至在有一次講到王瀚《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時候,在課堂上給學生們科普起了葡萄酒,將其原產地、發展歷史如數家珍,讓聽課的人非常崇拜。
就好像世界盡在他的腦海,無論是什麼都能説得頭頭是道,並且毫不含糊。
就連一些細節後來學生們去考證都分毫不差,吳宓稱他是全中國最博學的人不是沒有道理的,沒有人能夠超越他。
03思想自由,精神獨立
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前後,陳寅恪因過度用眼,導致了右眼視網膜脱落。但當時日本人想用豐厚的待遇讓他去日本教書為了不被日本人俘虜,他放棄了手術,偷偷離開了北京,跟隨大部 隊一起去了西南聯大。
由於他的眼睛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漸漸地右眼完全失明瞭,然而在這樣的情況陳寅恪還在每天備課和寫作,慢慢左眼的視力也在變弱。
抗戰勝利後陳寅恪接受了牛津大學的聘書,決定去英國,順便治療自己的眼睛,但仍然是無功而返,醫生給他下了雙目失明的定論,最終辭去這一聘約,回到了中國。
陳寅恪的學生回憶説,在他眼睛還沒有失明的時候,在講到精彩的地方都要閉上眼陶醉一會再睜開。而在失明之後,他的眼睛就再也沒有這樣閉上過,總是用如炬的目光看着周圍的一切,這是他的驕傲。
雙目失明的陳寅恪,就像失聰的貝多芬一樣,有着無比堅毅的精神。
助手輔助他完成了《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的編撰,還寫了專著《柳如是傳》,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讓他的人生更加不凡。
晚年時期的陳寅恪過得並不舒適,儘管當時的主流學術界已經不推崇他的學問了,但是堅持用文言文進行寫作、並且出版必須用繁體字和豎排、自己的書不讓改動任何,這就是文學大師的風骨,令人望塵莫及。
陳寅恪的知識為後人學習,精神被後人傳承,晚年的心酸令人唏噓,但他的傳奇經歷足夠讓所有人仰望。
一生都堅持要有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這是他給王國維寫的墓誌銘,亦是自己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