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氣泡大概是什麼時候的?
要滿足“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氣泡”必須滿足一下三個最基本的條件:
第一點,瓷器氣泡的個體直徑足夠大,至少也要達到肉眼就能發現、辨識的地步。
第二點,瓷器氣泡的衰變已經邁過了“初顯期”,起碼達到了“彰顯期”以上的程度。
第三點,辨識主體對“瓷器氣泡衰變的進度、程度與烈度的表象及其對應標誌意義的系統和體系”有一定的認知和實際上手驗證的經歷和經驗。
滿足上述三個條件後,我們就可以依據被鑑物的具體實際情況做出如下三種判斷:
第一種情況,被鑑瓷器胎體瓷化度、釉面玻化度正常,使用程度、保存環境一般,那麼這件東西至少也是明末清初以及整個明代或元末之物件,這只是一個底線;具體鑑別要針對具體被鑑物的實際情況再做更具體、更精準、更貼近史實的判斷。
第二種情況,被鑑瓷器胎質粗松、胎體玻化度和釉面玻化度低或者使用程度大、保存環境惡劣等等,都會導致氣泡衰變的加劇與加速,那麼其起判底線就有可能低至清末民初。
第三種情況,被鑑瓷器胎體瓷化度和釉面玻化度都極高,那麼同樣觀感情形下,起判底線就應該提升到元末明初。
當然,第一種情況是絕對的主流與主體,而第二、第三種情況都是極端和極個別情況,總量極少。但數量再少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也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否則,就難免會犯錯誤,私鑑問題不大,公鑑就有可能因為不審慎而釀成不可挽救與挽回的巨大損失。
有人可能會説,一個“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氣泡”的表象,居然會出現“清末民初”、“明末清初”和“元末清初”這三種底線,各個底線之間最大居然可以相差整整將近七百年的"時間差",那麼這樣的“瓷器氣泡衰變理論鑑定法”還有什麼精準性、精確性、可靠性可言呢?
粗泛看來似乎的確如此,實則不然!
這就跟越是高精尖的數控機牀越是要用聽起來、看起來都非常不精準、不精確、不精密的“模糊數學”理論來設計和控制一樣,同一“表象”但主體、環境、氛圍等不同,結論也必然迥異,這才是最精準的精準,最科學的科學!這是真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具體運用。
相信咱們可以私聊繼續探討,不相信各爬各山各走各道。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實踐經歷與經驗,並已就相關問題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下面上幾件藏品圖片,以證上述,以餉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