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會客廳》探源中華文明,用創意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

2022年7月30日,中國日報社“領航工程”之探“元”工作室和“Z世代”工作室策劃推出的全球“Z世代”新媒體節目中國日報社《少年會客廳》第二季第2期——“Z世代探源中華文明”首播。節目邀請來自美國、法國和中國的Z世代進行了一次博物院探尋奇妙之旅,感受中華文明的燦爛和博深,用Z世代的智慧與創造,讓文物煥發新的生機與力量,追尋屬於人類文明的共同答案。

《少年會客廳》探源中華文明,用創意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Z世代嘉賓通過妙趣橫生的尋寶遊戲“解鎖”河南博物院的館藏文物。在這座中華文明發展軌跡的文化藝術寶庫中,館藏的賈湖骨笛、花瓣紋彩陶缽、刻辭卜骨等珍貴文物,讓海內外Z世代感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在瞭解珍寶背後的故事後,Z世代們表示,在全球化、科技化的今天,年輕人依舊有必要了解歷史、瞭解文明的起源。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文物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也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然而,因歷史原因流失海外遲遲不能“回家”的文物令人痛心。海內外Z世代都認為文物是最好的文化傳播使者,應該愛惜這些屬於全人類的珍寶。

來自美國的何珍妮表達了對中國流失文物的遺憾。“圓明園中有許多文物流失被盜或是遭受掠奪,導致它失去了原有的絢麗光彩。你很難想象圓明園原本的模樣,因為大部分都遭受洗劫或被焚燬,這非常讓人痛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阮可欣表示,文物追索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首先要看文物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流失外國。“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聲音,認為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應該讓更多其他國家的人民看到我們的文物、感受我們的文化,這當然是沒錯的,但應通過正當的文物交流途徑來實現,而不應建立在對文物的非法獲取、佔有之上。”

《少年會客廳》探源中華文明,用創意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Z世代們討論了保護髮揚中華文明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為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豐富內涵和燦爛成就而感到驚歎、感動的同時,也意識到自己任重而道遠。

外國Z世代感嘆中國文明歷史悠久,技術發明浩如煙海,中國Z世代則立志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少年會客廳》中的Z世代嘉賓也在用自己的創意和行動,“復活”沉睡千年的文物,讓其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少年會客廳》探源中華文明,用創意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魏晉書就風骨,隋唐盛世東都,熠熠羣星共舞,運河帆楫無數,絲路三彩瞠目,引迎萬朝光耀中國……”北京大學的準大學生汪櫟宬為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創作填詞了名為《宅茲中國》的歌曲,用飽含寓意的歌詞串起文物背後的奇妙故事。

對於溯源傳統文化,汪櫟宬的理解是深刻的。在他眼中,“家”並不侷限於血緣親情,也不僅僅是出生地,還是有共鳴的地方,而這份共鳴來源於瞭解。這也使得他喜歡去到博物館,追溯過去的生命和時間,透過歷史找到“家”的感覺。

《少年會客廳》探源中華文明,用創意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即將赴北大讀書的17歲女孩陳詩嫿,選擇通過舞蹈讓文物“新生”。在河南博物院,她以優美舞姿現場演繹《只此青綠》,吸引了眾多小朋友的圍觀與合影。陳詩嫿表示,“中國的傳統和古典中的美在當代的審美之中值得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更高的地位。”

在陳詩嫿眼中,傳統文化可以帶走焦慮、使內心平靜:“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旦當走進這座文化宮殿,深深沉醉其中時,便能忘卻外界紛繁。”她深信,Z世代心中燃起的那一團火焰,就是傳統文化的當下和未來的希望。

《少年會客廳》探源中華文明,用創意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歌聲悠揚,舞蹈絕美,而繪畫藝術成為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畢業生張贇呈現傳統文化的“利器”,創作了繪本《守護》之後,她希望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動畫或漫畫的形式呈現給新一代青年,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責任感,也讓全世界對中國有更全面、豐富的瞭解。

中華文明燦爛博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世界文明的獨特寶藏在探源中華文明的過程中,來自《少年會客廳》的Z世代嘉賓觸摸歷史、獲取滋養,並用他們智慧與創造,讓文物煥發新的生機與力量。在未來,他們將用迸發的青春力量,致力於為促進不同文化交流互鑑、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發揮屬於Z世代的重要作用。

《少年會客廳》是一檔以海內外Z世代為主體和對象的新媒體節目,旨在搭建一個全球Z世代溝通交流的新平台。節目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組織全球Z世代以訪談、論壇、演講等形式聚焦全球熱點,讓各國青少年發出時代強音,為推動人類進步事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8 字。

轉載請註明: 《少年會客廳》探源中華文明,用創意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