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骨子裏,最認可這樣的豪宅 !
授權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房前有樹,屋內有園,
有假山石、水塘、瀑布……
精妙的景緻自然相融,
這樣的園林住宅是無數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家。
在過去兩年裏,
一條探訪過在全國各地這樣的園林大宅:
位於江西德安的耳裏庭住宅,
經過造園大師董豫贛的相地、勘景,
精心雕琢,是一件人工與自然完美結合的作品。
在廣州東郊的疊園宅,
是建築師何健翔和屋主人老蔡合作完成的
一座充滿嶺南風格、避暑休閒的私家宅院。
而在瓷都景德鎮,
制瓷人王健不找設計師,
憑藉自己對宋文化的感知,
在舊廠房裏築園造家。
這些匯聚了各種傳統藝術的山水庭園,
才是中國人居住的最高境界。
編輯 成卿
北京大學的教授董豫贛是個“造園家”。2016年,他為同學老聶在江西德安的鄉下,打造了一座庭園“耳裏庭”:山景、水塘、瀑布、大樹、園林…… 各個精妙的“景”自然相融。
現在老聶一家三代人住在這裏,大門從來不鎖,天天都有鄉鄰們來串門、喝茶、吃飯。
從外面的馬路進來,先經過一條曲曲折折像玄關一般的廊道,到紅磚砌築的主屋,彰顯出老聶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與主屋相連的一棟,是廚房和餐廳。主屋處在山水之間,董豫贛做了五扇窗,借室外的景,把五扇窗變成五幅畫:有橫幅,有立幅,有圓,有方,還有看得見入口天井的窗。
給主屋取了個名字:“五幅堂”,“幅”諧音“福”,老聶聽着也很開心。
方庭的西南角有一株歪脖子的構樹。樹下起了兩堵高低不一的矮牆作傢俱,矮的是條凳,高的是條案,條案裏面嵌水池。
一家子的日常生活就不斷在這裏發生,洗菜、吃西瓜或是走幾步,穿過一棵紫藤下到池塘邊洗衣服。園子造好之後,老聶家裏的洗衣機都不太用了。
整塊地的西側,是一片狹長的池塘,董豫贛設計了兩處“水景”。
一處是從五幅堂的立幅窗看出去,池塘向遠處走,中間做幾處曲折,一眼望去不知道水的源頭在哪,也不知道水去往哪裏——這是“水遠”。
另一處瀑布口在庭園最北邊的“敞廳”外。這個瀑布口在董豫贛看來,是自己跟老天合作做出的作品:瀑布逼近一座不高的小山,水從山上流下來。
山雖然不夠高,但正如中國畫裏的“近大遠小”,把敞廳放得離山足夠近,近到人看不到山的全貌,就好像置身在在崇山峻嶺裏——這做的是“山高”。
一個人到了一個地方,發現哪裏都很好玩,以至於都不知道,應該去哪玩的時候,這才叫“遊”:好像有安排好了的路徑,又好像沒有路徑,完全是憑着自己心願,一會去這兒,一會去那兒。
沒了時光的感念,沒有去追求任何效率的焦慮感,剩下的全是悠閒。
而中國人的房子,自古是室內和室外的空間擱在一起用,講究秩序,父子關係、夫妻關係都是秩序中的一部分,而園林是用來通融這其中的關係。像耳裏庭,就既實現了老聶把一大家人搞在一起居住的願望,又讓每一代人有了自己獨處的空間,這是跟西方人完全不一樣的。
人們在城裏買房子,想的是房子升值了再賣掉。耳裏庭,老聶這一輩子也不會動它,他希望把它一代代傳下去。
宅子的主人老蔡是潮汕人,做工程的,為別人造了很多房子。2012年,他找到建築師好友何健翔,為自己打造了這個“疊園宅”,前後花了5年時間,還把自己喜歡的古董傢俱、園藝盆景都融入了進去。
大門推開後,眼前是整個院子山水疊合的景象,整個人都豁然開朗。第一個院子圍繞着水塘,佈置了起居室、廚房和餐廳。
與第一個公共空間的院子相比,這裏更為私密、安靜。卧室的門窗用了木頭材質,原本灰色的院子,温暖、明亮了許多。
而在房間與房間之間,又還留出了一些小室外空間,佈置些小景緻,是“第二層小院子”。
在嶺南地區,濕熱惱人,把房子做通透、讓空氣都流動起來很重要。
混凝土的屋頂和地面,把熱的空氣都隔絕在房間外;鋼和透明的玻璃做成了現代的“轉屏門”,推開十分通風。
結果也真的是這樣,老蔡同何健翔説,在這兒待着,自己不自覺地就會屋裏屋外地跑,給樹澆澆水,再給魚喂點食,一天下來,不經意就能走上八千步,堪稱自帶健身效果了。
老蔡總會笑笑,搖搖頭,“這宅子可都是我的生活和喜好,拿出來做生意,那我的生活怎麼辦!”
2015年,他在景德鎮的一個國營瓷廠找到了一塊地,開始造園築家。兩年後,他帶着自己製作的瓷器,和太太、兩個兒子一起,搬進這座“青塘山房”的園林住宅裏,居住、生活、工作、待客,把人與器物、生活空間合而為一,過起了中國古人般的雅緻生活。
每一箇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王健也想有一個“桃花源”,安放以宋人制瓷美學為靈感的器物。
因為喜歡宋畫,王健的潛意識裏要勾勒出一個宋宅的感覺。他給園子取名“青塘山房”,名字源於他兒時的一個記憶。五六歲時,父親買過一種水果,叫青塘李子。
當下“青塘”兩字就印在了腦海裏,想象就是一個有池塘、有荷花,然後有間草堂,房裏傳出朗朗書聲,一家人在這裏生活。
和設計師造園不同,王健在造園過程中沒有畫一張圖紙,完全根據自己身體的感受來。
入口藏在茂密的小竹林後面,來做客的朋友們常常摸不到門。掀開竹子,推開竹門的剎那,心一下子安定下來,門內和門外是兩個世界。
在帶屋頂的小中庭略作停頓,跨過月洞門進園子,由小向大的空間轉變,讓人瞬間感到豁然開朗。
園子裏面有兩個大樹,一棵粗壯的椿樹,一棵香樟。初來相地的時候,兩棵樹就在那裏,給了整塊地安寧的氣氛。
水池仿葫蘆的造型,源頭從椿樹腳下開始,流到屋檐下水面變寬。有道家所説的“取天地之精氣”的意思,也有點朱熹説的“半畝方塘”的意味。
園的角落裏放了個小茶寮,繞着茶寮一圈的竹子種得似乎有些凌亂。竹林裏的路徑做得稍微複雜,給漫步增加一份尋覓的情趣。
園子裏原來的老廠房改造成陳列瓷器的展廳,把原來的瓦屋面做了個延伸,屋下就有了個廊的構造,恰好在池塘的水面上。
西北角上做了一棟供一家四口生活的兩層樓。
一層是個榻榻米的茶室。茶室臨水的一側做了落地窗,和展廳的外廊正好隔水相望。在王健看來這種互相關照的關係既可以存在於人和人之間,也可以在空間和空間之間。
客人、朋友們來家中,王健會先引他們來展廳這邊的廳堂這兒坐坐,喝口茶,拉近彼此的距離。
等接下來要有進一步的交流,便領出廳堂,繞過池塘進到第二棟樓裏的茶室。
茶室鋪榻榻米,相比在廳堂裏的正襟危坐,這兒可坐、可卧、可躺,人的身體進入更自然更鬆弛的狀態。
接待客人,王健要泡三泡茶:
第一泡茶是景德鎮當地的浮樑綠茶。第二泡茶泡武夷山的巖茶,口味與浮樑綠茶比,要偏重一些。第三泡用鳳凰單樅,沖泡後的香氣持久。
二樓王健特意設了兩個書房,一間自己用,另外一間給兩個兒子。每間書房裏都鋪簡單的榻榻米,卧室和書房合二為一。
書房是安頓身心的地方,寫字、讀書,讓自己不斷汲取新事物,這裏對人的情感要求更細膩,寫文章、看書或者練字,不能受到任何東西的干擾。
但他也説,今天的生活不是説要來一板一眼地復原一千多年前宋代人的生活。兩個兒子也會在茶室裏彈吉他,在香室裏寫作業或是玩鬧。
今天去親身實踐造園、在園中生活,更多是去體會那個時代的人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寧靜、樸素、內斂,讓這種精神在今天這個時代得以繼承和綻放。
▼
每天一條原創短視頻,每天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天精選人間美物,每天來和我一起過美好的生活,一條(ID: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