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廣播電視台音樂頻率運營中心、廣播劇工作部主任呂卉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看主旋律的影視作品。
身為文藝工作者的她説:“年輕觀眾的青睞,給創作者注入強勁的動力,是一種温暖的認可,也是當代年輕人審美能力和三觀的一個明顯的風向標。這恰恰也證明了,真善美是文學藝術永恆的主題。”
在她看來,主旋律的作品不是沒人看、沒人喜歡,只要作品故事講得好、角色演得好、製作做得好,年輕觀眾一樣追捧它。“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主旋律作品要達到‘三精’要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市場和觀眾照樣買單。”
好的主旋律影視作品讓越來越多人瞭解、熟悉革命前輩的奮鬥歷史。呂卉告訴記者,電視劇《覺醒年代》的播出,讓更多年輕觀眾知道了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倆。數據顯示,《覺醒年代》這部劇的觀眾60%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年輕人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將這部劇“封神”。“《覺醒年代》有沒有續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這句話也是出自年輕人的表達。如今,合肥市的延喬路,已成了年輕人打卡的網紅地,延喬路的路牌下,總是堆放着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幼童敬獻的鮮花、玩具、手寫的書信卡片……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呂卉也在思考:《覺醒年代》這部主旋律作品,為什麼能成為爆款?
去年兩會代表團的發言中,呂卉就提到了這個現象。“有位同行提醒我:你看看,現在追《覺醒年代》的年輕人,是不是都是和當年延年、喬年相仿的年紀?”呂卉突然發現,愛國的熱情,總是在青春的熱血裏奔湧,哪怕隔着百年的時空。
幸福生活的續集要靠誰來寫?就是要靠年輕人。“當延年、喬年青春的面龐出現在屏幕上,綻開微笑無畏赴死時,現在這個時代的‘90後’‘00後’們,瞬間觸摸到了百年前那些傑出青年堅毅不屈的高貴靈魂,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在家國命運面前,兩個時代的年輕人似乎穿越時空,心靈同悲同歡,情感同頻共振。正如很多年輕觀眾所説的那樣:美好的青春都是相似的,流血的青春各有各的疼痛。青春完成了他們與我們的情感連接,於是我們能痛他們的痛,以他們的心願為自己的心願。”
從去年開始,呂卉就在創作一個劇本——《致延年喬年》,以安慶一中幾個高三學生的視角,回望百年前安徽籍革命先烈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倆在崢嶸歲月中,由彷徨、探索成為堅定的中國共產黨員的閃光足跡,尤其是兄弟二人時隔一年相繼為革命犧牲的壯烈場景:“陳延年——共產黨員只能站着生,絕不跪着死!陳喬年——讓我們的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吧!”
“延年喬年們覺醒的熱血青春和犧牲奉獻,讓整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激勵着100年後的青年人珍惜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幸福。這個劇把現實和革命歷史相結合,謳歌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年輕共產黨人形象,也表達出當代青少年‘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決心。”呂卉説。(記者 張君成 隋明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