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斷古今的界門——午門
故宮在多樣多彩的文化衝擊下,依舊巋然不動。端坐在首都北京的正中心,彷彿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隱者,又像一處超脱世外的空間。走進故宮,風停了,雨也淡了。
來自:傳給故宮《隔斷古今的界門——午門》部分圖文資料來源《紫禁城100》
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也是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正門。
午門位於紫禁城乃至京師南北軸線的正南方,建於明永樂十八年,直至天啓年間才修建完成。
平面呈巨大“凹”字形,中間廣場面積超過9900平方米。在陽光普照的日子,走到這裏,如果看不到兩邊雁翅樓的陰影,便是午門最亮麗的時候,也就是它的名字—正午之門。
形勢
午門門樓連台通高近37.95米,正中的主樓屬重檐廡[wǔ]殿頂是最高級的屋頂形制,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亦為最尊貴的九五之數。應《易經》乾卦中“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象。
在舉行重大儀式時,皇帝登臨,午門主樓既為宮城大門,同時亦扮演着臨朝萬邦的大殿角色。蘇東坡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句,意味着天界非人間所能估量。
所以,過此門後,已再非“凡間”。
五鳳樓
午門面向正南,五行屬火,是積極的紅色。不只紅牆,梁枋上的彩繪亦以紅色為主,門樓內外檐硃紅地繪“西番草三寶彩畫”,顯示光明正大。
按傳統四靈獸的方位,南方既以朱雀為象徵,午門由5座樓閣組成,形若大鳥展翅,故又稱為五鳳樓。
前面既有兵勇把關、三面紅牆聳峙、上面城樓監視,將這個廣場變成本來應該繼續前進,又無法前進,兼且被嚴密監視的“壓力”空間。
此外,城樓立面大小形制與天安門相若,只有皇后在大婚時,可以乘坐喜轎從中門進宮一次。另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中鵠後可從中門出宮一次。一內一外,同時反映出所謂“齊家”、“治國”的最大意義了。
設計
仔細看,兩側掖門的門釘為72顆,在數目和等級上均低於正中3座門,兩門平時緊閉,只在舉行朝會時供文武官員進出,或殿試放榜時分單雙數行走。
百官每上朝,凌晨五更(早上3點至5點)便要到午門前等候,每月朝會,無論皇帝是否臨朝,也得朝服整齊在此候詔或行禮。
頒朔
朝廷每年冬天也在午門舉行隆重的儀式,在每年入冬第二個月頒佈欽天監所定翌年十二個月的初—。古代以農業立國,觀象授時,制歷頒朔,至為重要。
受俘和廷杖
受俘和廷杖,前者顯示大國威儀——煞敵人威風;後者見於明代——煞大臣威風。
“受俘”是每當戰爭凱旋,俘虜敵首,皇帝挑選日子派官吏於太廟和社稷壇獻俘,翌日午門上設御座,皇帝親臨舉行受俘禮。
清初國力強盛,乾隆一代,曾登樓受俘四次,十分威風,乾隆之後“受俘”零次。
所謂“廷杖”,就是用棍杖打大臣屁股的一種刑罰,實為侮辱斯文的陋規。行刑時,軍校400人,執木棍林立,被杖打的大臣被捆住雙腕,主事的太監喊一聲“打”,即開始行刑,五杖一換人。
平民入門
天子門庭森嚴,然在重大節日裏,亦與民同樂。
清代同治大婚時,大婚這天凡是身着花衣的人都可進入午門觀看皇后儀仗。不少人將高麗紙做成綵衣穿在身上,進入午門觀看大婚盛典。
以“陰中藏陽、陽極生陰”的概念來看午門的結構,屬至陽剛的“午位”湊巧就是個帶着陰性意象的“凹”出圖像。太廟及社稷壇的北牆為界所形成“凸”入空間,構成一個正負組合。有意思的是把它乘以36倍,便是整個紫禁城的面積。“36”在中國傳統數理中是象徵“天罡”之數,可巧名字就是紫微星垣。
宣示國威的午門在八國聯軍入京後遭大肆破壞,工部經勘察後向朝廷申報的維修建議中,有人誤將主樓畫作歇山頂(其實應該是重檐廡殿頂),相信是出於一般工匠手筆,這也明顯反映出晚清國力已大不如前了。
人們厭倦了這俗世的紛擾,會“逃”進故宮,花上一天時間,換來一時的“忘我”,一番沖洗之後,各有收穫。
故宮的單單一個“入口”就有這麼多歷史與文化的意義,今後,更多的故宮知識我們一同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