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禮記·學記》記載道:“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從漢朝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時,我國古代最早的學堂——太學,也由此產生。太學是舉國上下的最高學府,也是唯一的官辦學府,用以儒家思想培養當代官員。
與此同時,西方中世紀的歐洲國家也同樣成立了自己的大學,著名的學者在那裏交流思維邏輯,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然而,中國的學院在順應朝代發展的時候卻在慢慢消磨,反觀歐洲的中世紀大學,始終屹立在西方精神世界裏不倒,為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兩者截然不同的歷史命運呢?一、 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產生原因
1.書院是當代制度的衍生物
書院最初的原型是官辦太學。隨着王朝的更迭,不少文人志士淪落,沒有歸屬的感覺讓他們苦不堪言,於是私立學院便因此產生。
諸如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等等。在宋朝就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主張修復白鹿洞書院,他就是朱熹。
在《朱子大全》中曾有記載:“獨此一洞,乃前賢舊隱儒學精舍,又蒙聖朝恩賜褒顯, 所以惠養一方。”即使書院的修復與重建沒有得到官府的支持,但文人對讀書的熱情促使書院快速地建立起來

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自隋唐以後,科舉制度的創立,使得普通人有了“青雲直上”的機會。在此情形之下,無論是為了求取功名,還是淡泊名利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都紛紛踏入書院。
但是隨着科舉制度逐漸淪落為統治階級鞏固地位的工具,書院也因此成為了科舉制的附庸品。人人只求能夠飛黃騰達,對真正的古書不求甚解,如何還能正其學術風氣?可以説,中國古代官員制度的腐敗是書院間接墮落的原因。
2.中世紀大學的應運而生
與此同時的歐洲進入了中世紀,中世紀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統治階級的專制。在中國封建制度繁盛的時候,歐洲的工商業逐漸發展起來。為了對抗封建經濟,教化好鬥的愚民,歐洲中世紀大學便由此產生了。
中世紀大學建立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專業化的人才,真正滿足社會需要,為社會所用。歐洲的封建統治者需要僱傭專業人才來為他們服務,剛剛興起的城市同樣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
這就與中國書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書院的讀書人,不是為了升官發財,就是心灰意冷,其真正能助益社會發展的實在少之又少。中世紀大學則不單單是培養一批官員,而是向社會源源不斷輸入可用之才。

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由此可見,歐洲中世紀大學是滿足工商階層對知識渴求的地方,它沒有依附封建統治的制度,沒有烏煙瘴氣的功利風氣籠罩,僅僅是作為一種好學好問的時尚潮流,在中世紀開始漸漸擴大其影響力。
除此之外,十字軍東征也是促成中世紀大學迅速發展的原因。歐洲十字軍向東掠奪其他國家的土地和財富,卻也無形之間拓寬了歐洲人的視野。
華盛頓美國大學研究中心主任阿赫邁德説:“十字軍東征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此勝利的意義在於,將歐洲推向了更加文明開放的時代。阿拉伯文化的引入、古羅馬文化的重生,這些都將成為歐洲中世紀大學最有力的知識文化基礎。二、教學機構的不同管理方式
1.書院多樣化的管理形式
書院大都是由文人自主創立的,但是封建統治階級逐漸意識到了書院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於是也開始參與書院的運行與管理。中國古代書院從設立組織來説,就有官辦、私辦、私辦公助之分,如此情形之下,很難對書院形成統一的管理模式。

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由於書院基本不受官府的控制,於是民風較為厚重。儒家思想本身就是將學術知識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於是在書院中探討的是樹立價值觀與知識的統一,強調社會的安定和諧。在相互的交流爭鳴之中,許多新的思想誕生,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書院開放自由的辯論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然而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引薦,致使這些思想並未助力朝廷的作為。書院未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這也是導致其走下坡路的原因。
2.中世紀大學的“特權”管理
在歐洲,中世紀大學同樣對外開放,且包容性很高。然而,在中世紀的歐洲,一件新生事物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方式就是鬥爭。通過不斷地鬥爭,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中世紀大學同樣也是如此。最後,中世紀大學擁有了四項權力,其中的一項就是大學師生具有參政的權力。

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這項權力的確立為中世紀大學提供了發展的便利。最著名的有波隆納大學和巴黎大學,這兩所大學都採用了以行會的組織形式,統一管理學校主體。
波隆納大學採用的是“以學生為行會”,由學生組織制定規章制度,維護學校利益,同時具有聘請講師、確定教學時間等一系列權力,學生的包容性和自由度都很高。
巴黎大學則是“以教師為行會”,在教師中選出最高管理者,也就是當今的校長,再逐步制定學校規章制度,這一點就與現在的學校制度體系類似。
由此可見,中國書院未能得到統一有效的管理,使得其難以發揮價值。歐洲中世紀大學不受封建統治者的約束,自行創立了大學的行政管理體系,使得資源分配合理、權力得到維護,同時提高了大學的社會地位。

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1.一部坎坷的“書院成長史”
書院在中國古代是傳承文化精神的象徵,在文明社會中舉足輕重。封建統治者的專制註定無法繁榮書院,恰恰相反,由於官府參與了書院的管理,使得書院的發展掣肘。如果説南宋時期是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那麼元代無疑是書院走向下坡路的最大推手。
吳鈎曾説,“元代的書院之設日加多,其弊日加甚”,書院的創立者只知假寵於有司,不知為教之大。書院不再是交流思想的聖地,而是淪落為權力的附庸。
到了明代朱家皇帝,皇權進一步強化鞏固。官府創辦了太學、州縣學和社學,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將學院的控制權牢牢把握在皇室手中。與此同時,書院開始四散凋零,人們只知官家辦學,再無書院一説。盛極一時的白鹿洞書院終成為一片廢墟。

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但是官府創辦學校並非是為了求取真知,而是希望通過知識的傳授,固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只為皇室所用。朱元璋下旨“改天下山長為訓導,書院田皆令入官”,以此將書院收入囊中,為己所用,還美名其曰,“教化“。
明朝統治者對書院的打壓激起了學者文人的憤怒,在明朝末年,統治者的權力逐漸鬆懈,明代學子聚眾講學、抨擊朝廷時事,以此發泄對統治階級的怨憤。但權力擁有者怎麼可能容忍落魄文人如此放肆?在幾番猛烈的打壓下,書院終於還是傾覆了。
2.中世紀大學始終傳承“鬥爭”精神
相較於中國書院的覆滅,歐洲中世紀大學似乎一直很“走運”。由於工商業的不斷髮展,平民階級也隨之壯大。與此同時,歐洲中世紀大學那種與生俱來的鬥爭精神絲毫沒有消失,反而演變得愈加強烈

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這種鬥爭並非是一味爭取主權,而是在擁有權力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術體系,從而更好地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中世紀大學裏,以前那種魚龍混雜的學術已經被系統化的學科代替,每種學科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方法。在當時的中世紀,大學就有了法學、醫學、數學、物理學、經濟學等等共十餘門學科,迅猛的發展趨勢無人能擋。
除了在社會上,中世紀大學要“鬥爭”主權,在學校內部,又十分流行學術爭論。這種辯論式教學有些類似於中國書院產生新思想的辯駁,但是這無疑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探索真知的人文精神,更有助於科學價值觀的形成。

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因此,中世紀大學不僅培養了知識分子,更是在社會風氣中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新活力,那就是科學。科學是宗教信仰的對立面,也是推進西方文明的強大動力,在歐洲文明史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反,中國書院也曾出現了“辯論式教學”的影子,可是終究只能是曇花一現,轉瞬便淹沒在了歷史的潮流之中。四、總結
中國古代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都是讀書之地,然而命運卻截然不同,這就在於社會歷史背景、管理制度和具體發展歷程的不同。
中國的封建統治扼殺了新思想的誕生,科舉制度使得書院淪落為權力的附庸;中世紀大學卻因為行會管理制度和高度自治權發展起來。但兩者的價值觀念、教學方式和內在精神都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借鑑意義,值得後人為此深思。
參考文獻
1、《朱子大全》
2、《禮記》
3、《中世紀教育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2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書院PK歐洲中世紀大學前者為皇室所用,後者為社會所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