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安古長城!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裁縫鋪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渡口堡距長城7.5公里,始建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萬曆六年(1578年)甃磚。
長城是我國古代最宏偉的軍事防禦建築工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
在我縣西北部之渡口堡、西洋河一帶,有一條沿山脊蜿蜒起伏的長城,是明朝萬曆年間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全長70餘里,沿長城置有敵台、烽火台59座。
懷安地處內地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接壤的邊塞,由於歷史上民族鬥爭的需要,戰國、秦、漢、北魏、北齊都在我縣西北部修建過長城。
我縣境內的長城,最早始建於戰國時期的趙國。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考古學者認為,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99年)破林胡、樓煩之後,開拓雁門、代、雲中、九原四郡。代郡原址在今蔚縣的代王城,轄區範圍大致有今蔚縣、陽原、懷安、萬全等,代郡以北是匈奴活動地區。趙武靈王築長城應該在開拓北方四郡後的北疆修築,沒有將代郡北部留出大段空當的道理。考古工作者在這段長城周圍曾採集到戰國時期的夾砂紅、灰陶片、陶釜足等,足以證明這段長城是戰國時期的長城。
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歷經秦、漢、北魏、北齊等幾個朝代疊壓、修繕和利用過的,最後是明代所修的長城。
戰國時期所修的長城,東起張北黃花坪、狼窩溝一帶,向西經萬全、懷安到內蒙古興和縣,全長100多公里。
城牆為軍事防禦的主要設施。
一、是在牆體兩側以毛石壘築,內以碎石、黃土填充。其底寬3.3至3.5米,頂寬0.3至1米,外高4.3至5米,內高2.3至2.7米,此種形式的長城佔多數,長達17847米,其中自然倒塌了13211米,保存較好的有4636米,位於東洋河至趙家窯村北山一帶。
二、是牆體外沿用石塊砌成,內為夯土,底寬4至5米,頂寬3至3.5 米,外高4米,內高2米,這種形式的長城在我縣僅有1266米,位於桃溝村北。
三、是山谷和平川夯土成垣,從桃溝村西北向東南經馬市口至南堰截村一帶。純屬夯土成牆有16003米,其中有6366米因修築柴興公路佔用或被山洪沖毀,有8363米經自然浸蝕僅留殘壁斷垣,但遺蹟仍依稀可辨。
在長城南面設有好多軍堡。
柴溝堡位於東洋河口東南約9公里處,是宣府鎮下西路的重要路城,除了管轄下西路東段(從中寨台到東洋河東岸)的長城防務外,還設參將駐守,管理着整個下西路的軍事防務。
來源:懷安文化旅遊
本文由懷安文化旅遊編輯整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