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新疆好地方|新疆十年在“死亡之海”西南入口處建起一道綠色屏障
一邊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一邊是麥蓋提縣防風固沙生態林。(麥蓋提縣委宣傳部提供)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南緣,背靠葉爾羌河的新疆麥蓋提縣三面環沙,如同鑲嵌在沙海里的一塊翡翠。這裏是中外探險科考隊進入“死亡之海”的西南口。從2012年至今,這裏的人、樹、沙演繹了一場長達十年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的故事。
今年6月17日是第28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記者從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城向東出發,進入一段鄉道,抵達麥蓋提縣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基地。
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副主任寧忠帥指着基地周邊的新疆楊説,2012年以前,這裏還是沙漠。這十年裏,麥蓋提縣30萬名各族羣眾造林46萬畝,定植新疆楊、梭梭、胡楊等各類苗木2.4億株。特別是今年春天,克孜勒阿瓦提鄉和庫木庫薩爾鄉的防風固沙生態林連起來了,如同一彎明月,與葉爾羌河畔的原始綠洲一同把麥蓋提縣30萬名各族羣眾和塔克拉瑪干沙漠隔開。
寧忠帥介紹,塔克拉瑪干沙漠有呈現南移的趨勢,入口處麥蓋提縣是塔里木盆地西南緣的第一道門户,如果不採取行動,後方原始胡楊林、沙棘林濕地和人一塊就要從這片土地上消失。2012年以前,當地就有農户的農田和房屋被沙漠侵佔,不得不搬離家園的先例。
植樹造林對於其他地方而言是環境美化問題,對麥蓋提縣30萬名各族羣眾而言則攸關存亡。
根據規劃,麥蓋提縣的防風固沙林北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前進水庫,南至麥蓋提縣與莎車縣巴格阿瓦提鄉接壤處,南北橫跨50公里、東西縱深20公里,總面積667平方公里,每年建設3萬畝至5萬畝,累計建設100萬畝。
麥蓋提縣防風固沙生態林。新華社記者杜剛 攝
種樹難。這十年來,每年春秋兩季,當地30萬名各族羣眾投身植樹造林約一個月,縣防沙治沙中心的工作人員甚至連續在沙漠裏工作3個月,睡在臨時搭建的指揮部裏。
由於沙土過於貧瘠,每個種植坑需放5公斤土、5公斤農家肥、100克有機肥、1公斤草木灰,然後與濕沙子充分拌勻。楊樹根系發達,樹冠高大,抗風性能強,是新疆農田防護林、綠洲外圍防護林常用樹種。鹽鹼地就選用耐鹽鹼、經濟效益高的梭梭、沙棗、沙棘、枸杞。
被問及在這場植樹抗沙的“持久戰”中,誰的表現突出?當地一名幹部説:“30萬名各族羣眾都是英雄。”
資料圖:麥蓋提縣防風固沙生態林種植現場。(麥蓋提縣委宣傳部提供)
沙漠種樹,三分種七分養。為防止野兔啃食小樹,人們每種下一棵小樹,就會在樹幹上裹上一層鐵絲網;水從哪裏來?這裏雖處沙漠邊,但地下水豐富,已累計開鑿機井450眼,為此光單獨架設輸電線路就350公里;同時,防沙治沙中心目前聘請當地253名管護員。
第130號機井管護人員買買提明·衣米爾,2020年5月份帶着妻子一起來當管護員,管理兩眼機井、1500畝林地,吃住都在機井旁的房子裏。“剛來時,楊樹只有兩三米高,樹下也是散沙,現在都五六米了,林間還長滿了野草,野兔子、野雞很常見,還能見到狐狸。”他説,祖輩們沒在沙漠裏種過樹,這裏把樹種活,簡直和把沙子變成金子一樣。
6月15日,麥蓋提縣防風固沙生態林裏,第130號機井管護人員買買提明·衣米爾正在檢查滴灌。新華社記者杜剛 攝
買買提明笑着説,自己的孩子或許再也看不到沙塵暴把水桶粗的樹吹倒的畫面了。當地氣象部門統計,十年來,各類苗木的總體成活率達到95%以上,風沙天氣由2010年以前的150多天減少到現在的50天以下。
寧忠帥站在沙漠和林地的交界處説,保衞綠洲文明是我們各族兒女一直要堅持的。此時,夕陽穿過葉爾羌河畔,將防風林染成了一片淡紅,一望無際的大漠顯得格外安靜。(記者杜剛、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