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9月13日電(記者牛少傑 何娟)為貼近觀察黃河兩岸新變化,日前新華社記者從黃河流入河南起點出發,以騎行等方式“行走”黃河河南段。
記者沿黃河從三門峽市進入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途經黃河上兩座重要的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和小浪底水利樞紐,沿河查看發現,黃河部分河段原來也可以很“清澈”。
9月11日,記者來到正在汛期防洪應用調度的三門峽水利樞紐,渾濁的黃河水從大壩一側噴湧而出,咆哮着向下遊的小浪底衝去,水流上方形成了一團黃色的水霧。然而,等記者12日來到小浪底水利樞紐時,水庫裏卻碧波盪漾,不時有水鳥從空中俯衝到水面覓食。
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防辦主任劉樹君介紹,如果不是汛期,從三門峽水利樞紐到小浪底水利樞紐約130公里的河道都是清的,從小浪底到下游配套的西霞院水利樞紐16公里的河道也是清的。非汛期來沙量少,黃河水被攔下後,攜帶的泥沙會自然沉降,因此形成了長達一百多公里的清澈水面。汛期來臨時三座水利樞紐會在統一調度下泄水排沙,此時這一河段大部分再度變渾。
在小浪底水利樞紐上游還有一處自然景觀“黃河三峽”,沿途高峽澄湖、羣峯競秀,河道收放開合、九曲十折,港灣幽深秀麗、交叉遍佈,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小浪底水利樞紐2002年年底主體工程完工,三門峽水利樞紐1960年建成,兩大水利樞紐和其他水利工程協同配合,為保障黃河安瀾和維護沿岸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河含沙量高,一旦決口,洪水所到之處生態會受到嚴重傷害,黃河安瀾保障了兩岸生態的穩定。”劉樹君介紹,得益於多年來黃河多沙區水土治理和小浪底水利樞紐優化調度運用,目前小浪底累計淤沙量不足設計淤沙庫容的一半,説明小浪底上游生態逐漸向好。
黃河美景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客前來遊賞“打卡”。除了這些工程景觀,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之下,也形成了很多瑰麗雄奇的自然景觀,黃河丹霞就是其中重要的一處。
黃河丹峽景區位於晉豫黃河大峽谷小浪底庫區中段,三門峽市澠池縣坡頭鄉境內。整條峽谷由紅色的石英砂岩構成,屬典型的丹霞地貌。進入景區核心區,大河在峽谷奔流,兩岸褐色高崖陡立。沿步道拾級而上,谷內怪石林立、峭壁千仞、古樹參天、飛瀑湍急,崖壁之上還形成了一些天然壁畫。
景區工作人員介紹,黃河丹霞是12億年前海洋變遷、地殼運動的有力見證,景區整體形狀呈“U”字形,長8公里,景區內還有波紋石、樹模石等罕見化石,峽谷還能看到當年海洋波浪衝刷留下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