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上的“精神食糧”

高曉松發起並擔任館長的“曉書館”開到南京,吸引不少文藝青年前去打卡,想預約基本要排到一週後。雖然“曉書館”的定位是公益圖書館,但有不少人只把它當做網紅打卡地,“預約等一週,拍照半小時”。

書架上的“精神食糧”

無獨有偶,重慶九龍坡的書店“鍾書閣”,因其獨特的裝修成為網紅打卡地,自開業起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去打卡拍照。之前春節期間,店內更是人流量爆棚,商家只能拉上警戒線限流,讓市民排隊進入。

互聯網時代,實體書店會面臨很多壓力,追求轉型也是其必然。為吸引讀者,增強影響力與競爭力,商家各出奇招、抓人眼球,網紅書店也就應運而生。這本就是市場競爭必然進程,豐富書店內涵,打造出文化平台與市場空間相結合的創意性書店,不失為一種發展的途徑和方向。但如果卻因此背離了初衷,忘記了讀書為主,裝飾為輔的基準,擴大了自身與閲讀的距離,不免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書店轉變經營模式和發展思路本無可厚非,但不管如何改變,書籍與閲讀這一核心不能變。裝修再精美,也只能是為閲讀烘托良好氛圍;咖啡再美味,也抵不過書本的香味;定位再有噱頭,也比不過閲讀一本名著帶來的震撼。

無論書店顏值多高,也別忘記這是讀書買書的去處,所以,別把“網紅書店”只當做打卡聖地,也別讓其僅僅停留在拍照留念與轉發朋友圈層面,這樣對書店、對自己都是可惜的事。讀書的樂趣,還是需要在喧囂背後靠自己主動來尋找,踏實讀書方能陶冶情操、提升自我,才不會虛度光陰,也才對得起這書架上的“精神食糧”(蔣素先)

舉報/反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09 字。

轉載請註明: 書架上的“精神食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