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5天的五一黃金週又匆匆過去,在這個節假日堵車已經成為常態的狀況下,最慌的往往不是那些沒有制定出行計劃的小夥伴,而是已經可以預見自己一坐進車內就要開上一天車的老司機們。
出門堵車的煩躁,或是日常駕駛的疲憊,都催生了無人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但很多關注無人駕駛技術的人都知道,就在去年,國內外眾多業內人士還推測自動駕駛車輛的真正大規模量產至少要等到2050年以後。現在就説打開天窗大談無人駕駛,是否有些為時過早?
奇怪的是,有關無人駕駛的訊息卻從未消失在消費者的視線當中。無論是CES還是平時車企聯姻的信息中,我們總能看到些許對於無人駕駛技術的描述。
今年4月,無人駕駛在網約車的實裝上似乎迎來了突破,還有些車企和供應商表示已經在進行試點。難道在五一或是不久後的十一假期,消費者就能夠享受到無人駕駛車輛的服務了嗎?詳細蒐集了相關的信息後,我只能説,這次依然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近日,首汽約車牽手阿里雲,正式開啓基於5G邊緣計算的網約車移動業務合作試點項目,雙方將共同探索5G時代邊緣計算在出行領域的應用和拓展。在此之前,阿里達摩院正式對外發布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混合式仿真測試平台”,每日虛擬測試里程可超過800萬公里,將推動自動駕駛加速邁向L5階段。
與此同時,高德在4月27日已經接入Autox無人車,並在上海進行試點運營。據悉,試運營前期,高德共投入30台搭載高階自動駕駛的福特MKZ車型,在上海嘉定部分區域進行試運營。試運營期結束後,高德地圖還將把一鍵呼叫無人車的選項加入打車頁面中,以供市民長期使用。無獨有偶,百度Apollo Robotaxi在4月19日同樣在長沙試點了無人駕駛網約車服務,站點覆蓋長沙的商業區、學校、住宅區和工業區。
Uber在美國加州的自動駕駛測試車輛
看似大規模的試行,讓不少消費者對於無人駕駛網約車既期待,又有些忐忑。但從實際的參與者反饋來看,大部分人對於無人駕駛網約車的態度,依然是抱着嚐鮮或是旁觀的心態看待。接納度也僅限於嘗試範疇。
而在技術方面,儘管現在眾多無人駕駛技術提供商,都表示自己能夠完成L4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而且AI運算下,無人駕駛的車輛因為監控範疇更大,運算速度更快,所以安全性也要比駕駛員操作高得多。但受限於現階段的法律法規,上述正在試點的網約車,仍需要配備安全員,且行駛車速也有最高限制。其展示作用要遠大於實際用途。
曹操出行董事長劉金良
即便如此,眾多車企依然在爭相進駐到網約車的無人駕駛領域,其原因,或許用曹操出行董事長劉金良的話來解釋再為合適不過,“網約車還遠未到達天花板,應該是增量較小,更多的是進入存量市場競爭。”同時,從無人駕駛的發展來看,網約車也的確更符合進行自動駕駛實裝的眾多條件。
首先,網約車的高使用率與流動性,是自動駕駛在前期進行行駛數據積累時期的最佳選擇。相比於大部分時間跑高速的貨車自動駕駛系統,網約車的路段泛用性,讓自動駕駛系統在使用場景上得到更加廣泛的驗證和數據積累,從而更好的輔助廠商做出升級改進。
其次,網約車的運營模式相對簡單,且管理相較私家車更為統一。在接入車路協同等技術時,或將更加便於一致性管控。根據不同城市的地方政策,也有望開闢單獨的運營路線以提供前期試行期間的安全保障。
《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中對智能化技術應用的鼓勵
去年7月31日,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將推進車聯網、5G等自動駕駛周邊技術的網約車應用,同樣是對於網約車與自動駕駛聯姻的重大利好。
從環境發展條件來看,搭載自動駕駛的網約車想要上路,似乎也僅僅是差了政策的限制。但現實,往往有些骨感。
對於自動駕駛的網約車而言,前期一致性的管控,便要求其擁有特定的行進軌道或路線以保障安全性,同時也要避免過於複雜的路況提升風險。如此一來,對於公共道路的資源佔用,便成為了自動駕駛網約車發展和私家車之間,不可避免的衝突難題。尤其在眾多一線城市的城市道路,大多數時間存在道路擁堵的狀況下,如何進一步為自動駕駛網約車開路,仍需要更加明確的解決方案。
再者,消費者對於自動駕駛網約車的接納度究竟如何,也將成為該行業能否規模化的最大限制條件之一。如果僅從打車便捷度上來講,社會對於自動駕駛網約車的認可度或許會很高。但如同此前眾多車企在自動駕駛卡車的商業化應用中,反饋出的另一項問題相同,自動駕駛對於網約車司機帶來的“災難性”衝擊,需要如何解決,恐怕短時間內也很難得出結論。
豐田原計劃於東京奧運會期間推出的無人駕駛公交
總之,高級自動駕駛乃至無人駕駛技術的實裝和應用,僅通過幾個車企做試點運作,恐怕短期內還很難出現突破性進展。從現階段車企的方向上,其實更多體現出的,還是在為自身技術和品牌做宣傳。吉利與曹操出行劍指杭州亞運會,豐田早早提出在東京奧運會期間提供無人駕駛服務,其服務能力究竟幾何暫且不談,但這種面向智能化的產品的出現,必然會令消費者對於品牌的技術儲備和量產車上的自動駕駛能力產生好感。
此外,由於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成本甚至高過動力系統的開發,車企在不斷“燒錢”的狀況下,想要儘快在商用領域找到“回血”方式不難理解。只是問題這次要拋回給消費者和看客們,如果無人駕駛網約車真的有一天全面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你敢坐嗎?你支持嗎?
注: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若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需註明來自一號汽車。如發現非法轉載,我們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