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建設論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張濤甫:互聯網背景下,品牌邏輯是一種“活法”
5月28日,由人民日報社《國際金融報》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品牌建設論壇”在上海召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張濤甫應邀出席本次論壇並作關於“品牌邏輯與傳播法則”的主題演講。
何為品牌邏輯,中國的品牌邏輯又是怎樣的?在當下互聯網背景下,市場又該如何看待品牌邏輯?以及如何把握品牌的傳播法則?就上述問題,張濤甫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首先是品牌邏輯。
張濤甫表示,品牌價值非常重要,起到標示、提醒、忠誠的作用。社會上有太多產品,但人認知的能力和記憶是有限的,品牌就起到了基於人有限的認知、有限的注意力基礎上,非常有效的連接作用。
提到“品牌”,張濤甫認為其基礎是產品。
他指出,產品是“1”,品牌是“0”,品牌的本質是基於產品的溢價,只有在產品的基礎上把“0”做大,使它的附加值變得更高。也就是説,品牌沒有辦法讓一個產品變得值錢,只能讓它更值錢。
經典品牌的營銷和推廣是基於“AIDA”的框架,即先引起大家的注意,再引起興趣,進而產生購買慾望,最後行動。然而,在當下互聯網等大背景下,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因有互聯網的“再組織”,關注、興趣、願望、行為等傳統邏輯被釜底抽薪地顛覆,新型品牌邏輯正在產生。
張濤甫表示,在互聯網語境之下,品牌邏輯是“活法”,不是活路的活法,而是靈活的方法論或是戰略。因為有了社會、技術、消費者、市場的活性,造成了品牌邏輯是“活”的邏輯,而非“死”的邏輯。
其次是中國的品牌邏輯。
張濤甫認為,在中國的場景之下,中國的品牌邏輯有其與眾不同之處。
張濤甫表示,中國品牌先有產品市場的啓蒙,後有朦朧的品牌。在迅速被打開的世界市場中,我們是後知後覺的“學徒”。世界的市場倒灌到中國,我們被強行推到水裏游泳,是“被全球化的中國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慢慢醒來,把一個個產品推銷出去。開始我們只講做產品,後續把產品實打實的功能、勞動力、成本打出去,佔有了全球市場,這時候遭遇了‘逆全球化’。”張濤甫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付出的成本很高。很多時候,中國產品的工藝是一流的,但品牌必須要借別人的殼來“下蛋”,是從“貼牌”到“品牌”。中國的品牌之路非常艱難,是“滾石上山”。
最後是品牌的傳播法則。
張濤甫認為,傳播法則應該是“格式塔”的形式。最基座也是最大的部分是產品戰略,往上是平台戰略、國家戰略。
對於這一觀點,張濤甫以小米的發展作為例子。
“小米現在已經做成平台,甚至走向國際化,但最早的時候就是產品戰略,產品是硬核的,主要是便宜,可以打敗山寨,比山寨更實惠。小米把產品硬功能做出來之後,再做‘帝國’,逐步變成了平台戰略。”張濤甫指出。
與品牌邏輯相同,品牌的傳播法則在互聯網語境下也發生了改變。
張濤甫表示,如今技術賦能使得消費者之間連接更加便利,活性被空前激活,網絡品牌傳播法則也開始對沖傳統品牌傳播法則,如網絡直播帶貨。
“因為海量的受眾、消費者、網絡流量的邏輯,形成了網紅現象,以及由此圍繞的品牌關係的再造。過去的傳統品牌邏輯已經不行了,現在要基於互聯網社羣傳播、口播營銷的基礎上,重新把握新品牌邏輯。”張濤甫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