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是智能機器人,我將為你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科技

在科幻英劇《真實的人類》中,有一幕是女主和丈夫去進行心理諮詢。而他們面前的諮詢師是一個外形跟人類無異的AI智能機器人。

女主和丈夫之間出現了婚姻危機,根據他們的訴求,機器人諮詢師給出了改善親密關係的輔導建議,也許女主心有所求,顯得有點不以為然。

智能機器人諮詢師的表情和聲音略顯僵硬,也許給出的診斷報告和建議也不一定百分百契合女主的情況。但是,這種通過人形AI智能機器人來進行心理諮詢的構想,的確很大膽也很有吸引力。

那麼,AI智能技術能為心理學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呢?我不禁大膽地開腦洞,對心理服務的未來智能化發展進行了一番暢想。

01  心理學的未來智能化暢想

心理學是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研究、解釋和預測,現代心理學主要是建立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的,因此也形成了一定的數據基礎,有着很大的數據需求。

雖然人心各有不同,但產生心理障礙的根源、心理障礙的表現、治療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便捷地收集和優化大量案例和實驗,進行機器學習,再與患者互動,然後提供一個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AI智能對心理治療有什麼作用呢?我大膽地想象了一下,並有以下這些期待:

1. 數據信息更新迅速及時,能精細測量與分析數據;

2. 諮詢分析結果輸出可控,避免人工服務的質量參差;

3. 提升診療過程的體驗,減少來訪者的緊張感和移情等情況的產生;

4. 能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服務,更契合來訪者需求,不需進行轉介;

5. 成本低,便於普及,可隨時響應與陪伴。

這幾點其實也對應了目前心理學和心理諮詢服務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02  實驗研究輔助與數據應用

目前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實驗執行和數據收集,常用的做法是招募被試人員。按心理實驗的要求,實驗結果要有信度和效度,也就是要有可信度和可靠度,並且可以重複驗證。對於被試則要採取一種隨機挑選的方法來招募,並監測各種變量。

根據大數據理論,被試人數越多,實驗方案越豐富,收集的數據越多,數據就會越精確,得出的結論也更可信可靠,也就是更能滿足信度和效度的要求。

因此,如果能通過AI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擴大被試招募範圍,突破地域、人羣,在確保隨機性的同時保證足夠數量,並能根據實驗設計進行多方面精細的測量、收集和分析數據,相信實驗結果會更符合廣大人羣,也更適合進行大眾應用。

03  諮詢服務輔助,提升體驗

關於提升診療過程的體驗,從來訪者的角度來觀察,不少來訪者對於心理諮詢是有着很多因不瞭解而產生的顧慮,如緊張感和不信任感,甚至會產生誤解,比如會擔心諮詢師會不會泄密、會不會對自己有偏見、會不會越界、會不會不習慣面對異性諮詢師,等等。

在諮詢過程中,來訪者常常會對諮詢師產生移情。“移情”是來訪者將自己生活中的某些情感轉移到諮詢師身上,會覺得自己喜歡上或是怨恨討厭諮詢師,產生一些不真實合理的情緒與需求,比如想和諮詢師發生關係,或是辱罵諮詢師。

如果是遇到一位有經驗的諮詢師,能根據來訪者的情況來結合分析,並按照職業倫理守則來處理和化解,那麼對來訪者是有益的。反之,則會出現越界行為,對來訪者造成二次傷害。

如果使用AI智能技術來輔助甚至是主導,能讓來訪者放下心中的諸多顧忌,做到全然信任和配合心理諮詢服務,也減少出現移情的情況。

AI智能也可以針對來訪者的特殊情況,結合大數據庫來篩選和生成治療方案。當某個方案效果未達到預設,可以及時快速地更換方案嘗試新治療。也不需要因為某個諮詢師不適合來訪者而進行中途轉介,因為轉介行為也是常常容易引起來訪者誤會和抗拒的情況。

對於一些大型心理服務機構和平台來説,採用AI智能服務還便於收集和監控旗下心理服務人員的工作情況,監測用户治療進度,及時進行有效管理、調整服務內容、優化服務質量。

04  廣泛普及,隨時響應與陪伴

目前心理學在大眾之中的普及度和了解度並不高,更逞論它的被接納和應用了。大眾對心理學、心理疾病等有着許多的誤解,因此對心理患者會產生歧視,無法接納,更無法科學理智地對待。

而很多心理患者因為這種社會歧視和自身的病恥感而害怕與外界接觸,不敢袒露自己的情況,選擇隱瞞,否定自我價值的存在。有許多已經有心理障礙情況出現的人也不願意去尋求專業心理服務,或是不知道該去哪裏、怎樣才能找得到合適的服務。

有調查顯示,大眾遇到情緒困擾時,最常選擇的求助方式是:閲讀心理專業書籍、上網査找相關資料和找專業心理諮詢師。其中閲讀心理專業書籍被選擇最多(62%)。但這種方式很多時候無法真正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

從行業角度來看,我國的專業心理服務人員嚴重不足。據有關統計,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精神科醫師有3.34萬人,心理治療師僅有約6000人,約120萬的獲證心理諮詢師中,僅有三四萬人在從事心理諮詢專職或兼職工作,心理諮詢師缺口多達130萬人,仍然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以上種種問題,都表明心理服務行業需要有進一步的改善和擴大。我相信AI智能技術能夠成為一個助推器,它的低成本推廣應用能打破地域和人員的限制,更方便進行市場教育,讓心理學得到廣泛的普及和接納。

它也能根據各個地域不同用户的各種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比如,隨時對用户的心理狀態進行監測和響應,及時疏導情緒問題,等等。

很多心理障礙者除了要有定期的針對性的治療外,更需要進行長期的陪伴與支持。而我也相信AI智能技術可以輕易做到這一點。

比如會聊天會賣萌的智能機器人,能隨時與我們進行互動溝通,交談安撫,及時解決一些輕度困擾,同時將監測情況發送到服務平台,再由數據中心進行分析,為重度情況提供專業服務。

比如可穿戴設備,質優價廉,人人都能擁有。能隨時監測我們的生理和心理狀況,分析推算心理變化趨勢,進行及時的提醒和調整。

目前智能手錶和手環已經比較普及,技術也相對成熟,可以監測心率、壓力狀態、睡眠質量、血氧飽和度等。説不定很快就能擴展心理服務功能,實現我的幻想呢,那時候我可要搶購一個!

如果能像前文説的英劇《真實的人類》裏的那樣,出現人形機器人來為我們親切流暢地提供心理服務,那可太有意思了。

“你好,我是智能機器人,我將為你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如果聽到這句話,你會接受服務嗎?

原創:Vege青空責任編輯:一隻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