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賣爆了的商品都有什麼共性?一招提升15%銷量!

編者按: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 | 佐由理

編輯 | 小龍

今年天貓公佈了雙十一銷售前十的品類榜單,排行前三的榜單分別是:家用電器、手機數碼和男女服裝。不難發現,這些都是大家平時生活中常用的物件,而集中選在雙十一購買,自然是為了省錢。

雙十一賣爆了的商品都有什麼共性?一招提升15%銷量!

這意味着,對消費者來説,價格和使用頻率是決定消費的兩大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研究發現人們日常購物時卻經常不會提前考慮使用頻率,如果商家在這一項目上做適時提醒,是不是能夠影響消費者的決策呢?

對此阿道夫·伊瓦涅斯大學教授Mauricio Mittelman和西班牙IE大學商學院教授Dilney Goncßalves 專門研究了使用頻率對消費者決策的影響,該篇名為《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Usage Frequency Considerations in Purchase Decisions》的研究發表於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中。

當消費者下單時,他們在想些什麼?

今年雙十一,天貓商城共達成銷量4982億。看到這個數字的威力你大概就知道價格對消費者的誘惑有多大了。那麼除了價格,還有什麼是對購物非常重要的因素?

對此,阿道夫·伊瓦涅斯大學教授Mauricio Mittelman和西班牙IE大學商學院教授Dilney Goncßalves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從亞馬遜勞務眾包平台“Amazon MechanicalTurk”招募了51名消費者,要求他們想象自己有一個以舊換新的機會,可以選擇換取LG微波爐和Cuisinart冰激凌機中的其中一種。研究員們為被試提供了包含這兩種產品信息的表格,表格裏寫了產品型號、價格、客户評級和圖片等。接着,每一位被試會對產品每個屬性的進行重要性評級。

實驗成功地找出了影響消費者購物的另一重要因素:結果顯示,對消費者來説,使用頻率和價格一樣重要。

也就是説,一件商品光靠打折還不能保證有銷量,還得經常被用到(奢侈品除外)。

那麼既然使用頻率這麼重要,消費者在下單時多大程度上會受它影響呢?

研究者又做了一個實驗,這時把被試分為兩組,一組是會去購物的消費者,另一組只做評價,不消費,讓他們站在自己角度預估消費頻率有多重要。

結果同樣令人意想不到:評估者預估42.94%的消費者會在購買時提及使用頻率,然而在現實中,只有8.47%的消費者這樣做。

也就是説,在購買過程中,消費者很容易忘記考慮使用頻率的種種好處。但如果給時間讓他們客觀想一想,合理的預期使用頻率就是關乎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能説,消費者可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理性,他們很可能想着要買的東西,結果一進超市看到促銷,馬上買一堆不需要的東西回來,等收拾家的時候才發現“追悔莫及”。

 你能否改變消費者?

近年來,奧美通過全球調查,發現消費者早已唾棄誇誇其談的品牌,認為它們與眾人毫不相關。他們期待品牌以實際行動,展現與之呼應的共享價值,提供具有深層意義的體驗和經歷。

為了影響消費者,品牌廣告從歸屬感、象徵意義、情感價值等各個方面全面發力:

“XX,你值得擁有”

“有家、有愛、有XX”

“三億人都在用的購物APP——XXX”

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可能都會在無形中影響着消費者的決策。那麼具體一點,除了價格,商家能否通過提示消費者使用頻率這一關鍵信息,影響他們的購買行為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Mauricio Mittelman教授等人又做了一個實驗:

像上次一樣,要求被試消費者想象自己有一個以舊換新的機會,可以選擇換取LG微波爐和Cuisinart冰激凌機中的其中一種。

研究員們為被試提供了包含這兩種產品信息的表格,表格裏寫了產品型號、價格、客户評級和圖片等。接着,每一位被試會對產品的設計、功能等屬性的重要性進行打分。比如“你認為這件產品的顏色是否好看?”,滿分為8分,看消費者會打多少分。

雙十一賣爆了的商品都有什麼共性?一招提升15%銷量!

所不同的是,這次實驗把被試分為了三組,一組在打分前沒有提供額外信息;第二組在問題中提示了關於價格的內容:“這些產品有多便宜或多貴?”;第三組相比第一組增加了關於使用頻率的信息:“您希望多久使用一次這些產品?”

由於被試一致認為微波爐更貴,使用更頻繁,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微波爐的數據:

雙十一賣爆了的商品都有什麼共性?一招提升15%銷量!

上圖為三種實驗條件下微波爐的選擇,可以看到,在提示了使用頻率後,購買微波爐的幾率大幅上升,為71.57%,而另外兩種情況下,消費者的購買幾率只有56%左右。

這也意味着,對那些使用頻率高的耐用品而言,只要適當提示,就能增加銷量。

但問題來了:再全方位服務的商家也做不到對每個消費者都提示一遍,如果把類似的提示做成提示牌放在購買環境中,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Mauricio Mittelman教授等人改進了從前的實驗,這一次將為每一位被試提供一台顯示器。同時將被試分為兩組,一組就像從前的實驗一樣只能看到產品客觀信息;而另一組在信息中增加了關於使用頻率的提示:“XX顯示器——每天保護你的眼睛。”

結果顯示:

雙十一賣爆了的商品都有什麼共性?一招提升15%銷量!

 對比顯示,當環境中不存在使用頻率提示時,詢問被試預期使用顯示器的頻率會顯著增加購買意願。然而,當環境出現使用頻率提示時,同樣的問題沒有影響。與此同時,若沒有旁邊人提醒消費者考慮購買頻率,消費環境裏的提示信息能增加他們的購買意願。

也就是説,對商家而言,一些提示的小動作是非常奏效的。

一些對商家的小建議

  • 如果售賣耐用品,請在購買環境中突出使用頻率

對一些商品,消費者往往只能在第一時間被價格、促銷等關鍵詞頭腦發熱,而很少深入思考自己是否會經常用。比如同樣是鞋,在不缺鞋的情況下,一雙雪地靴和一雙運動鞋相比,肯定是運動鞋穿得次數更多。但如果雪地靴打折更猛,很有可能就干擾了消費者的決策。

因此對那些會頻繁使用的耐用品,建議商家在購買環境,比如説明書、吊牌等處突出使用頻率的相關信息。

我們都聽過一句蒙牛廣告:“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牛奶作為每天都喝的飲品,一旦被提示了這一屬性,是不是就會覺得它很重要?

此外還有:“要想皮膚好,早晚用大寶(大寶SOD蜜)”、“哪有什麼天天如此,只是我們天天堅持(keep)”等,很多廣告語都使用了“提示頻率”這一技巧,如果真如心理學實驗結果所顯示的那樣,那麼這一動作或許能直接影響15%左右的銷量。

雙十一賣爆了的商品都有什麼共性?一招提升15%銷量!

  • 投資與使用頻率強相關的產品,其收益可能會低於預期

上述實驗結果顯示,在購買過程中,消費者很容易忘記考慮使用頻率的種種好處。如果不買東西,僅客觀評價,消費者預估42.94%的消費者會在購買時提及使用頻率;然而真的在購物現場,只有8.47%的消費者能想起來使用頻率這件事。

對於投資人來説,這也就意味着,投資與使用頻率強相關的產品,其收益可能會低於預期。

比如投資牛奶、牙膏等日常耐用品,消費者很容易因為忽略使用頻率而被其他信息或商品干擾,這就需要在投資前充分考慮用户的心理因素再做決策。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45 字。

轉載請註明: 雙十一賣爆了的商品都有什麼共性?一招提升15%銷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