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人的生物材料 走向國際前沿

【 人物小傳 】 王迎軍,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院終身“Fellow”,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廣東研究院院長。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院士畫傳(第二十期)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廣州院士活動中心與新快報聯合策劃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

長期以來,生物材料高端成果大多來自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國內市場也基本被進口產品佔領。讓中國人用上自己研發的高端生物材料,並且走到國外去,是王迎軍近四十年來鍥而不捨的追求。而且,她做到了。

四十年前的1978年,我國正式恢復碩士研究生招生。王迎軍考入著名陶瓷專家劉康時教授門下。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從導師那裏聽到“生物材料”這四個字,從此深深刻在腦海中。工作後,王迎軍在導師的支持下,一頭扎進這一神秘領域。只是,她沒有想到,這一干就是四十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廣東,改革開放如火如荼。很多同事離開學校後,工資待遇與高校相比,高出幾個數量級。但王迎軍對這些似乎沒有興趣,面對企業重金聘請,甚至連她唯一的搭檔被企業挖走,她都沒有任何猶豫。她沉浸在生物材料的海洋裏,自得其樂。經常到了晚上十一二點,肚子咕咕叫起來,才發現忘了吃飯。

四十年的堅守,王迎軍從一個人、十幾平方米的實驗室,發展到今天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一支院士領銜,長江、傑青、優青等為骨幹的兩百多人隊伍,實驗室面積16000㎡。這支隊伍和平台在國際上有着很高的學術影響。

在這個平台上,她帶領團隊原創性研究出類人骨大缺損再生修復體,讓骨腫瘤等疾病導致的承重骨大缺損由傳統的截肢治療變為國際前沿的保肢治療。她研究的抗菌材料可以在殺死細菌的同時,保護正常細胞的成活,且不讓細菌產生耐藥性,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她帶領團隊研究的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先進材料為基礎的精準修復成套技術,在臨牀成熟應用,已讓數千例不能治療的病患羣體得到有效治療。

她的每一項國際領先成果都讓“中國”這兩個字在國際上更為響亮。有人問她,“你的研究為什麼總是能成功?你的選題依據是什麼?”她説,“其實我的研究只有十分之一是成功的,若沒有那十分之九的失敗,也就沒有這十分之一的成功。我的選題依據其實就是兩個字:需求。病人的需求、臨牀的需求、國家的需求。”

在華工,她是一位倍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學生們曾評價她有讀書人的風骨,學者的嚴謹,女子的優雅,校長的魄力以及為人師表的風範。這是天賦使然,也是華工和廣州這座包容創新的城市給予她的淬鍊。

2018年10月12日,王迎軍卸任校長一職。僅一天的時間,華工學生微博公眾號就被刷屏了,閲讀量就達到10萬 ,折射出同學們的不捨、關心,社會各界的評價、讚賞……王迎軍感動地説:“這是我得過的最高獎勵,我一輩子都不會和我的科研、我的學生分開。”

統籌:張英姿 肖 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8 字。

轉載請註明: 讓中國人的生物材料 走向國際前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