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網科學】;
引言:2021年開年,車市復甦超出預期,加之蓬勃發展的消費電子產業對汽車業的擠出效應,以及美國得克薩斯州暴雪天氣、日本福島地震,半導體供應鏈“芯痛”現象愈演愈烈,而汽車行業首當其衝,成為此次全球最缺芯的領域。
汽車供應鏈“準時供應”失效車規MCU不可替代
芯片市場的供應不足,宣告汽車供應鏈的“準時供應”失效,大眾、福特、豐田、日產等多家汽車製造商被迫採取停產、減產等措施。波士頓諮詢旗下智庫Inverto預計,汽車芯片的短缺對於汽車產業的影響仍將持續半年甚至三個季度。美國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預計,2021年全球汽車芯片短缺將造成多達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損失。
回到國內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月9日發佈的數據顯示,1月,中國國內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238.8萬輛和250.3萬輛,環比去年12月份下降15.9%和11.6%,表明汽車芯片供應不足,已影響到生產節奏,預計全年將有40萬輛的產能受到影響。
信息來源 |中汽協
根據IHS調研,短缺的部件與MCU有很大關係,而車規級MCU芯片作為汽車電子系統內部運算和處理的核心,遍佈汽車動力控制、車身控制、安全控制、行駛控制、信息處理等各個子系統,是汽車從電動化向智能化深度發展的關鍵。
由於車規級MCU芯片研發週期長,設計門檻高,資金投入大、利潤率偏低、產能堆積現象明顯,並不是芯片製造商願意投資的前沿產品線。目前中國內地車用MCU市場仍然是國際半導體巨頭的天下。據IHS調研指出,目前台積電生產出貨的MCU約佔全球汽車MCU 70%的市場份額,全球MCU供應排名前7的MCU供應商佔據98%的車規級MCU市場。這無疑給中國內地汽車產量和產業鏈的安全可控敲響了警鐘。
打破技術桎梏國產車規MCU“芯”力量崛起
2020年中國內地MCU市場規模超過650億元,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1000億。國內目前大概有100餘家從事MCU的廠商。令人遺憾的是,約100個MCU廠商僅僅佔據約5%的市場規模,其中大部分還集中在消費級和工業級領域,在車規級MCU市場中,中國內地生產的MCU的佔有率微乎其微。
車規級MCU內地國產替代的巨大市場需求給國內廠商帶來了無限發展空間,包括傳統MCU廠商、甚至部分車企在內,都在積極佈局車規級MCU。眾所周知,2020年年底,比亞迪再次釋放“重磅炸彈”,比亞迪半導體正式籌劃分拆上市事項,做大做強半導體業務,致力於打造成為高效、智能、集成方案供應商。
據國內媒體報道,早在2007年,比亞迪就已進入工業MCU領域,累計出貨超20億支。2018年,其成功推出第一代8位車規級MCU芯片,現累計裝車量超700萬顆,實現車規級MCU國產化零突破。
值得關注的是,針對近期市場車規級MCU芯片嚴重缺貨的現象,編輯從比亞迪半導體處獲悉,該公司32位車規級MCU BF7006AMXX系列產品,分別採用LQFP48和LQFP64封裝,可與業界廣泛使用的某品牌DZ60芯片實現硬件兼容,目前該產品已經大批量應用於比亞迪漢、比亞迪唐等旗艦車型,且該MCU供應鏈穩定可靠,可大批量對外供應。
比亞迪半導體正積極推進市場化,公司在新能源電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產業鏈。雖然市場在不斷變化,但具有充分技術積累和產品製造的比亞迪半導體仍舊值得期待,其32位車規級MCU芯片產品也讓市場看到了中國半導體廠商變革發展的魄力和希望。
無論是行業變革,還是道路荊棘,科技發展的腳步永不停歇,國產芯片一直在各領域不斷追趕進步、創新突破。與此同時,市場和行業也在主動為國產MCU技術迭代創造應用場景,推動國產MCU在普及化應用中積累與創新,促進國產車載芯片“逆襲”,逐步邁向價值鏈高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