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浪科技(ID: techsina),作者李詩韻,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2020年,汪滔帶領的大疆接連受捲入裁員風波,公司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投資人抱怨等一系列障礙。
120米,是大疆消費級無人機的限高高度。若在非禁區起飛,這台巴掌大小的設備,足可衝達500米雲霄,一覽眾山小。
不過,高處不勝寒……高飛的大疆卻頻遇“強風”——2020年,汪滔帶領的大疆接連受捲入裁員風波,公司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投資人抱怨等一系列障礙。
這一次,這位80後的年輕創始人又該如何“避障”,如何在強風過後帶領萬人團隊實現大疆的“軟着陸”?
01 動盪的人事2020年以來,低調的大疆被一次又一次的裁員傳聞推至聚光燈下。今年4月,有消息爆料稱大疆創新進行裁員,幅度為50%。8月再度傳出大疆裁員,要對14000名員工進行“瘦身”的消息,公司對此均予以否認。
不過新浪財經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今年4月,大疆市場部曾有過一次較大人事變動。該人士透露,其所在的小組領導已經離職,全組只剩一個員工。“復工一個月以來看着同事裁了一批走了一批,整個市場銷售部都要裁沒了。”上述人士表示,同時他提到與傳聞相悖,被裁員工是可以獲得N+1賠償。
除了員工層面的裁員,大疆高管團隊也有着變動。10月,根據媒體報道稱,履新僅6個月的大疆市場副總裁陳慕儒即將離職,大疆方面表示不予置評。從給員工團隊“瘦身”到高管離職,不可否認的是,今年以來大疆內部正處於一系列人事變動及架構調整中。
這樣的動盪也引起了一些大疆內部員工或者求職者的不安。在一些社交媒體中,不乏吐槽大疆內部管理混亂、無理由裁員以及價值觀等的帖子,甚至出現讓部分拿到offer職員猶豫的情況。對於大疆人事變動以及架構調整進一步信息,新浪財經致函大疆,截至發稿未得到相應答覆。
02 難逃的“清單”在裁員風波稍作平息時,一則大疆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的消息,再次掀起漣漪。
對於大疆而言,美國市場有着絕對的重要性。2019年大疆曾對外透露,(消費級)無人機的銷售主要是在海外市場。海外市場佔比近80%,其中北美市場佔比為40%,而國內市場銷售量佔比在20%左右。
但是近年來,美國以“信息安全”為由多次對包括大疆在內的中國無人機企業採取打壓行動。
2017年,美國對大疆啓動“337調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競爭行為或向美國出口產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貿易行為。2019年5月,美國國土安全部一份報告提到,中國製造的無人機會存在敏感的用户信息傳回到中國,進而存在被中國獲取的嫌疑。今年3月,美國政府又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擬禁止聯邦政府機構購買或使用外國製造的無人機。
直至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再次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將大疆列入實體清單,並對該公司對美進出口進行管制。被列入“實體清單”,通常意味着該企業要從美國供應商那裏接收貨品時,必須從美國商務部申請許可證,這個過程將面臨嚴格審查,但該企業並不被禁止在美國銷售產品。
針對美國最新的動作,大疆創新公關回應稱,大疆對美國商務部的決定感到失望,美國的客户可以繼續正常購買和使用大疆的產品。但該人士也向媒體提到,“其他影響沒有人可以回答。實體清單和以往限制的約束力不太一樣,具體怎麼約束,還需要過幾天再看看。”
財富書坊創始人、財經作家周錫冰向新浪財經分析表示,他最擔心美國這一步舉動僅僅是開端,一旦制裁舉動加劇(包括限制其售賣、供應鏈交易等),對於40%業務來自美國的大疆而言也是一場不小的打擊。
那麼大疆是否已經做好了後續準備?
周錫冰提醒稱,大疆目前40%營收來自於北美,如果不願意放棄這個市場,在合規層面、供應鏈替代、核心技術研發、原材料甚至是遊説美國政府等多項工作上是否到位?如果選擇放棄北美市場,那麼在其他市場佈局,或者產品轉型工作做的如何?
“中國市場需求雖大,但相對而言領空管制也是世界上最嚴的。歐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包括可以選擇在當地成立總部,合資公司,充分藉助他們技術。這次制裁其實也是倒逼大疆思考自身供應鏈、核心技術能不能繼續領跑,未來能不能快速突破類似的僵局。”
03 低調的老闆對比大疆“出圈”的產品,其創始人近況甚為低調。從公開資料來看,汪滔自2016以後再也沒有接受過媒體的採訪,鮮少出現在大眾眼前。以技術為導向的大疆,傾向於用產品與市場、消費者或者媒體溝通,這無可厚非。但對於大疆的投資人而言,或許汪滔又過於低調了。
天眼查信息顯示,2013年至今,大疆一共進行過6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中國、中恆星光、麥星投資、遠瞻資本、Accel Partners以及新天域資本等。2018年,一場吸引了近百名投資機構的10億元美元股權競價融資,不難看出資本市場對大疆的青睞。
在投資人眼裏,IPO是退出的最優選,市場時有傳來大疆赴港或者科創板IPO的消息,但均被一一否認。時隔兩年,遲遲不IPO的大疆讓部分投資者開始失去耐心。
根據媒體報道,一些失去耐心的投資者在私下尋求股權轉讓,且大疆在競價融資方面表現強勢,而在溝通和信息披露方面,卻讓投資方感覺“不充分甚至不友好”。在中歐商業評論一篇報道中,上述大疆人士也承認了該點,“對媒體報道中提及大疆和股東溝通少,甚至都找不到人,這個情況是存在的,這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屬於需要改進工作的部分,無論是從商業模式來説,還是從更大的對科技行業的影響力來説,大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只做研發的汪滔可以選擇一直在幕後,但成了老闆的他是否還能繼續低調?
在汪滔認證的“聰明類”人羣中,有他自己,另一個是任正非。他曾自述,非常敬佩任正非的原因,他的興趣在於做事,解決難題,而不是包裝自己來出名。從結果來看,大疆與華為均有着穩坐行業頭部的產品,但遺憾的是,近年來兩者都受到來自美國政府的打壓。
在全球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很難判定大疆會否走上華為的老路。但周錫冰表示,華為事件其實也是給所有力求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一個警醒,凡事都要做好兩手準備。“如果大疆還想要北美市場,就不能退縮必須得正面迎擊。像任正非這兩年不斷接受國際媒體採訪,向主流媒體傳遞華為的價值觀,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7年間,大疆的營收分別為59.8億元、97.8億元以及175.7億元。2016年,汪滔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提到,研究機構EVTank分析稱,中國民用無人機未來幾年將保持50%以上增長,2020年全球無人機年銷售達到433萬架,市場規模達到259億美元。
汪滔的估算比這個數字更加悲觀。當時他認為,無人機市場即將接近飽和,大疆的收入達到200億元就見頂了,但這個收入很難撐起大疆100億美元的估值。如今,大疆的收入、估值或已超過汪滔預估的“頂端”,對比當年他手裏僅數百克的無人機,掌控一支萬人團隊要來的更沉重、更難以估摸。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