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害了年輕人"! 核能老專家批評科研“忽悠”,“核5G”再受質疑
9月18日,至少兩個核能行業的微信公眾號轉發了一篇題為《吳宜燦院士:請不要再忽悠了!》的文章,對核能行業的一些問題提出質疑和批評,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文章標題提到的吳宜燦,為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前段因為該所出現集體辭職事件而被捲入輿論風潮。
上述文章的作者署名為陳叔平。9月18日當天,陳叔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確認文章為其所寫,“不過,我原來的文章標題是《請不要再忽悠了!》,並沒有針對任何人,但文章流出來後,被別人改了標題,而且標點符號也不對,應該是‘,’寫成了‘:’變成吳宜燦院士寫的了。”
他特別強調,自己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並沒有別人的主意,就是因為核行業近年出現不少不正之風,出於一輩子搞核反應堆產生的感情,儘管已經退休多年,忍不住想説幾句。“現在的風氣不僅不利於事業發展,還會害了很多年輕人。”
第一財經記者聯繫到陳叔平後得知,今年86歲的陳叔平曾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還曾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快堆工程處處長,曾領導中國實驗快堆設計建造工作。他同時也曾擔任“863計劃”能源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兼反應堆主題組組長。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創建於1950年,是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祥地和基礎性、綜合性核科研基地。基地建成後,以第一座反應堆和第一台加速器的建成為標誌,新中國進入了原子能時代。以此為基礎原子能院在中國“兩彈一艇”研製攻關中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近幾年不時從網上看到:國內又有人在搞什麼新型反應堆了,而且只要三五年就可以建成!還吹什麼這是‘第五代’,使我這個搞了一輩子核反應堆的老頭子忍不住要來説幾句!”陳叔平在文章開頭寫道。
陳叔平在文章中介紹:“我國最早建成的重水反應堆,是蘇聯把他們完全成熟的技術搬了過來,從1956年動土到1958年國慶前建成,歷時三年……潛艇核動力堆從1958年開始設計,到1970年陸上模式堆達到臨界,花時12年……我國第一座秦山核電堆728,從1972年開始設計,到1993年建成發電,歷時21年……”
陳叔平通過一系列的核反應堆發展歷史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只有已經成熟的反應堆翻版建造,才有可能三五年內建成。如果有所改進和創新,哪怕還有其他參考資料和關鍵設施提供,起碼也要十年以上,甚至二十多年,以至它們也往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調概”。
“為什麼會這樣?”陳叔平在文章認為,核反應堆的燃料、材料、冷卻劑、慢化劑等多種多樣,排列組合可以變出許多花樣,即各種堆型,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必須經受這樣“磨鍊”:反應堆物理、反應堆熱工流體力學、反應堆控制、反應堆材料、反應堆燃料、反應堆屏蔽、專用設施、反應堆安全審查。
他認為,一座新反應堆,光是通過反應堆安全審查,沒有三四年是下不來的。“剛建成了一條新冷卻劑的堆外迴路,剛建成了一座零功率反應堆,就聲稱馬上要建成新一代的先進反應堆了!就好比萬里長征還沒有離開江西,就聲稱快到延安、革命就要勝利一樣!不覺得太可笑嗎?”
“我們現在第四代核電還沒搞成,談什麼第五代?”陳叔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説,核電的“代”,安全性、經濟性都是有國際公認的定量指標的,籠統地説什麼“靈活性、親近性、智能性可能成為“‘核5G’的重要特徵”也是一種忽悠的手段。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陳叔平的這篇文章,最初是發在他的微信朋友羣,羣裏有上百名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所的退休員工,都是多年從事反應堆設計建造的各方面的專家。大家對他的觀點表示贊同。“老所長用有理有據實實在在的大實話,告誡那些説大話的人……還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才是正道!”在羣裏,有人這樣説。
而在微信羣外,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眾多行業人士也表達了對該文章的認可。
“他(陳叔平)的觀點是對的。”有著名核能專家這樣對第一財經説,“一個堆型(核反應堆)的研發,需要相當長的積累,涉及到方方面面,不能因為在某一方面有一點突破,就認為馬上就要成功了,這就誇張了。”
雖然陳叔平的這篇文章沒有提到吳宜燦本人,但核能行業內有聲音認為,文章説的“請不要再忽悠了”其實也包括吳宜燦等人。
吳宜燦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於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不久前,該所發生90餘人集體離職事件,作為所長的他備受爭議。
今年七月,國務院辦公廳、科技部、中科院等單位成立專項工作組,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就其下屬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職工離職事件展開深入調研一事,至今尚未有公開的定論。
據中國核網報道消息,8月27日,吳宜燦在全國反應堆物理大會上發表學術演講時提出了第五代核能系統(下稱“核5G”)的主要特徵,認為其將成為未來核能的主要發展方向。他提出並闡述了第五代核能系統的初步概念,認為‘核5G’將基於‘從源頭確保核安全’的基本理念,未來會在多元化應用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該報道稱,吳宜燦還介紹了其團隊的超小型移動式先進核能系統“核電寶”的研發概況,稱“核電寶”是對“核5G”的探索與實踐。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出現90餘人集體離職後,今年七月,有業界知情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吳宜燦及其團隊正在研發的“核電寶”核反應堆,原創並非是來自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同時該所對該反應堆的定位也不明確。“業界都知道,像這種新成立的所,要研發新型反應堆,同時要工程化,是不太現實的。”
2011年3月,日本發生福島核泄漏事故後,國內專家呼籲重視核安全基礎研究。在前後兩任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白春禮院士等領導持續推動下,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得以啓動,吳宜燦研究團隊負責“鉛鉍冷卻反應堆”項目。同年9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揭牌,吳宜燦被任命為籌建負責人。
按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的設想,“核電寶”這種小型核能反應堆可以裝在一個集裝箱裏,同時可以移動,未來在內陸上使用,提供能源。目前,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和國家電投等三大核電集團也在研發類似的小型核能反應堆,並打算在海上使用,也就是海上核電站。
但第一財經記者從三大核電集團獲悉,它們研發的小型核能反應堆技術都是基於多年來發展成熟壓水堆技術,而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的研發的“核電寶”反應堆。
多名核能業界人士此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核電寶”反應堆要工程化,還需要漫長的時間,而且還有眾多技術瓶頸需要突破。“總的來説,這個被稱之為‘核電寶’的小型核反應堆,何時研發成功並實現工程化,尚有許多不確定性。”他們中有人這樣説。
“奉勸某些同志,想想我在上面提出的一系列工作,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愛惜自己的聲譽,不要再忽悠了!”在文章的最後,陳叔平這樣説。
【來源:半島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