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感染新冠概率較低?專家:病毒感染宿主需有細胞受體

近日,北京新發地市場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國內多家商超、日料店下架三文魚。據英國路透社報道,數家挪威農場已確認叫停向中國出口三文魚。

這場三文魚風波,使得2019年9月發表於eLife的一篇科研論文引起了輿論的關注。當時,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野生和養殖三文魚體內發現了一種新型病毒,該病毒主要分佈在三文魚的鰓組織中,它與冠狀病毒同屬套式病毒目(又稱網巢病毒目)。

這是否可以推斷三文魚也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為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業內專家進行釋疑。

同目不同科,不能“由此及彼”

該論文顯示,研究人員利用宏轉錄組測序技術,篩選了6000多條野生、孵化和養殖的三文魚(太平洋鮭魚),並在其體內發現了3種新病毒,其中太平洋鮭套式病毒(PsNV)與冠狀病毒科的姬蛙甲型勒託病毒一型的相關性最強,同屬套式病毒目。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Gideon J Mordecai表示,PsNV病毒以前從未被證明會感染魚類。PsNV病毒在進化上與呼吸系統冠狀病毒相關,並主要分佈於魚鰓,這表明它與其遠親病毒在感染哺乳動物上有相似的感染策略。

病毒的種類多達數千種。為方便研究和應用,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根據相似性和基因進化樹把病毒分為目、科、屬、種(羣)。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李剛表示,同目各病毒科的病毒,比不同目的病毒的親緣關係近。

儘管如此,套式病毒目是個大家族。新冠病毒屬於套式病毒目冠狀病毒科,論文中感染三文魚的病毒則屬於套式病毒目Abyssoviridae病毒科(主要感染魚等水生動物),同目不同科,後者與冠狀病毒科病毒基因進化樹相似度低於70%。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學院教授李華告訴《中國科學報》,這篇論文提醒大家,三文魚是會感染病毒的,應對此關注並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是,它不足以成為三文魚能夠感染新冠病毒的證據。

魚類感染新冠病毒概率較低

目前,對於魚類和新冠病毒關係的研究較少,不過已有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魚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其實是相對較低的。

今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機構在《亞洲水產科學》上發文指出,新冠病毒屬β冠狀病毒屬,β冠狀病毒屬只會感染哺乳動物。研究人員認為,新冠病毒病理影響主要集中於肺部。除肺魚以外,魚類沒有肺,因此不易感染該病毒。

5月份,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台bioRxiv上發表文章稱,哺乳動物之外,新冠病毒很難感染魚類、鳥類和爬行類動物。

6月16日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急中心副主任、國家衞生健康委專家組專家施國慶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也表示,沒有證據表明三文魚是新冠病毒的宿主或中間宿主。

“病毒感染宿主需要有細胞受體,三文魚細胞上沒有與人類細胞相同的ACE2受體。因此,理論上講,三文魚不會感染新冠病毒。”李剛指出。

水生動物病毒研究需加強

與陸生動物的病毒研究相比,水生動物的病毒研究相對滯後。不過近年來,魚類及蝦類病毒研究已開始在國內外受到重視,目前,水生動物病毒研究的方向主要為病毒分離、生物學特性、病理診斷、分子診斷及防治。李剛表示,該研究領域還處於起步階段,亟待加強。

此外,由三文魚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也讓人們開始關注它的養殖環境。近日,外媒曝光了挪威三文魚養殖場,病魚身上佈滿手掌大的潰瘍,有的已成為S型畸形魚。德法公共電視台報道稱,挪威三文魚兩成死亡率的背後是高密度養殖的惡劣環境和魚蝨傳染。

李剛表示,由於人工養殖的三文魚密度較大且其生存條件被人為改變,因此,它們抗病能力較差,很容易患病。在感染寄生蟲、細菌或病毒後,魚身體會形成潰瘍或畸形。而為了預防疾病,人為添加過量化學藥物也會造成魚畸形。

對此,他也呼籲,一方面在人工養殖三文魚的過程中,要注意動物福利和環境衞生;另一方面,不要因盲目相信國外進口食品的品質,而忽視食品安全。“在關鍵時期更應加強進出口檢疫,嚴格把關,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4 字。

轉載請註明: 三文魚感染新冠概率較低?專家:病毒感染宿主需有細胞受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