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孔敏
科創板“摘U”第一股來了。
作為芯片界和科創板的"明星企業",備受關注的中芯國際(00981)(688981.SH)於3月31日晚間發佈了2020年年度報告,這也是其登陸科創板以來的首份年報。年報顯示,中芯國際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274.71億元,同比增長24.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3.32億元,同比增長141.5%;實現扣非淨利潤16.97億元,成功扭虧為盈。由於淨利潤扭虧為盈,中芯國際將自4月2日起將取消股票簡稱特別標識“U”。
受此利好,4月1日,中芯國際-U持續拉昇,截至發稿,漲逾2.89%,報55.89元,市值4414.9億元。受此影響,中芯國際概念也同步拉昇,金志科技、中微公司、安集科技等多股均不同程度上漲。
"缺芯潮"下的“大贏家”?
芯片全面缺貨浪潮下,中芯國際首次盈利便賺超43億,而此前美媒CNBC更是稱中芯國際或將成為這輪全球芯片缺貨潮的受益者,中芯國際如何成"缺芯潮"下贏家的?
時勢造英雄,眼下全世界最缺的,非芯片莫屬。缺芯首先從汽車領域開始出現。2020年12月,由於汽車半導體最依賴的8寸晶圓出現短缺,大眾汽車、豐田、福特、菲亞特等車企紛紛宣佈將削減汽車產量。對於汽車產量佔世界總量的28%的中國而言,缺“芯”的影響更為強烈。3月26日,蔚來汽車宣佈,由於芯片短缺,合肥江淮汽車工廠不得不停產5天。全球芯片短缺的狀況更從汽車行業蔓延到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蘋果曾公開承認,包括最新的 iPhone12 系列、Mac、iPad 均遭遇芯片供應吃緊問題;索尼也曾表示,由於生產瓶頸,該公司可能無法在2021年完全滿足其新款遊戲機的需求。
中芯國際部分成熟製程工藝的美國設備供應商獲得美政府的供貨許可。針對此消息,3月1日,半導體行業研究機構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發微博稱,中芯國際之前一直有申請但未獲通過的一類關鍵設備(用於14nm),此次也獲得通過。隨後美媒CNBC稱,中芯國際或將成為這輪全球芯片缺貨潮的受益者,因為並非所有產品都需要最先進的芯片,比如汽車芯片就需要基於更成熟的工藝製造,而這也是中芯國際的優勢。根據中芯國際官網,14nm為先進邏輯技術,28nm及以上為成熟邏輯技術。2020年四季財報顯示,該公司14/28nm工藝佔比為5%,40/45nm和55/65nm工藝的佔比接近50%。據瞭解,中芯國際全球市場份額約5%,位列全球第五。
龐大的國內市場也成了中芯國際堅強的後盾。中國是全球半導體的第一大消費國,消費量佔全球的比重超40%。作為目前國內唯一掌握了14nm芯片製造工藝技術的廠商,中芯國際在國內市場份額為16%,在大陸晶圓代工廠中排名第一,可以説是國產芯片產業中的“大哥大”。而中芯國際的業績也主要靠國內市場撐着,財報顯示,2017年中芯國際的國內收入佔比還只有44.53%,但到了2020年上半年就提升到了64.47%。
當前,中芯國際運營着7座晶圓廠,其中4座為12英寸晶圓產線。區域分佈方面,長江以南有4座,上海3座,深圳1座;長江以北有3座,北京2座,天津1座。2020年四季度,公司月產能摺合8英寸晶圓約為52.08萬片,產能利用率達95.5%。
華西證券表示,中芯國際再擴產,機器視覺產業景氣度高漲。中芯國際在中國推進芯片產業自主與做強中發揮關鍵作用,同時也為國產半導體設備與材料不斷帶來機遇。另外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預計,疫情帶動電子設備需求激增,預計全球半導體產業2021-2022年增幅分別為15.5%及12%,三年預測期間內,全球晶圓廠每年將增加約100億美元設備支出。
擴大產能、先進製程成當務之急
在芯片製造代工領域,中國大陸2020年產能需求摺合8寸晶圓約200萬片/月,但產能供給僅為150萬片/月,且缺口還在持續擴大中。根據IC insight數據,相較於全球芯片製造代工巨頭台積電270萬片/月的產能,中芯國際的月產能大約僅有40萬片,大陸排名第二的華虹半導僅有約22萬片,擴大產能是當務之急。
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內,目前行業產能缺口大多集中在28nm等成熟製程上。3月17號,中芯國際發佈公告稱,公司將與深圳政府合作發展中芯深圳,計劃投資23.5億美元,投資額摺合人民幣約為153億元,重點生產28nm及以上的新品製程,目標為實現每月4萬片12寸晶圓產能,預期將於2022年開始生產。
除了產能缺口外,先進製程則是一個更大挑戰。在晶圓代工行業,製程越先進,單個產品的附加值越高。按照行業認知,28nm是成熟製程與先進製程的分水嶺,28nm及以上被稱為成熟製程,28nm以下被稱為先進製程。2020年第四季度,中芯國際28nm以上產品營收佔比超90%,而同期台積電28nm以下的先進製程產品的營收佔比達到62%。
雖然和台積電差距顯著,但中芯國際進步很快。先進製程方面,年報顯示,中芯國際2020年完成了1萬5千片FinFET安裝產能目標,第一代量產穩步推進,第二代進入風險量產。2019年四季度量產14納米工藝以來,公司28納米及以下技術的收入貢獻比例已由2019年的4.3%增加至2020年的9.2%。此外,中芯國際於2006年、2009年、2011年分別實現了90nm、65/55nm、45/40nm的升級和量產,2015年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實現28nm量產的企業,從而實現了中國大陸高端芯片零生產的突破。
方正證券科技行業首席分析師陳杭認為,中芯國際的第一要務是保證國產芯片產能供給的安全可控,第二市維護存量產能正常運營,至於先進工藝的突破,則不是公司個體所能及,要通盤聯合國內半導體設備、材料、IP/EDA廠商一起合作,共同突破的系統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