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政府、企業設置了制度與技術上的層層監管,不少未成年人仍能鑽空子沉迷遊戲,個別甚至引發惡劣後果
◇企業在應對未成年人遊戲沉迷上具有技術優勢,應多承擔社會責任
◇此外,需警惕校園成為網遊社交的客廳
6月1日起,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專門增設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若干法律條文,規定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發佈《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規定實行網絡遊戲賬號實名註冊制度,嚴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網絡遊戲時段時長,規範了網絡遊戲企業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的行為等。
然而日前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政府、企業設置了制度與技術上的層層監管,不少未成年人仍能鑽空子沉迷遊戲,個別甚至引發惡劣後果。
未成年人沉迷網遊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未成年人沉迷網遊背後
李靜是騰訊未成年人家長服務平台的負責人。他所在的部門日常接受關於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的申訴受理,並提供需要的教育輔導。
李靜介紹,他們經手的未成年人遊戲消費案例中,95%的賬號都通過了成年用户的身份認證。一位母親申訴孩子的大額遊戲消費,客服查詢後表明,孩子從註冊到消費,總共通過了8次人臉識別認證。母親最終發現,是孩子父親在全程“協助”。
類似情況並非個案。孩子們為了遊戲,會用各種方式欺騙家長:“爸爸看我,我給你照張相!”“爺爺我要上網課,需要人臉認證。”
也有孩子振振有詞:“我現在訓練遊戲,長大了參加競技戰隊,也是工作”,或者是“你自己還不是喜歡打遊戲,還來管我”。
結合近兩年的研究,有專家表示,沉迷網絡某種程度上是未成年人面對家庭、學校壓力的一種心理代償。
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宗奎則認為,網絡生態飛速發展,缺乏兜底可能導致“數字鴻溝”,即條件優良家庭的孩子往往藉助網絡學習有益信息,從中獲益;條件較差、缺乏教育素養家庭的孩子則更易陷入沉迷。為幫助、影響邊遠地區、條件較差的家庭,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周宗奎曾將其開發的一套網絡素養課程免費公佈到網上,課程主題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網絡認知。
李靜團隊對上萬個來電家庭進行數據統計的結果顯示:23%的家長認為孩子沒有業餘愛好,24%表示不清楚;近半數家長提出僅有精力保證孩子起居,沒有時間陪伴;針對不少未成年人消費存在大額贈予的情況,13%的家長表示孩子確實在學校遭受了霸凌,但也有36%的家長表示不清楚孩子的在校情況。
與此同時,也應看到,一些遊戲因為其趣味性、競技性等特點,會對玩家產生很強的吸引力,對於自制力相對較差的未成年人尤其如此,一些孩子容易沉溺其中。
華中師範大學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偉軍教授説,確實有些孩子會沉迷遊戲、短視頻和網絡等,也可以叫“手機沉迷”,我們對此要重視。
社會加碼應對未成年人網絡沉迷
社會一直呼籲,企業在應對未成年人遊戲沉迷上具有技術優勢,應多承擔社會責任。
記者瞭解到,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的相關技術近年來不斷迭代。小米等硬件廠商開始在手機端置入自帶系統,通過限制各類應用的使用時長來規範未成年人的手機使用行為。網易通過搭建網易家長關愛平台、升級APP端“家長護航”功能來加強與家長之間的協同管理,多家遊戲公司也不同程度加強了這方面的架構。
2018年中旬開始,騰訊接入公安數據平台,實行強制實名註冊,對登記為未成年人的用户實行限玩、限充、宵禁。6月份的數據顯示,每天有超過1000萬未成年人賬號,因登錄時長超過規定被“踢”下線。2020年,針對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繞過監管的行為,騰訊增強人臉識別功能,甄別疑似未成年用户。
相關專業人士介紹,後台技術判斷賬户疑似未成年人,需要人工智能配合脱敏後的大數據,捕捉寒暑假集中上線、短時間充值數額激增等用户行為特徵。用户被重點追蹤後,頁面會馬上彈出人臉識別窗口。騰訊相關數據表明,觸發遊戲人臉識別驗證的玩家,被識別為未成年人的佔據8成以上比例,他們將被嚴格限制在線時長和消費。
企業之外,近年來,社會各界也不斷加碼應對未成年人網絡沉迷。今年6月1日生效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專門增設“網絡保護”部分,首次提出“學校發現未成年學生沉迷網絡的,應當及時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共同對未成年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等條款。
將孩子興趣引導回現實世界
多位受訪專家一致呼籲,網絡素養教育應拓展至全民,應創造條件,讓家長具備管理和引導子女正確上網的能力。家長需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對於已然沉迷網遊的孩子,父母要與他們耐心相處,激發孩子網遊之外的榮譽感,將孩子的興趣引導回現實世界。
此外,需警惕校園成為網遊社交的客廳。“不聊遊戲連朋友都沒有,會被孤立,要合羣就要一起聊遊戲。”記者瞭解到,一些孩子存在上述想法,揭示出校園環境對遊戲社交的放大作用。專家建議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鼓勵學生通過現實中的體育、文化活動結交夥伴,杜絕網遊文化符號進入校園。
在周宗奎看來,在以上方面,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已經開啓了很好的示範。接下來值得期待的,是給予各方更加具體的指導和規範。
令人欣慰的是,隨着全社會對這一問題的越發重視,李靜也看到一系列進步跡象:3年多來,越來越多家長致電時不再只為退費,而是更願意與客服們聊一聊孩子的教育。為了滿足更多家庭對教育方法的需求,李靜團隊推出41門免費家長課程,吸引數百萬用户參與討論,並嘗試以視頻、線下課、社區交流等多種方式普及網絡素養。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謝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