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嘛”,丁寧説。跟乒乓球相愛相殺了26年後,這一回,人生的發球權回到她的手裏。

經常關注乒乓球賽事的球迷都知道,世界冠軍丁寧的一大必殺技,就是她的獨創式發球。關鍵時刻,她的發球總能讓比賽改變局面,扭轉乾坤。從大滿貫到全滿貫,丁寧拿遍了所有能拿的冠軍。這一年,她宣佈退役。

離開球桌的一刻,時空也開始轉向——九月的第一個星期,丁寧來到北京大學報到,正式成為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的一名研究生。

多年運動生涯,她一直走,也只能走在乒乓球的“獨木橋”上。作為運動員,勝利失利,跌倒爬起,不管人生怎麼朝她發球,她都要接。這一次,從運動員到大學生,從球桌到課桌,與其説從競技生涯中“到點離場”,不如説,是時間的主動權被握在了她的手裏。

現在,人生進行到這一回合,換由她來發球了。第一板,落在北大。

變線>>

下午三點,陽光穿過玻璃。

窗外,五四操場上,開學典禮的大片座椅正在草坪上一列列鋪展。窗內,五四體育中心會議室裏,研究生迎新會正在進行。

丁寧和老師同學們圍坐一起,討論聽取關於新學期的安排。她穿一件在校園裏常見的北大印花紅色T恤,搭配黑色休閒褲,白色運動鞋,長髮用淺色頭花高高紮起一個馬尾,雙肩揹包放在椅背。輕盈,明快,幾分學生氣。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在北大體育教研部

會議結束,忙完各項事情,她旋開一瓶水喝下幾口,背起書包匆匆奔向門口,高高瘦瘦的身影晃出去,身形敏捷而有力量。

在乒乓球被稱為“國球”的國家,很少有人不認識包攬過所有世界冠軍的丁寧。有同學上前打招呼,她也會跟人家聊兩句,與校園裏的女大學生別無二致。跟人們想象中“世界冠軍”的樣子,也像也不像。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北大同學在校園中偶遇丁寧(圖源logo)

 9月6日一早,丁寧來到北大體育教研部正式報到。成為北大新生的第二天,她説,“感覺很奇妙。”

剛剛進入校園,丁寧對很多事物都處在非常好奇的狀態裏。開學事多,她尚未來得及把校園全逛一遍,但初始的體驗感不錯:“在校園中騎着自行車,這個感覺好像很多年沒有過了。”

依據入學報到的流程,丁寧需要到各個部門辦理各種手續。她蹬着一輛共享單車,轉到了校園裏的許多地方。“覺得北大好大呀!”她邊説邊笑出眉眼彎彎。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這並不是丁寧第一次走進北大。

十五歲時,她跟着中國乒乓球隊來到北京大學交流。當時隊裏的女子主力是張怡寧、王楠等人,還是小隊員的丁寧,在媒體報道中沒有被提到名字。

二十三歲時,她再度隨隊一起來到北大交流。中國乒乓球隊開展項目推廣活動“校園行”,第一站走進北大。當時的媒體報道,活動中“世界冠軍悉數到場”,丁寧的名字赫然在列。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國乒進北大”活動現場

二十九歲時,她獨自赴北大發表演講。作為神秘嘉賓,參加北大元培學院“成為元培人:書院實踐之旅”的活動。標題帶着丁寧名字的媒體報道從圖文到影像,數不勝數。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在北大元培學院演講

“我跟北大的緣分很深。”丁寧回憶,“但可能之前每一次來,身份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在微博宣佈退役併入學北大

這座園子同樣與乒乓球緣分匪淺。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在北京大學舉行;1996年,首屆CCTV杯中國乒乓球擂台賽在北京大學成功舉辦;2003年10月20日北京大學乒乓球俱樂部掛牌成立;2008年奧運會乒乓球專項場館,北京大學見證了中國乒乓球隊巔峯時刻,三面五星紅旗在北京大學體育館上空同時升起。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前國乒世界冠軍劉偉,在1996年宣佈退役後,也選擇來到北大上學。畢業後,她進入北大校隊任教,並創辦北大乒乓球俱樂部。2015年,劉偉博士畢業,現在她是北大體育教研部的一名教授。

丁寧曾在乒超聯賽中代表北京首鋼出戰,劉偉便是教練之一。

“最後能來到北大校園,也是因為有師姐在這裏,給我們做了很多表率。”

兩位乒乓球世界冠軍的故事,在北大繼續書寫。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劉偉主持丁寧與北大校隊交流活動

同樣作為師長和前輩,北大體育教研部副主任、東京奧運會乒乓球項目唯一的中國裁判員吳飛,帶着剛來報到的丁寧熟悉環境,陪她參加各種活動。這種支持讓初來乍到的丁寧感到暖心,“吳飛老師真的給予了我很多幫助。”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身份的改變,意味着接下來人生的改變。“之前的運動生涯,我已經做到我自己的最好了,兒時的夢想也都完成了。所以進入到校園,我其實是轉換了一個狀態。”在這個全新的場景,她沒有太多經驗,也不知道具體的打開方式是什麼樣,呈現出來的圖景會是什麼樣。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參加開學典禮

因為入學,丁寧也換了住處。第一個夜晚,由於突然換了日常環境,她的睡眠質量不是很高。入睡前的大腦也關不了機,一直在思考,思考。

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樑在對丁寧退役入學北大的寄語中説,她的乒乓生涯,“現在才剛剛開始。”

對此,丁寧的解讀是,要帶着自己在乒乓球領域學習到的好東西,去到新的未來繼續。

幾度來訪北大,丁寧都以“局外人”的視角,觀察體驗着這所園子。現在,成為了一名北大的新生,她覺得自己的身份瞬間改變了。

“人生吧,每一個階段都不一樣,風景也不一樣。我想讓自己完全是作為一個旁觀者也好,親歷者也好,從這樣的角度,去探索一些新的事物。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參加北大2021級新生代表座談會

像在乒乓球桌上突然的回球變線:與北大再相遇,她的生活軌跡已轉進另一種方向。

往生活裏回彈>>

宣佈退役時,丁寧在微博上曬出了三張個人照,影像裏分別是不同年齡的自己。

第一張照片是童年的她,站在乒乓球枱邊。頭髮很短,握着較她的身體比例稍顯大的球拍,望向對面,抿着嘴巴,眉眼嚴肅。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因為打球太早,年紀小,許多年裏,她都是被“大魔王”張怡寧帶着打比賽的小朋友。因為同樣來自北京隊,大家習慣於稱呼張怡寧為“北京小丫”,丁寧則被叫作“北京小小丫”。

從5歲開始打球,到今天整整26個年頭,丁寧笑説,“幾乎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是乒乓球了。”

第二張照片是五年前的她,里約奧運會,站在乒乓球女單項目的最高領獎台上。依然是短髮,她手握金牌,抿起嘴角微笑。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這是她人生的一大高光時刻。不但獲得了奧運女單冠軍,還成了國內繼鄧亞萍、王楠、張怡寧、李曉霞之後的第5位女乒大滿貫。閉幕式上,她還擔任了旗手,是中國乒乓球歷史上首位奧運旗手。第二年,她成為中國女乒隊長。

第三張照片是現在的她,站在北京大學“歡迎新同學”的橫幅下。頭髮已經留長,她手舉紅色封皮的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抿起嘴角,笑容可愛又靦腆。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從初登球枱的小女孩,到女單奧運冠軍,再到北大新生,這三張照片記錄了丁寧從懵懂到成熟,也記錄了她過往大部分的人生。26年的時間裏,丁寧的生活都圍繞着那顆“小白球”在轉。

競技體育對運動員來説其實非常殘酷。每個人都在走獨木橋,選擇其他生活方式的機會並不多。

“之前我經常講,如果結束運動生涯的時候,我的夢想就是能有一個時間段去遊學,去看看這個世界。”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即便作為世界冠軍,幾乎走遍全球的丁寧,對自己曾走過的各國風土文化,瞭解也不深。對每個國家,她最熟悉的地點,永遠只有三個:賽場,酒店和超市。

她亟需一扇新的出口,跨出“小白球”的世界,看看更大的地球。校園,是她動身去看世界的第一站。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解説奧運會賽事

“其實在2017年完成全滿貫的夢想後,那時我就很想回到大學校園去進行學習。”但由於備戰東京奧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影響,在一種完全不確定的未知狀態下,她的計劃被一再擱置. 

最終,在幾番的綜合考量與隊內溝通後,她下定決心,重返校園。“做出了這個決定確實很困難。這對我來講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挑戰帶來的壓力無可避免,她迅速啓動自己一貫的彈性與韌勁,撥出一條縫隙,從困局中迅速回彈。最終,那個接收並化解了種種思想壓力的地點,落定在北大。

之前的幾面之緣也好,最高學府的招牌也罷,最吸引丁寧的,是北大的一種氛圍。一種讓她感覺到舒展、變化的東西,將她延展向另一種生活。

“雖然運動員的生活是比較單一,但我們在做的事情,包括我們每天打球也好——因為是兩個人來回打嘛——所以它是不斷變化的,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北大的校風非常開放啊,包容啊,大家可能更自由,去發揮很多自己的想象啊,這種感覺,是我自己比較喜歡的。”

以變應變,張開雙臂,她努力向生活裏回彈。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與北大師生球友交流

在這股回彈中,力的作用是雙向的。她在此中看到更多可能,也想成為一種可能的本身。

“北大的同學們在學業和體育方面都是非常優秀的。我現在從賽場回到校園,完成了從運動員到學生的轉型,我也希望自己的選擇和經歷,能夠為今後的學弟學妹們分享一種經驗,去拓寬他們對於未來的想象。”

那麼,多年處於半軍事化管理的人生狀態,作為並不「自由」的運動員的丁寧,其實是一個喜歡自由的人嗎?

她立刻笑了:“我想應該沒有人不喜歡自由吧!”

轉而,她又正色認真,“也要看是什麼樣的自由。我覺得是充滿夢想的自由,有自己追求的自由,有度的自由,都是非常好的。”

換場之後>>

迎着全新的生活,丁寧給自己打氣:“以後就是北大新生‘學習寧’了。學海無涯苦作舟,我會繼續加油!”

馬龍、許昕、劉詩雯、朱雨玲等一眾隊友,在她的微博下留下祝福。北大學姐、體操奧運冠軍劉璇,向她發來祝賀。無數球迷、粉絲,寫下許多深情的話。快樂、美好、開心,是被提及最多的字眼。看上去,等待着“學習寧”的,是一片燦爛坦途。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微博評論

面對人們的聲聲祝福,丁寧真誠地感謝、回覆。面對大眾的種種想象,丁寧還是笑笑的,“我覺得,其實挑戰還會很多吧”。

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多年的運動生涯,對“專業”二字,丁寧有着更深的理解,面對大眾的想象,也更能深入淺出,舉重若輕,“我覺得這個也可以做一個換位的思考和感覺。”

“許多人平時也會經常看體育比賽,但實際的賽場上、運動中,可能有很多東西,是你的感官、感受是無法想象和預知的嘛。”她笑盈盈地,輕巧挑出個最簡單的比喻,直擊靈魂:“就相當於,對於很多從小就學習、一直在學習的體系里長大的人來説,現在突然間讓你去打球,去成為一個專業的運動員,會發生什麼,你也很難想象嘛。”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看着丁寧一步步成長的張怡寧,在給她的寄語中説,“在學習方面我想跟她説句加油,都説學習是‘苦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對於我們來説,學習和打球是‘兩股勁兒’,畢竟我們的基礎沒人家厚實,這就需要丁寧付出更多”。

“我覺得來到校園,當然可能對我有利的一個方面,是很多人都認識我,也有很多喜歡我的朋友們,他們會給我很多的幫助和支持,這個可能會讓大家更快地知道我。”丁寧很感謝遇到的所有人對自己的給予。

“但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在很多人知道你的同時,大家也都在關注你的一舉一動,需要你在方方面面都做到更好。那麼學業上的一些困難,包括可能遇到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挑戰,就要靠自己去平衡。”

里約奧運會上,丁寧拿到大滿貫。也從那時開始,中國乒乓球在年輕人的互聯網世界掀起一大場“文藝復興”,熱切的粉絲潮水般湧來,國乒運動員們在互聯網上、年輕人中獲得空前的人氣與關注。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球迷們在現場支持丁寧

丁寧也在那場浪潮中收穫了大批年輕的擁躉。年輕人們從線上線下、五湖四海湧向她,支持她,將她視作榜樣。“球迷也好、粉絲也好,大家對你的期待不光是希望你會打球,還可能會希望説:哎你能唱歌,然後你還能主持節目,還有其他才藝……他們會期待你成為一個立體發展的人。”

她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開始思考。

“原來我們可能是純粹地做一個體育‘專才’,但我希望自己未來能夠成為一個‘全才’,在不同領域去做些事情,作些貢獻。”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與球迷們在一起

北大為那些夢想和可能的轉化開放了一塊新的場台。在北大,除卻書本、課堂,還有更多種類的體驗在等着丁寧解鎖。

比如,每年的北大十佳歌手大賽:“啊,我唱歌應該沒到那麼高的水平吧!”比如,每年的北京大學國際文化節,和多種多樣的國際交流活動:“我在努力呢!在好好學習英語!希望能面向世界去推廣我們中國的體育精神和文化底藴。”包括老本行的體育活動,北大乒乓球協會定期舉辦的季度賽、新生杯:“要我參加是不是對別人有點不太公平啊!”她説着笑着,開始有一種女大學生真實的切近感。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與北大師生球友交流(圖源 logo)

轉換了場地,便轉換了一種狀態。以前在賽場,目標必須設得明確嚴格,在哪個階段、要做到哪種程度,都要分毫不差執行到位,一切被標準框得嚴絲合縫,人要不斷地奔跑。來到校園,丁寧對自己啓動一種全方位調整:海納百川,保持開放,吸收營養。

“來到校園學習的那一刻,我就讓自己完全是開放式的,我不想給自己去設一個限制。”

前面每一步都是未知,那就一步步去試,去學。“慢慢往前走吧,我覺得辦法總比困難多!”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體育教研部副書記毛智和代表體教部及校隊贈送丁寧印有“北京大學”字樣的隊服

場地換了,她還是她。到了任何一塊場地,這具身體中屬於運動員的特有光源,一直亮着。“就是擁有一顆勇敢的心嘛。”她還是笑笑的. 

走下塔尖,拾起“影子”>>

運動員的生活非常單一、重複,每一天都在向極限衝擊,同時要面對競技體育的殘酷。

即使今天很累,到點兒還是要投入訓練;無休止地面對比賽、面對對手,代表國家,為國而戰……

“每天從起牀開始,就要鬥爭。和自己鬥,和困難鬥,和極限鬥。”

這樣的境況,一直貫穿丁寧之前的整個人生。

“體育,尤其是競技體育,它確實是一種極端”,丁寧説。像一個金字塔尖,那種要求是一種非常人的狀態。

“但是對更多大部分人來説,體育應該是一個讓你能夠心生愉快的東西。”

地面上的人望向塔尖,多少會帶些刻板印象:似乎運動員只會在賽場上出成績,對理論知識、生活現象等方面卻並不瞭解。其實,在這個九零後姑娘的腦中,時代前進,社會發展,長久以來的慣性認知,早已變了。

“作為新一代的體育人,包括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我們在成長中碰到的事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更加多方面的,多維度的。”

丁寧回憶起疫情期間的經歷:父母因為居家隔離不能外出,又很想鍛鍊身體,就跟她學了些日常的“健身小妙招”,在室內進行運動。

在家裏近距離觀察父母的運動過程中,她發現一種現象:隨着年紀漸長,長輩們其實具有很迫切的健身需求,他們想要健康,想去運動。但對於如何健康地運動,如何保護自己,其實並沒有概念。

她進一步把關注從長輩身上拉回到青年人羣,發現一種相似的現實: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工作加班久了,想去運動,就直接開始“運動”——上來就跑步,然後膝蓋受傷了。受傷以後,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處理。

“運動也得適度。可能在三四十、四五十歲以後再去學習運動,會有一些晚了。”丁寧想,如果人們能在青少年時期得到正確的引導,對如何正確運動、健康運動建立起一種科學的意識,給自己打下一個好的運動基礎,就會影響人的一輩子。她感覺,“其實它就是一個影子,體育就像人的影子一樣。”

“比如在你還小的時候,在體育鍛煉方面還不知道‘我到底想要踢足球還是打籃球’的時候,如果能夠獲得一些基礎訓練也好、正確引導也好,讓你擁有一個良好的運動理念和身體的底子,那麼在未來你想要轉型、或者投入一些更加專業的訓練時,就能有一個更快適應狀態變化的基礎。這種身心的基礎,就像是你的影子,會跟隨你一輩子。”

對專業運動員而言,競技體育是一個金字塔尖;但對“人”而言,體育會跟隨終生。“體育能夠幫助人,不止強身健體,更多的是修復內心,在內在給你更多的力量,讓你更有勇氣和自信去面對挑戰、挫折,讓你更有力量去站起來。”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與北大同學交流

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教育思想,體育,被排在“德育、知育、美育”的前面。他曾對學生提出殷切期望,要有“獅子樣的體力,猴子樣的敏捷,駱駝樣的精神”,這是他認為現代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來到北大,與更多人一起,從不同角度再度認識體育、發現體育,讓人更好地運動,並從中長久受益,是丁寧期待去做的事情。

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在今年招收第一屆專業型碩士,專業包括體育產業和大健康管理兩個方向,屬於全日制脱產學習。除了專業必修課程,丁寧還選了各個學科領域的選修課程,心理學,中文……時間被填得滿滿當當。“其實還有很多想選,其他的不行就先暫時去旁聽一下。”

她對心理學一直很有興趣。“我自己作為運動員來説,包括面對比賽的很多方法方式,或者去不斷的去提升自己這種內在的能量,其實每天都是在心理層面歷經鬥爭。”帶着自身大量的實踐經歷,來到藴有大量理論知識的校園, 教學相長,她也想通過學習,把自己更多的經驗與理論相結合,更好地回饋給社會。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丁寧與球迷共度31歲生日

“每個人的夢想、能力都有大小,路上也都會碰到很多困難。可越是沒人懂你時,你越要去肯定自己,尤其是一些細小的進步。因為每個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有飛躍,突然有巨大的進步這是不現實的。所以要善於發現自己這種細小的進步,去給予自己這種力量。這些力量可能很小,但是就是這些小小的力量,它才能支撐你完成更大的夢想。”

這是她作為北大新生,對自己的鼓勵,也是她作為世界冠軍,給同樣努力爭取各個學科、領域的“冠軍”的北大同學們,最真誠的分享。在北大,當一個北大人,新生丁寧,還不能對這二者給出某種具象的定義。她只知道往前走,一路一直走。

“未來不可知,但可期。”

她一字一句説。未來是什麼,到底會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也許就要一直走到那一天,才能真正知道。

(綜合自北京大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013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大學生丁寧:人生換髮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