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説清朝皇帝的御用武器

  NO1. 皇太極盔甲

  皇太極盔甲,清,上衣長70cm,胸寬40cm,袖長70cm,下裳長64cm。胄,通高27cm,直徑21.5cm。

  此甲為藍色緞面,由上衣、下裳、左右袖、左右護腋、前遮縫、左遮縫組成,穿時由鈕釦及帶子連綴成一整體。前胸、後背繡五彩雲龍各一條,內敷鐵葉186塊。護腋、前遮縫、左遮縫均彩繡火珠,四周飾以輪、螺、傘、蓋、花、罐、魚、腸等吉祥物。袖外連綴弧形窄鐵葉若干片。下裳分左右,從上而下綴鐵葉五重,每重38片,左右共計380片,每重鐵葉間以鍍金銅釘和彩繡八寶圖案相隔。

  胄為鐵質,頂盤,前後梁、護額等均飾鐵鋄金雲龍;護項、護耳、護頸面均為藍緞,上繡火焰。鹿皮裏,青緞緣,內俱敷鐵葉,共計35塊。

  甲冑共重約12.25kg。

  清太宗皇太極是清朝歷史上一個具有承前啓後意義的重要君王。他繼承了後金可汗努爾哈赤的大業。在橫掃遼西各部族及與明朝的長年征戰中,以傑出的智謀與奇勇贏得了可汗的信任,最終繼承皇位。

  縱觀皇太極一生的文治武功,用“鷹揚天下”來概括,是恰當的。皇太極用其波瀾壯闊的一生奮鬥,為後來清軍入關,定鼎燕京,統一中原,奠下了基礎,準備了條件。《清史稿太宗本紀》中對皇太極的評價是:“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這個評論,大體公平。


  NO2. 康熙明黃緞繡平金龍雲紋大閲甲

  上衣長75.5cm,下襬寬75.5cm,兩袖通長158cm,下裳長71cm,上寬48cm,下寬57.5cm。清宮舊藏。

  甲為上衣下裳式,外布金帽釘,衣內用藍綢裏,敷一層薄絲綿。上衣分左、右護肩,左、右袖,前鐺,側鐺;下裳分左、右鐺。全身皆用黑絨鑲邊。穿時各部分由金鈕釦袢聯綴成一整體。

  上衣左、右襟各以金線繡一條正面升龍,龍身用紅、綠線勾邊,火焰雲用金線勾邊。雲紋的顏色各異,以綠色、墨綠色為主,四合如意雲紋則用粉、粉紅、紅、月白、藍色等,靈芝雲紋用粉、紅色等。上衣背面居中繡一條正面升龍,下襬繡有平水、壽山、海珠、雜寶、珊瑚等紋飾,配以綠、淺綠、藍、深藍、月白等顏色,雲、水都以金線勾邊。左、右護肩繡金龍各9條,並在中間鑲嵌一顆紅寶石和一顆東珠。左、右護腋、前鐺、側鐺各繡一條正面升龍及平水、壽山、如意雲等紋飾,中間釘金線以護肘。

  下裳共繡行龍16條,上下行龍間用金線採用釘金針法盤結,共5道。相對的龍首間繡火珠、骨飾雲、四合如意雲等紋飾。下襬繡平水、壽山、如意雲等紋飾。

  此大閲鎧甲專供康熙皇帝檢閲八旗軍隊時穿用。

  可以説,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期間大清帝國幾乎成為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統一台灣,使清朝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大清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葱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陸地總面積為1300萬多平方公里。

  在位期間平定三藩,收復台灣,遏制沙俄擴張,親征準噶爾,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NO3. 乾隆大閲甲冑

  乾隆大閲甲冑,清乾隆,上衣長76cm,下襬寬74cm,袖長87.5cm;下裳長70cm,下襬寬57cm。胄通高31.5cm,直徑21cm。清宮舊藏。

  甲分上衣、下裳、護肩、護腋、袖、襠等。此甲為明黃緞繡五彩朵雲、金龍紋,下為海水江崖圖案,月白綢裏。甲面有規則的金帽釘。衣正中懸鋼質護心鏡,鏡四周飾鋄金雲龍紋。兩袖用金絲條編織,袖口月白緞繡金龍。裳分左右,腰以布相連,裳面以金葉片、金帽釘、彩繡龍戲珠紋相間排列。

  胄,牛皮胎髹黑漆,頂鏤空金龍寶蓋嵌珍珠,前後梁鋄金雲龍紋並飾以珍珠,梁中飾金剛石螣蛇。胄體有鍍金梵文三重計44字,間金瓔絡紋。據《清內務府檔案》載,胄鐫梵文意為“心咒詛念觀世音菩薩”。胄上植纓,纓頂端金累絲升龍託大東珠,纓管飾金蟠龍紋,四周垂大紅片金、黑貂纓24條。

  御用甲冑裝飾華貴,用料考究,做工精細,主要用於大閲。這套乾隆大閲甲冑,雖已有二百多年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豔。

  乾隆皇帝應該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上,他繼承了他父皇雍正的大好基礎,創建了康乾盛世。乾隆皇帝之所以是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是因為他把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峯,也是他親手將它拖向衰落,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從縱向上看在他的治理下中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景象,超越了前朝;從橫向上看由於他晚年固步自封、盲目自大,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使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拉大,被世界遠遠甩在了後面。


  費盡心思只為求得刀中精品

  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實物與檔案中的記載,乾隆皇帝共命清朝內務府造辦處製作了四批,共計百餘把帶有款識的御用寶刀。第一批刀具的設計製作始於公元1748 年,即乾隆十三年。據説,乾隆皇帝對這批刀具的製造,真可謂是費盡苦心。無論是最初的紙樣、木樣設計,還是在具體制造的數量、名稱、紋飾、年款,甚至是刀具的什件、皮鞘、楠木箱、用金量以及所附皮簽上面的文字選用等,事無鉅細,全都要親自過問安排。

  每當造辦處完成一道製作工序後,都要由司庫白世秀與七品首領薩木哈親自帶進宮內,轉交給太監總管胡世傑,由他送至養心殿,呈給乾隆皇帝御覽。待乾隆皇帝詳細閲看後,再對不滿意的地方提出修改要求。然後,造辦處再奉旨進行改動、加工。之後再呈遞御覽。如此反覆修動,直到達到乾隆皇帝的要求,才算真正的完工。就這樣,這批寶刀在反覆的修改下,直到乾隆二十二年,即公元1757 年,才正式完成,前後共花去了十年的光景。

  乾隆皇帝對這批刀具的用心及重視程度,在清朝時期是比較罕見的,而造刀有功的司庫白世秀,也因此被提升為員外郎。在此之後,乾隆皇帝又陸續命人制作了三批刀具。這三批刀具每把的重量均在十八兩左右,其造型、長度、款識、圖記等方面,皆與第一批刀具基本相同,只是在刀柄、皮鞘、護手方面,略有區別。

  NO4. 齊梅針箭

  齊梅針箭,清,長93.5cm。

  箭為清代軍事及狩獵的必備之物,是重要的武器之一。清代箭的種類名目繁多。齊梅針箭,箭鏃鐵質,頭部平,鏃狹長,端橫平,箭桿楊木質,杆首飾黑桃皮,箭羽以雕羽為之,栝染朱。此種箭為清代皇帝圍獵時所使用。


  NO5. 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

  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清乾隆,長100cm,最寬處9cm。清宮舊藏。

  鞘木質,外蒙紅鯊魚皮,首尾飾件及中部劍箍均為鐵鋄金,鏤雕吉祥圖案。劍柄木質,纏黃絲絛,劍革及柄頭亦為鐵鋄金。劍身鋼質,刃底部鑲嵌金、銀、銅三絲組成的圖案:一面為隸書“地字一號”及劍銘“出雲”;另一面為隸書“乾隆年制”及與本劍劍銘含意相吻合的圖象。

  據《造辦處活計檔》記載,從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訖,清宮造辦處共造御用刀、劍各30把,此為“地”字號劍中的第一把。此種刀劍,主要為乾隆皇帝收藏和賞玩。其工藝精良,裝飾華美,是寶劍中之上品。

  乾隆在位期間,除了有計劃、有規範地製造了四批御用寶刀之外,還時常命人制作一些造型精巧別緻的刀具。這些刀的長短大小不一,有的同匕首般大小,且玉柄、皮鞘變化多端,並裝飾有名貴的珠寶,給人以華美富麗之感。乾隆皇帝也會經常隨身攜帶這種既可作為裝飾,又能夠用來防身的寶刀。

  乾隆御用寶刀是清朝冷兵器的代表之作,它集中了中國古代刀具的傳統樣式與製作方法,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與工藝水平。這些寶刀工藝精細,裝飾精美,充分體現了乾隆時期的富有與奢侈。

  如今,這些造型古雅莊重,裝飾富麗,美觀的御用寶刀被珍藏在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中,供廣大遊客參觀鑑賞。這些刀具雖然歷經200 多年的歲月洗禮,卻依然鋒鋭無比、寒氣逼人,不失其奪目的風姿,真可謂代表了中國清代刀劍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


  NO6. 皇帝御用弓

  皇帝御用弓,清,長145cm,最寬處25cm。清宮舊藏。

  弓木質,胎面貼以牛角,再以筋膠加固,外貼金桃皮,飾以黃色菱形花紋。弓為雙曲度弓形,弓梢處置牛角質墊弦(已脱落),弓中部鑲暖木一塊,以便於手握。弓弦以牛筋製成,外纏絲線。

  清代,騎射被看作是滿族的長技,弓為軍事及狩獵的必備之物,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此弓為乾隆皇帝北狩圍獵時使用之物,牛角面上鐫刻滿、漢文:“乾隆二十二年帶領準噶爾投降眾人木蘭行圍上用寶弓在依綿豁羅圍場射中一虎。


  NO7. 琉球刀

  琉球刀,清乾隆,長99 cm。清宮舊藏。

  刀鞘髹黑漆,刀柄鐵質,外纏黃色絛帶,護手部黑漆處髹金黃色櫻花及鳳紋。刀柄處拴羊皮條籤,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墨書:“乾隆二十二年琉球國恭進黑漆鞘腰刀一具。”乾隆二十二年為1757年。


  NO8. 乾隆天字三號

  乾隆天字三號“孔純”刀,通長94cm,青玉柄12.5cm,重18兩。

  此刀護手為鐵鋄金鏤空如意圓盤,內有四條可活動的奔龍,青玉柄,木質蒙金桃皮鞘。腰刀屬於冷兵器,其設計獨特,造型莊重,紋飾美觀,製作精細,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刀、劍的傳統式樣和做法,而且也反映了清代內務府造辦處製作冷兵器最高技術水平。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諭令內務府造辦處設計製作御用刀、劍各三十把。此種腰刀,主要為乾隆皇帝收藏和賞玩。


  NO9. 土爾扈特腰刀

  土爾扈特腰刀,通長85cm。清宮舊藏。

  刀柄頭銀質,圓形。柄中部一面嵌紅珊瑚一顆,另一面為一銀質圓環。鞘由鯊魚皮和牛皮相間製成,中有銀線相隔,呈螺旋狀。鞘上綴白色皮條一塊,上書滿、蒙、漢三種文字,字跡已不清楚,然“渥巴錫進”幾字仍依稀可辨。

  明末,居住在西北的厄魯特蒙古分為四部,即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及土爾扈特部。隨着準噶爾部的日益強大,土爾扈特部不斷受其侵擾,為了避免被準噶爾部吞併,1628年,土爾扈特部在其首領和鄂爾勒克的率領下,舉部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一帶居住。從此,他們在遠離祖國的異鄉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

  身處異鄉的土爾扈特人民倍受沙俄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無時不在思念祖國。同時,祖國也沒有忘記他們。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圖理琛為首的使團奉康熙皇帝之命遠赴俄羅斯慰問土爾扈特部,這更堅定了土爾扈特人民迴歸祖國的決心。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年僅27歲的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率部眾三萬多户、約十七萬人開始了行程萬餘里、迴歸祖國的偉大壯舉。一路上,他們歷盡千辛萬苦,衝破沙俄數萬軍隊的圍追堵截,付出了巨大犧牲,終於在1771年夏季回到祖國。乾隆皇帝聞訊異常高興,對土爾扈特部的義舉給予了高度讚揚,並就土爾扈特人民的生產、生活進行了周到細緻的安排,使之安居樂業。

  同年九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多次接見並宴請渥巴錫等人。渥巴錫遂將祖傳腰刀進獻給乾隆皇帝。

  土爾扈特是我國蒙古族中一個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人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離開新疆塔爾巴哈台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佔領的伏爾加河下游、裏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遊牧民族的封建政權土爾扈特汗國。在以後的100多年裏,土爾扈特人始終保持着與清朝政府的關係。


  NO10. 遏必隆腰刀

  遏必隆腰刀,清康熙,鞘長94cm,刀長60cm。清宮舊藏。

  刀鞘木質,外蒙綠鯊魚皮,紫呢刀套。刀把上系一咸豐年制象牙牌,一面鐫:“遏必隆玲瓏刀一,乾隆十三年賜經略大學士公傅恆平定金川用過”;另一面刻“咸豐”印一方,並“神鋒握勝”四字。

  此刀最早的持有者為康熙初年輔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刀因人而得名。遏必隆死後,刀入宮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戰爆發,遏必隆之孫,時任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要職的訥親以經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敗,乾隆怒奪其職,派大學士傅恆取而代之,並賜遏必隆刀。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傅恆在軍前用遏必隆刀將訥親正法。

  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咸豐帝派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率軍出征,行前,特賜遏必隆刀,以壯軍威。然而遏必隆刀並未給戰局帶來轉機,不久,賽尚阿也因指揮不利被奪職。

  遏必隆(?-1673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後金開國五大臣之額亦都第十六子,記載於《清史稿列傳三十六》之中。順治十八年(1661年),與索尼、鰲拜、蘇克薩哈三人並受順治帝遺詔為輔政大臣。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懲治鰲拜,遏必隆亦被康親王傑書以十二項罪名彈劾,遂削去其太師之職,奪世爵,下獄論死。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念其為顧命大臣,而且是勳臣之子,命仍以公爵宿衞內廷。康熙十二年(1673年),遏必隆病重,康熙帝親臨府邸慰問。是年病逝,諡號“恪僖”。遏必隆在歷史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他跟隨皇太極奪取明朝的廣大疆土,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順治年間,幫助順治皇帝基本掃清清帝國建國初版圖上的內亂,讓康熙時期的政治局面平穩的從順治時期度過,為後來的“康雍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揭秘:努爾哈赤御用寶劍為啥是明朝皇帝賜的?

  瀋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着一把龍虎將軍劍,這把寶劍是至今保存下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唯一珍貴遺物。寶劍為鐵質,式樣古樸典雅、頗具明代劍器風格。劍全長八十釐米,未開刃,劍鞘為木質,外蒙鯊魚皮,此劍原有鹿皮條,上面寫有滿漢文字,漢文是:“太祖高皇帝御用劍一把,原在盛京尊藏。 ”可見這口劍在清朝入關後,曾移放在北京,後來又送回盛京。

  努爾哈赤在作戰中是使用刀的,為啥偏偏御用這把沒開刃的龍虎將軍劍?努爾哈赤在軍事割據勢力日益膨脹之時是怎樣得到明朝如此信任和褒獎的?明朝官書又為何對這一事件沒有任何記載呢?

  英雄少年多磨難

  明初,女真分為四大部,這就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明政府為了統治女真等族人民,洪武八年,設置遼東都指揮使司,總轄東北地區的軍政。到永樂七年,又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下游地區,建州女真就隸屬於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範圍。明正統七年,建州女真被明政府分為建州衞、建州左衞和建州右衞,合稱“建州三衞”。


  努爾哈赤出生於建州左衞指揮使世家。明永樂十年,明成祖封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衞指揮使。從猛哥帖木兒的兒子董山至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均承襲建州左衞指揮使之職。

  猛哥帖木兒到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凡六代,歷時二百年,由翰朵裏經翰木河到鳳州,再由鳳州經翰木河到蘇克素滸河谷,率其部眾幾經周折,數盛數衰,最後定居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境內)。這片羣山環繞的蘇子河谷,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比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居住的地區更為優越,它比鄰撫順,接近漢族聚居地區,便於和漢族互市通商,輸進鐵製農具、耕牛和先進技術,加快了建州女真經濟發展的步伐,成為努爾哈赤崛起的基地。

  努爾哈赤生於公元1559年,祖父覺昌安是寧古塔部落六貝勒之一,時任建州左衞都指揮使。寧古塔部落是建州女真部落中一個較大的部落,部落六貝勒是六個親兄弟,他們佔據着赫圖阿拉附近二十里方圓的地盤。但是與建州女真中的王杲部落比較起來,不論是勢力範圍還是部落實力,都明顯差一個層次。

  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是覺昌安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建州衞都指揮王杲的長女——額穆齊,又稱喜塔臘氏。在女真內部羣雄蜂起的大背景下,依附於一個強大的部落是相對安全的選擇。這也是塔克世迎娶額穆齊的原因之一。


  努爾哈赤的家庭,原是女真部民中的一個顯赫家族,但到他童年的時候,已經家道中衰。努爾哈赤十歲那年,母親額穆齊去世。這一年,他的同胞兄弟舒爾哈齊八歲,雅爾哈齊剛剛三歲。父親繼娶的女人是海西女真哈達萬汗王台的養女,名叫肯姐。肯姐嫁過來不久,就挑唆塔克世將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送到外祖父王杲寨中寄養。

  萬曆五年,十九歲的努爾哈赤遵父母之命與佟佳氏佟春秀成婚,開始自立門户(佟佳氏是撫順的大户人家,以經商為業,佟春秀的堂弟就是清王朝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佟養性,這是後話)。第二年生長女東果,隔了兩年生長子褚英,再隔兩年生次子代善。雖説妻子孃家家境殷實,但婚後的生活還是要靠採獵維持。努爾哈赤腳登綠雲頭的牛皮靰鞡,手持白木杖,揹負木架,翻山越嶺,將採捕的皮革、木耳、蘑菇等山珍野味,運到撫順、清河、靉陽、寬甸各市進行交易,一家人度日倒也平靜。

  努爾哈赤人生的轉折點——“古勒之戰”

  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迎來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因建州女真諸部中的阿台部屢犯明廷邊境,明萬曆十一年二月,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率兵攻打阿台駐地古勒寨(今遼寧省新賓縣西北古樓村),卻損兵折將,久攻不克。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主動做嚮導,引導明軍攻打古勒寨。

  阿台的妻子是覺昌安的孫女。覺昌安見古勒寨被圍日久,想救出孫女免遭兵火,又想去勸説阿台歸降,就同他的四兒子塔克世到了古勒寨。明軍攻城益急,覺昌安和塔克世父子都被圍在寨中。

  明軍攻城不克,遷怒於尼堪外蘭。尼堪外蘭害怕,到城下高喊,誰殺了阿台,遼東總兵李成梁就封誰為城主。阿台部下有人信以為真,便殺死阿台投降。李成梁在古勒寨降順後,引誘城內人出來,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在混亂中也被攻陷古勒寨的明軍誤殺。

  明政府自知這件事做得理虧,遂將努爾哈赤祖、父遺體送還,並讓努爾哈赤承襲了祖父的都指揮使官職。


  阿台被剿滅後,羣龍無首的建州,成為努爾哈赤一展手腳的天地。他以“遺甲十三副”起兵,踏上統一女真部落的漫漫征程。

  這一年,努爾哈赤25歲。

  收斂鋒芒恭順換來豐厚回報

  努爾哈赤征服建州八部用了十三年,這個過程始終伴隨着血腥和殺戮。有了較為穩固的武裝割據根據地,握有建州500道敕書,為他推行“遠交近攻”政策,進一步擴大武裝割據勢力奠定了基礎。

  但是這時努爾哈赤的實力,還遠遠不夠到與明廷分庭抗禮的程度。於是,用行動取信於朝廷,給自身留下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無疑是明智之舉。


  努爾哈赤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札木河有個名叫克五十的女真人侵掠明柴河堡,“射殺追騎指揮劉斧”。朝廷下令建州衞逮捕克五十。努爾哈赤抓住機會,立即“斬克五十及被掠人民以獻”。這個事給明朝邊將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這時,努爾哈赤再派出使臣馬三非,藉機重申祖父有助剿阿台之功,要求為自己升職。明開原參政成遜,遼海蔘政慄在庭聯合上奏朝廷,敍述努爾哈赤的功績。總督侍郎張國顏及其他邊官並未詳查,即確認早年哈達王忠、王台忠順朝廷,為“百年一奇觀”,而努爾哈赤“斬叛夷”、送還人口,頗有“颱風”。便上疏朝廷,為努爾哈赤請功。萬曆十七年十月,努爾哈赤被授予都督僉事官職。如願以償的努爾哈赤出於政治目的在本部大肆宣揚,所謂“升都督,誇耀東夷”。

  第二件,葉赫部聯合九部聯軍,進攻建州,結果大敗而歸。遼東邊官曆來扶植哈達部,對葉赫部很反感。認為努爾哈赤有“保塞功”,援王台為先例,經總督侍郎張國顏奏請,於萬曆二十年晉升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

  第三件,萬曆二十三年,李朝邊官殺害入侵渭原地區採參的建州人,發生了所謂的“渭原事件”。努爾哈赤本欲發兵報復。而這時李朝的精鋭部隊都調到南方抗倭去了,北部、西部兵力空虛,形勢對努爾哈赤十分有利。此時,明朝派駐李朝練兵遊擊將軍餘希元從中調解,勸説努爾哈赤同李朝以講和的方式處理此事。


  努爾哈赤在軍事割據勢力膨脹後,擔心朝廷進行干涉,而自己羽翼未豐,為麻痹朝廷,他做出一副恭順的樣子同意和解,為此得到優厚的賞賜。

  親自進京面聖朝貢,是努爾哈赤另一種方式的“示弱”。

  努爾哈赤顯然非常清楚地知道明朝皇帝想要的是什麼,為表“恭順”,他曾先後於1590年、 1592年、 1593年、 1597年、 1598年、 1601年、 1608年、 1609年多次親自進京朝貢。他的弟弟舒爾哈齊也於1595年、1597年、 1606年、 1608年四次進京朝貢。同時他命令已經統一的建州部原有各路都督繼續代表建州入京朝貢,萬曆十六年建州衞“都督指揮阿台等一百五十七人朝貢”。十七年有“都督少童等八十二名入京朝貢”。十八年有“都督指揮松塔等九十七名赴京進貢”。同年有“都督指揮馬塔吉等進貢”。二十年有都督馬哈塔先後兩次入京朝貢。在“示弱”的同時得到豐厚的經濟回報,努爾哈赤的算盤打得十分精明。

  明政府破格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

  明萬曆十七年,按條例“出特恩”(父祖被誤殺),努爾哈赤升任建州衞都督僉事、左都督。明萬曆二十三年,努爾哈赤又因抗倭保邊有功,晉升龍虎將軍。


  明代對地方官員的等級的規定是:世官九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衞鎮撫、正千户、付千户、百户、試百户、所鎮撫;流官八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都指揮使、都指揮僉事正留守、付留守。努爾哈赤“坐授左都督”是流官八等中的第一等,龍虎將軍屬於“武官”中的正二品。明廷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是一種破格的待遇。按明朝的規定:武官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而努爾哈赤沒有經過驃騎將軍和金吾將軍的階梯,一下子就授龍虎將軍,可見明政府對努爾哈赤在抗倭保塞中的表現是十分滿意的。在女真人中,只有他外祖父王杲曾得到過明政府這種最高褒獎。

  努爾哈赤被封賞明朝官書竟沒記載

  關於努爾哈赤晉封為龍虎將軍一事,明朝官書沒有記載,但同時期的私家著述卻記載頗多。

  柳治所著《三朝遼事實錄》(總略)、茅瑞徵所著《東夷考略》、張鼐所著的《遼東略》中均記載了此事。清代的官私著述如《清太祖武帝努兒哈齊實錄》、《蔣氏東華錄》、《滿洲實錄》、《清史稿》、《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等均有記載。國內外一些史學先輩,如孟森先生、謝國楨先生以及日本豐田要一先生、稻葉君山先生等人也都在其著作中考訂明政府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是實,只是在晉封時間上,見解不甚一致。


  目前史學界在努爾哈赤晉升龍虎將軍一事的時間上,多主萬曆二十三年説。同時期的朝鮮史家也在《李朝實錄》中記載了此事“老乙可赤(即努爾哈赤)得龍虎將軍”。

  努爾哈赤被明政府授予龍虎將軍,在晉封的同時,必有賞賚之物,以證龍虎將軍的身份。

  瀋陽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把寶劍,實屬努爾哈赤之物,又頗具明代劍器風格,從龍虎合一的紋飾上看,這是龍虎將軍劍,可以説是目前唯一發現的能證明明政府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的實物佐證。



  揭:窮盡一生追殺努爾哈赤的絕世美女

  第一美女東哥是誰?

  公元1582年,小名為東哥的她出生在吉林梨樹縣,是葉赫那拉部族的小公主。出生時,薩滿法師説:“此女可興天下,可亡天下。”長成後成為一代絕色美女,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

  明朝女真分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葉赫那拉部族是海西四部之一。女真的眾多部落之間經常互有爭鬥。而明朝策略,就是維持均勢,防止某部獨霸東北。建州愛新覺羅部族在崛起。

  這兩部族是世仇。元末明初起就戰爭不斷。愛新覺羅部族的頭人稱自己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而葉赫那拉的首領則認為自己是天上的太陽。葉赫那拉部族最後打敗了愛新覺羅部族,成為當時女真最大的部落。


  可是他們又是一邊打仗,一邊聯姻的關係。都是血親,努爾哈赤是葉赫那拉氏所生,還娶了葉赫那拉的女子。皇太極便是葉赫那拉部族的美女孟古即東哥的姐姐生的。

  東哥從出生就將成為一顆棋子。只是,誰也沒有想到,竟然有那麼多部落是因為她而滅亡。

  努爾哈赤想統一建州女真,對陣葉赫那拉與科爾沁部族等九部聯軍。公元1593年九月,努爾哈赤集中兵力,重點打擊了科爾沁的兵馬,斬殺了葉赫那拉部的首領布齋,九部聯軍軍心大亂,兵敗。

  歷史稱為“九部大戰”的戰役,努爾哈赤以少勝多,打敗九部三萬餘人的聯軍,斬殺敵軍四千餘人,繳獲戰馬三千餘匹,鎧甲千副以上,從此軍威遠揚。葉赫那拉部族與努爾哈赤結下了深仇大恨。

  公元1597年,海西女真四部向努爾哈赤通好,葉赫那拉部族將布齋之女東哥許配給努爾哈赤。由於她“可興天下,可亡天下”,努爾哈赤立即下聘定親。


  東哥堅決反對。葉赫那拉部族毀婚,並以“殺努爾哈赤”的條件向諸部落公開徵婚。

  其實東哥已三度毀婚。她九歲時許嫁哈達部族的歹商貝勒,歹商被殺。東哥被許配給烏拉部族的布佔泰,布佔泰做了努爾哈赤的俘虜。當布佔泰四年後被釋放打算迎娶的時候,東哥卻又被許配給了努爾哈赤。東哥徵婚,哈達部族首領孟格布祿向努爾哈赤宣戰。投降被殺後努爾哈赤徹底吞併部族。公元1607年,輝發部首領拜音達理貝勒與東哥訂婚,背棄了原來與努爾哈赤之女的婚約。輝發部被滅。

  東哥又再次與烏拉部貝勒布佔泰訂下了婚約。布佔泰派重兵埋伏自己的岳父之一舒爾哈齊以及舅子禇英與代善,被擊敗後又射殺準妻子娥恩哲。努爾哈赤親率大軍滅掉烏拉部。東哥根本沒接受為他而亡部落的布佔泰,她拒絕履行婚約,布佔泰鬱鬱而終。

  公元1615年,東哥已經三十三歲,東蒙古暖兔部族首領之子吉賽向東哥求婚。東哥沒看中堅決拒絕出嫁。吉賽與努爾哈赤為爭奪東哥準備大打出手,東蒙古喀爾喀部族達爾汗貝勒之子莽古爾岱也來向東哥求婚。東哥出嫁蒙古年齡偏大,因此,也被稱為“葉赫老女”。


  然而東哥出嫁後不到一年,就香消玉殞。努爾哈赤在東哥去世的那一年正式稱帝建立後金的。三年後,明萬曆四十六年,也就是後金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大明朝廷偏幫葉赫那拉,使該部將本來許配給自己的美女東哥轉嫁蒙古,這是“第四恨”。第二年八月,努爾哈赤便以這樣的理由滅掉了葉赫那拉部族。

  東哥,為了復仇,一生都在借自己的婚姻來追殺仇敵努爾哈赤。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竭盡,未能如願。她卻讓努爾哈赤終身難忘。他詛咒連聲:“此女生不祥,哈達、輝發、烏喇三部以此女構怨,相繼覆亡。今明助葉赫,不與我而與蒙古,殆天欲亡葉赫,以激其怒也。我知此女流禍將盡,死不遠矣。”甚至他還諄諄告誡子孫,滅建州愛新覺羅者,葉赫那拉族女人也!

  誰想到他竟然一語成箴,二百多年後,葉赫那拉部族的後世女人,登上了大清王朝皇太后的寶座,慈禧皇太后和隆裕皇太后,真成了大清王朝最後的終結者。



  揭秘:努爾哈赤為何殺死戰功累累的大兒子

  努爾哈赤起兵之際,大兒子褚英剛剛4歲,由於母親早逝,年幼的褚英便一路隨着父親奔波於刀光劍影之下,隨父親征戰南北,練就了一身武藝,這讓他的性格里面陽剛與霸氣佔據了過多的比重,而柔情與隨和幾乎無處可覓。褚英19歲的時候首次帶兵打仗。《清太祖實錄》記載:萬曆二十六年,褚英率兵徵東海女真安楚拉庫路,收取20多個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賜號“洪巴圖魯”(漢語意為“旺盛的英雄”)。

  接下來的幾年中,褚英的地位開始迅速上升。萬曆三十五年,褚英28歲,在烏碣巖之戰中,立下大功,被賜號阿爾哈圖土門(漢語為“廣略”之意,也就是“大智勇”的意思)。第二年,褚英率軍進攻烏拉,攻克宜罕山城。旋因居長,屢有軍功,被授命執掌國政。這一年褚英29歲。然而褚英的汗王之位並非自此一路坦途,正當他貌似已然勝券在握之際,卻被努爾哈赤幽禁於高牆之中,而後處死,終年36歲。關於努爾哈赤殺子一事,流傳着這樣的一個傳説:故事發生在明朝與後清之間的薩爾滸之戰中。當時的情況是明軍以人數的絕對優勢將後金合圍,對此,努爾哈赤並無任何畏懼之念,並決心終以一路突破明軍的包圍,直逼西向。

  八旗軍行進到薩爾滸附近的山巒後人困馬乏,於是停下來露營,而明軍也在對面不遠處安營紮寨。見此狀,努爾哈赤決定派人前去刺探軍情,以便在交戰中知己知彼。作為長子的褚英率先出馬,他一路潛伏,終於到了能夠看清明軍營地陣容的範圍內,仔細一瞧竟驚出一身冷汗,原來明軍的人馬陣容遠比他們想象中的壯觀,想要突破明軍的重圍基本不可能。



  於是褚英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跑回來對努爾哈赤彙報:明軍來勢兇猛,旌旗如林,火炮弓弩無數,兵馬多如草梢,正嚴陣以待。此言一出,八旗將領們頓時慌了神,開始不知所措。努爾哈赤見此狀頓時大怒,他大聲呵斥褚英:“你竟敢謊報軍情,長敵軍士氣,動我軍心!”褚英不解,他本是如實稟報,不希望父王不自量力,最終被明軍殲滅,於是據理力爭。見此狀,努爾哈赤暴跳如雷,於是下令:“將褚英拉出去斬了!”就這樣,長子褚英因擾亂軍心被處死。

  努爾哈赤繼續派其二子代善打探敵方軍情。就在褚英被斬悲劇的渲染下,代善來到明軍營前,他看到的是與褚英陳述中相同的場景。代善想,若是他回去實話實説,那將會得個與褚英相同的命運,但事實卻果真如褚英所言,敵軍陣容十分強大,想要突破重圍絕非易事。反覆揣度,代善終於想到一妙計。回抵後,代善對努爾哈赤彙報:“明軍兵馬確實多如牛毛,但在我看來,他們都是一些有身無首、不堪一擊的草木之兵!”

  聽聞此言,努爾哈赤頓時喜笑顏開:“我們同一羣有身無首的人打仗,還用怕什麼!”結果在那次戰役中,八旗軍隊與明軍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大獲全勝,將薩爾滸之戰譜寫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大戰過後,努爾哈赤雖戰敗了明軍,但卻因殺死了自己的長子褚英而懊悔不已,於是這山便成了“悔山”,久而久之,“悔山”成了“輝山”。殺掉褚英後,努爾哈赤曾派人去找過他的屍首,然而因為洪水氾濫,褚英的屍首並沒有找到,於是努爾哈赤下令挖河繼續尋找。久而久之,這裏便成了“挖河木”,後來被叫做“窪渾沐”。最終,褚英的屍體終於被找到,於是那處地方被稱為“得骨”,成了如今的“得古”。此外,埋葬褚英屍骨的山溝就叫做“埋頭溝”,後來被喚作“滿堂溝”。


  傳説歸傳説,儘管滿堂鄉的名字確實源自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但褚英的死絕非努爾哈赤一時衝動,對此,官方史籍上少有記載,而其他史料記載不一。《滿文老檔》的第三卷癸丑年六月記述了太祖殺褚英的原委。褚英性格孤傲、專橫,心胸狹隘,努爾哈赤深知長子的毛病,但看在褚英功績累累且驍勇善戰,讓其執掌國政,並希望褚英能夠在攬得如此大權後,改掉心胸狹隘這一缺點。然而事與願違,褚英執掌國政後,強迫四個弟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向自己立誓;“不得違抗兄長的話,更不許將兄長所説的各種話告訴父汗。”還聲稱:“凡與我不友善的弟弟們,以及對我不好的大臣們,待我坐上汗位以後,均將之處死。”

  太子之位素來是政治利益爭奪的焦點,而褚英原本深陷泥潭,不但不以有效手段維護自己的聲望,反而以恐嚇、威脅的方式強迫自己的四位皇弟及五大臣屈從。事實上,四位年紀尚輕的皇弟姑且不論,努爾哈赤的五大重臣就對此難以容忍。畢竟他們自努爾哈赤起兵伊始便開始輔佐,努爾哈赤都視他們為兄弟骨肉,禮讓有加,他們是真正的開國元勳。然而褚英年紀輕輕卻這般輕狂,換言之,這是一場新權貴與舊權貴之間的較量。不久,褚英的上述言行被告發,努爾哈赤深知褚英弊病,便也怒褚英不爭,為了服眾,努爾哈赤開始逐漸削弱了褚英的權勢,如此更加激發了褚英的極大不滿。

  褚英開始敵視父王,結交黨羽,伺機報復。據史料記載,當努爾哈赤與諸弟出征時,褚英主謀,寫詛咒出征的父汗、弟弟們和大臣們的咒語,對天地焚燒,還揚言:希望出征之師被擊敗,“若被擊敗,我將不使被擊敗的父親及弟弟們入城”。事後,一個參與此事的僚友因恐懼而留遺書自縊,其他幾個參與者見勢不妙,便一起向努爾哈赤坦白。聽聞此事後,努爾哈赤震怒了,監禁褚英於牢中。然而被囚禁後,褚英並未因此悔改,而是在牢獄之中憤憤不平,並且對父王以及弟弟們的詛咒日益加劇。原本人際關係不佳的褚英的上述舉動被一一反饋到努爾哈赤那裏,見褚英始終無悔改之心,努爾哈赤最終將其處死。



  歷史上孝莊與多爾袞只是偷情失身並無下嫁

  (順治六年)十二月,王妃博爾濟吉特氏薨,以玉冊寶,追封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

  七年正月,納肅親王妃博爾濟吉特氏,並遣官選女子於朝鮮;二月,令部不需題奏者,付親王滿達海,及端重親王、敬謹親王料理;五月,率諸王貝勒獵山海關,令親王多尼、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貝子務達海、錫翰、鎮國公漢岱並議政。是月,朝鮮送女至,王親迎之於連山,即日成婚。

  七月,王欲於邊外築城清署,令户部計額徵地畝人丁數,加派直隸、山西、浙江、山東、江南、河南、湖廣、江西、陝西九省銀二百四十九萬兩有奇,輸工用。王尋以悼妃故,有疾。錫翰與內大臣席納布庫等詣第,王怨曰:“頃予罹此莫上之憂,體復不快,上雖人主,念此大故,亦宜循家人禮,一為臨幸。若謂上方幼衝,爾等皆親近大臣也。”又曰:“爾等毋以予言請駕臨。”錫翰等出,王遣人追止之不及,於是上幸王第。王責錫翰等罪,降罰有差。

  十一月,王以疾率諸王貝勒獵邊外,十二月薨於喀喇河屯。按:豪格年歲與多爾袞相當,其福晉當亦在三十以外,非少艾之比;殺豪格或為奪權,而必欲納其妻,則不能不謂之有報復意義在。至如得病後,既怨世祖不臨視;既臨視又責傳言之人。又,為興土木,加派九省地丁至二百四十九萬兩,亦與其入關之初務蠲前朝弊政的作風不同。  

  凡此近乎悖亂的感情狀態,以我的看法,是內心有一極大的衝突不能解決,相激相蕩而產生的反常行為。此一衝突即鄭親王既遭貶斥,豪格亦已被誅,自己手握重兵,黨羽密佈,已無任何阻力可使他不能稱帝;而唯一所顧慮者,即是孝莊太后。


  按:如前所引,議政王滿達海為代善第七子;端重親王博洛為太祖第七子阿巴泰第六子;敬謹親王尼堪則褚英第三子。滿達海之襲爵,固由多爾袞的支持;博洛及尼堪在太宗朝皆為貝勒,並不見重,由多爾袞的提攜,始得封王,此時並皆議政,自然唯命是從。

  至於八旗兵力的分配,其情況如下:

  一、兩黃旗,名義上歸世祖,實際上由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指揮。

  二、正白旗,為多爾袞的嫡系武力。

  三、鑲白旗,本由多爾袞胞弟豫親王多鐸為旗主,此時亦歸多爾袞。

  四、正藍旗,旗主本為四大貝勒之一的莽古爾泰所有;莽古爾泰獲罪,收歸太宗自將;順治初又歸多爾袞,而名義上的旗主為豫王之子多尼。


 

  五、鑲藍旗,完全屬於鄭親王濟爾哈朗。

  六、正紅旗,此旗為代善所有,旗主為滿達海;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亦持有一部分。

  七、鑲紅旗,旗主為克勤郡王嶽託;英親王阿濟格亦持有一部分。


  如上所述,多爾袞握有兩黃、兩白、正藍,對兩紅旗亦有影響力;唯一的敵對勢力為鄭王的鑲藍旗。在這樣的壓倒優勢之下,何事不可為?

  然則多爾袞由未入關以前想奪皇位而不能,到此時能奪皇位而不奪,原因真是為了如他自己所説的“太宗深信諸子弟之成立,唯予能成立之”,故以“翼戴沖人自任”嗎?不是的!因為多爾袞如推太宗養育之恩,“成立”諸子弟,則不當殺太宗長子豪格,復奪其婦,這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多爾袞自己所説的那段話,不過後世詞臣藻飾之辭,不足為信。

  可信的是:孝莊太后以幼時愛侶,出以萬縷柔情,約束多爾袞的“最後行動”;其間綢繆委曲、調護化解,不知費了孝莊多少苦心,最危險的時刻,是多爾袞尊大妃為孝烈皇后祔廟之時,母以子貴的“太后”已經出現,事實上已等於詔告天下,他——多爾袞就是皇帝。天下臣民有忠於太宗欲起而聲討者,此時必當有所行動;若無行動,即是承認多爾袞得自立為帝。此時所欠缺者,不過一道即位詔書而已;而此一道詔書終於未發,即是孝莊對得起太宗的地方。  

  分析至此,我可下一斷語,孝莊下嫁多爾袞,絕無其事,失身則必不免。孝莊不欲與太宗合葬,即以白璧有玷之身,愧與太宗同穴。她的辱身以存太宗天下的苦心,康熙完全瞭解,所以孝養無微不至。

 

  及至孝莊既崩,不可與太宗合葬,則不獨康熙瞭然,臣下亦瞭然,徐乾學特撰《古不合葬考》,即非承帝之旨,亦必有迎合之意。但康熙雖不能葬孝莊於昭陵,而亦終不忍別葬,以致浮厝數十年;而臣下無言此事者,即以深知此事如佛所云:“不可説,不可説!”能説者,為後世我輩。



  歷史中的孝莊:下嫁多爾袞 姐妹恩怨之真相


  孝莊12歲時嫁給皇太極,她的出嫁承載着怎樣的使命?皇太極死後,孝莊是不是嫁給了小叔子多爾袞?她與姐妹海蘭珠是否勢如水火?

  電視劇《孝莊秘史》的熱播讓大家對孝莊傳奇的一生充滿了好奇。在她在世的74年裏,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先後掌權。她與清朝共同經歷了內憂外患、風風雨雨。看過電視劇後,很多人不禁疑惑:這電視劇裏講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她12歲時嫁給皇太極,她的出嫁承載着怎樣的使命?皇太極死後,孝莊是不是嫁給了小叔子多爾袞?她與姐妹海蘭珠是否勢如水火?《文化中國》欄目邀請北京師大二附中高級教師紀連海講述《孝莊真相大揭秘》,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12歲新娘的秘密使命

  電視劇《孝莊秘史》把孝莊和小叔子多爾袞之間的情感糾葛描繪得悽美纏綿。他們是不是一見鍾情的痴情男女?他們的愛情能否修成正果?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41 字。

轉載請註明: 細説清朝皇帝的御用武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