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養”和“圈養”的區別可不止一點,哪種方式對孩子更有利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應該放養還是圈養?這是擺在父母面前的一道難題。在這個問題上,很多父母各執一詞,爭執不休。不可否認,圈養的孩子更懂禮貌,更合規矩。但圈養的孩子千篇一律,放養的孩子更有個性,與眾不同。

小編覺得孩子的生活圈子本來就很小,家長如果不主動去創造,那麼孩子將一直受到圈子的限制,眼界和格局也會受到阻礙。因此,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家長需要做的是“放養”而不該是“圈養”。

孩子“放養”和“圈養”的區別可不止一點,哪種方式對孩子更有利

1、社交能力大有不同

多帶孩子外出,可以提高孩子的膽量,也能提高他的社交能力。孩子在跟別的孩子接觸的過程中,也能學會很多的技能,懂得人與人交往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最合適。

而喜歡宅在家裏的孩子,時間久了,就不知道在現實中該怎麼跟別人相處了,萬一受遊戲負面的影響,在現實中往往表現出孤僻。

孩子“放養”和“圈養”的區別可不止一點,哪種方式對孩子更有利

2、身體素質差別大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喜歡出去玩和喜歡宅在家裏的相比,活動量大的孩子身體素質會好一些。

喜歡宅在家裏的孩子,如果用更長的時間玩手機或者是看電視,影響孩子的視力是必然的,同時因為活動不夠,身體的抵抗力相比較愛活動的孩子來説也會差一些。

3、對世界的認知大不同

喜歡宅在家裏的人,對世界的認知通過間接渠道來獲取,或者是網絡或者是書籍;而喜歡出去玩的孩子,對世界的感知更直接,所以受到刺激的角度是各方面的,所以效果會更好。

孩子“放養”和“圈養”的區別可不止一點,哪種方式對孩子更有利

放養”,是指父母適度放手,給孩子營造一種寬鬆的成長環境,適當為孩子創造接觸自然、社會的機會,令孩子可以較早的瞭解社會,獲得一定的鍛鍊,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應試教育。

不要把“放養”誤認為“放任”。

那些忙於工作而放任孩子的父母,給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的“放任”,對孩子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在公共場合,偶爾會遇到這樣的“熊孩子”——一刻不停地跑跳玩鬧,影響了周圍的人。而一些父母卻認為孩子還小,天性使然,於是聽之任之,不加以必要的管理和約束。

孩子“放養”和“圈養”的區別可不止一點,哪種方式對孩子更有利

“圈養”,字面的解釋是指用笆籬、柵欄等把小動物圍起來飼養。而在教育模式上的“圈養”,是指父母以愛之名,來約束孩子走一條有秩序,有規矩,科學的教育道路。

被圈養的孩子普遍更懂規矩,也能更適應社會規則。但就像温室裏的花朵,稍微嬌弱一些。這類孩子應對變化的能力弱,容易感到恐懼和焦慮。

現在有些孩子,生理上的成熟與心智的發育不均衡,內心脆弱,大部分是由於父母的過度替代和保護所致。

孩子“放養”和“圈養”的區別可不止一點,哪種方式對孩子更有利

家長要遵守一條原則:放養可控,圈養適度!

在行為習慣上,也要對孩子多做“圈養”,因為好的行為習慣會影響孩子一生,而不良的習慣由於積習難改,一味放養只會“助紂為虐”,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教育思想上,反倒主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娃感興趣的地方重點挖掘培養,鼓勵孩子和同齡人多交流,多嘗試,不要用過於嚴格的環境和要求來束縛孩子的身心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3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放養”和“圈養”的區別可不止一點,哪種方式對孩子更有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