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譯文
呂蒙正是一代賢相,後世評價很高。當時的皇帝宋太宗趙匡義自認,就氣量而言,不如呂蒙正。所以,同為北宋的歐陽修後來評價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宋史》也讚揚他是“質厚寬簡”,逐字解釋的就是質樸、敦厚、寬容、不苛求。
呂蒙正故里照片
所謂寬厚,就是待人寬容厚道,這就是一個人雅量的體現,用在一個高官身上就是“宰相肚裏能撐船”。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是有許多事實依據的。有次,宋太宗問呂蒙正哪個官員適合出使遼國。呂蒙正推薦了一個人,皇帝不同意。第二天皇帝再問,呂蒙正還是推薦這個人,皇帝就再次否決。沒想到第三次問起,呂蒙正還是在呈上來的文書上寫着這個人的名字,太宗就氣得把文書扔在地上。
皇帝説呂蒙正太固執,而他回答説是皇帝不能體察諒解,還説他推薦的那個官員是可以用的,別的人都不如這個人,他不想阿諛獻媚來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那樣會耽誤國事。這句話指責皇帝的意味是很重的,所以當時朝廷的官員都嚇得一句話都不敢説。後來事實證明,呂蒙正推薦的人的確非常正確,所以太宗就感嘆:“蒙正氣量,我不如。”
1994年有部電視劇名叫《東方小故事》,每集一個故事,講的都是我國曆史上古代或者近代的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名人。其中有一集名叫《蒙正氣度》,由此可見,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是一件歷史公認的事情。
呂蒙正的妻子是誰
呂蒙正年輕時到岳陽城做事,此時街上正熱鬧,他湊近一看是劉府的千金在拋繡球選夫婿。旁邊的羣眾議論紛紛,原是劉員外的女兒月英,相貌出眾,只因看不順官宦子弟的紈絝浪蕩,執意要親自拋繡球選郎君。
呂蒙正接繡球
此時正好月英緩緩上了樓,她朝下俯視,只見公子哥們都爭先恐後地往前,個個面露貪相垂涎三尺,唯獨有一人默默站在人羣之後靜觀,雖衣衫破舊卻氣宇非凡,於是一眼相中便定睛將繡球拋去。此人就是呂蒙正,他在一片譁然中如夢初醒,被僕人領到府中。果然劉員外見到這個窮小子火冒三丈,而女兒又執意要嫁,便將二人趕了出去,斷絕父女關係。
月英跟着呂蒙正回到他居住的破窯,二人情投意合,當日拜過天地,劉大小姐從此跟他過起了清貧的苦日子。
呂蒙正常年寒窗苦讀,過得有一頓沒一頓,月英也是個硬氣的賢德之人,跟了丈夫之後,不管再苦都一同吃住。呂蒙正常常出去討飯,月英就挖些野菜,拿回窯中,一起煮了吃,兩人還一同看書、作詩,公議天下大事,雖然日子很苦,但夫妻二人甚是恩愛。有一次夜裏下起暴雨,破窯子漏水沒有一處乾的地方,兩個人全身濕透卻還高興地吟起詩來。
正是月英堅貞不移的陪伴相隨,給了呂蒙正很大的動力,他就發奮讀書以報答妻子之恩,最終金榜題名,官至丞相。
呂蒙正不為物累譯文
北宋歐陽修有一本書《歸田錄》,裏面都是一個個軼事小説,大多是他親身所見,熟能生巧的賣油翁的故事就出自這本書。其中有一條故事是講呂蒙正,歐陽修評價他是“寡好而不為物累”,意思就是嗜好很少而又不被物質所拖累。
呂蒙正故事圖
呂蒙正不為物累的故事開頭,歐陽修就高度評價了他,説“呂文穆公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呂蒙正生前三次為相,後還封爵徐國公,地位極高,所以得尊稱“公”,而“文穆”則是他的諡號,中國歷史上許多皇帝或者大臣死後都被追封為這個諡號。從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整個故事要讚揚的就是他寬厚,表現就是呂蒙正不為物累。
故事是講,當時朝廷又一個官吏,他的家裏珍藏着一面古鏡,按照他的説法鏡子可以照到兩百里遠的東西。這個官吏想要博得身為宰相的呂蒙正的賞識,就想要用鏡子來換取功名利祿,於是就拜託呂蒙正的弟弟把鏡子送給他。呂蒙正的弟弟找了個機會就假裝無意閒聊地提起了這件事情。
呂蒙正聽了笑笑,説:“我的臉還沒有一個碟子那麼大,哪裏用得到可以照二百里遠的鏡子呢?”他的弟弟聽了也就不再多提這件事。而聽説這件事的別人,都被呂蒙正所折服,把他與唐朝的宰相李靖相比。
中國歷史上貪污得家裏錢財富可敵國的宰相,不在少數,反而是像呂蒙正這種寬容、清廉的宰相少有。
窮過呂蒙正的典故
“窮過呂蒙正”是民間的一句俗話,意思就是貧窮超過了呂蒙正當年的程度。為什麼要拿呂蒙正和窮人來比較呢?因為呂蒙正雖然後來成為了北宋的宰相,但少年時非常貧窮,甚至淪落為乞丐。
呂蒙正故事畫
在民間傳説中,呂蒙正小時候父母關係不和,他和母親就被父親趕出了家門。母子倆居住在洛陽山上的一座寺廟裏,方丈很可憐他們,於是就派人在寺院旁邊的山上鑿出一個石洞給他們安身。據説呂蒙正母子倆在這個石洞裏一住就是九年,雖然方丈好心照顧,但生活自然還是貧困無比。這個故事在他的《破窯賦》裏也有記載,這個石洞就是他所謂的“破窯”或者“寒窯”。當時他們的處境是“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不過因為這篇文章應該是後人託其名所作,但至少是有這個故事的。
也有傳説是,呂蒙正小時候家道中落,父母都雙雙早逝,所以他是無家可歸,而且求助親戚朋友都被他們嫌棄拒絕。於是,呂蒙正只能在外漂泊,風餐露宿,淪為了一介乞丐,處境非常悽慘。
相傳,有一個很出名的燈謎或者説是對聯也和呂蒙正的貧窮有關。就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為“南北”。上聯和下聯少的是一和十,所以指的是缺衣少食,而橫批少了東和西,所以指的是沒有東西。
無論是哪個版本的民間傳説,所謂無風不起浪,呂蒙正小時候應該是很窮的,所以才有“窮過呂蒙正”這種説法。
呂蒙正格言的譯文及鑑賞
呂蒙正有一篇作品名叫《破窯賦》,據説是後世之人託其名而為,主題是人生和命運的無常。有文字不盡相同但內容相似的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也被人稱為是《命運賦》,文中的許多句子因為寓意非常,所以成為了呂蒙正格言。
呂蒙正《破窯賦》全文
這篇《破窯賦》的開篇第一句就是呂蒙正格言中最出名的一句,甚至可以説是中國歷史上論述人生和命運最精闢的一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天氣的變化是快得難以猜測的,人的災禍或者機遇也是如此,發生都是在旦夕之間,是現實無法預料的。
既然,人的命運與天氣變化相似。所以作者在文中接着就列舉了一些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比如他説蜈蚣有上百隻腳,卻還不如沒有腳的蛇走得快;雄雞翅膀很大,但不像烏鴉那樣能飛。這也就是動物的命運,無法改變。
然後,作者用了大片篇幅來羅列歷史人物的例子。比如“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羣,太公釣於渭水。”意思是孔子文章無人能比,卻一樣被困在陳國;姜子牙精通武略,卻一樣要在渭河邊垂釣。之後還有短命卻善良的顏淵,長壽卻是惡人的盜蹠,強大卻兵敗自刎的項羽,弱小卻擁有江山的劉邦等等。
接着作者還以呂蒙正當然身居破窯之後為相的人生境遇為例,得出的結論是“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這些都可以説是呂蒙正格言。
呂蒙正不記人過的典故
呂蒙正,北宋初期的宰相,為人仁厚善良、正直敢言,對部下百姓寬容有德,且清廉拒賄,是歷史上著名的以賢良著稱的官員。歷史上流傳着關於他的典故不少,其中“不計人過”就是十分著名的一個。
呂蒙正畫像
呂蒙正為官時,雖然受到皇帝賞識,但他卻不記仇,不去惦記着別人的過錯。
在呂蒙正剛剛擔任副宰相的職位時,有一次進入朝堂上朝,此時朝中有一名官員在朝堂的簾子裏面説:“連這小子也能進朝參政啊?”呂蒙正好經過,知道那人是説給自己聽的,於是裝作什麼都沒有聽見就自顧自走了過去。和呂蒙正一同為官的其他官員們聽到這樣的言語感到十分氣憤,紛紛去責問那個官員的姓名以及是什麼官職,呂蒙正見狀趕忙去制止他們,由於那個大臣在簾幕後面被遮擋因此看不清是誰。
退朝以後,與之同行的幾個官員仍舊憤憤不平,問呂蒙正為何阻攔他們,十分懊悔當時沒有將對方的底細探個究竟。而此時,呂蒙正卻説:“如果知道了那個人的姓名和官職,想必定會在心上牢記終生,一輩子念其過錯不能忘記,因此還是不知道對方是誰為好。不去追究那個人到底是誰,大家各為各的官,互不干涉,對我來説又有什麼損害呢?”大家聽聞都深受感觸,自愧不如。
可見呂蒙正是個心胸寬廣,度量博大的人,不喜歡記着別人的過錯而捆綁自己,能夠放下心中的不愉快,十分具有容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