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評價怎麼樣 王安石改詩的故事揭秘

王安石的評價怎麼樣

後世對於王安石的評價可謂是褒獎不一,有人罵亦有人誇,歷史名人蘇洵,張方平等人都在不同程度的黑王安石,但是後世的教育體系中都是王安石的讚美詞。在史書資料記載中,王安石也是一個性格奇怪,不招人喜歡的人,究竟對王安石評價如何呢?

王安石畫像

對王安石評價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北宋到近代這段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從近代到後世這個時期。第一階段均是貶損為主,第二階段均是讚揚聲。特別是1949年後,對於王安石的評論轉變之大,都以褒揚為主。

王安石罵名開始是從王安石變法之後,王安石推動了一些列的新法,旨在改變積貧積弱的社會格局,從而改善北宋的國家經濟,從理財和整軍兩個方面下手。頒行了青苗法,均輸法等在內的一系列新法。但是最終造成了一個局面就是國家富了,百姓窮了,這是一場與民爭利的變法,能不遭受罵名嗎?

歷史上的所有變革是為了富國強兵,王安石做到了,但是他卻忽略了人民這一因素,但是並不能否認王安石的功。王安石是一個改革家,他的初衷是好的,改變整個社會的積貧積弱,改變整個社會的土地兼併現象,改變整個社會的三冗問題。王安石最大的失敗原因就是理論與實際不符,最終導致了整個變法的失敗,百姓生活困苦,能不罵嗎?

到了改革開放時期,王安石變法成為了對抗地主的一個有力措施,所以人們對於王安石逐漸改觀,王安石從一個亂國者變成了 一個改革家。

司馬光為什麼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自推行以來就飽受猜忌,出現了一波擁護派和守舊派,一方擁護一方反對,雙方打的不可開交,保守派從各方面攻擊變法,企圖罷免新法,而著名的司馬光就被歸列為守舊派一黨,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這不禁讓人們好奇,司馬光為何會反對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雕像

司馬光曾在宋仁宗時期就提出了免役法,照理説其思維模式和想法與王安石是接近的,其次司馬光曾支持范仲淹改革,不算是因循守舊之人,到了真正變革的時候為什麼會反對呢,其原因各有説法,其眾説紛紜。

説法一:司馬光認為這場變法推行的新法弊大於利,弊處要比好處多,這就覺得沒有變法的必要了。

説法二:司馬遷生活於封建社會,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深受儒學的毒害很深。生活在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要想接受新思想,新思維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司馬光就是屬於守舊派的一員,故而反對變法,屬於理念差距。

説法三:司馬光為了自身利益,王安石變法受到最大程度傷害的要數官僚地主了。北宋中期,官僚集團臃腫而龐大,在這個體系中,官員人數眾多,享受國家很好的俸祿優待,有錢拿還不用辦事,文武百官的生活可謂是相當幸福的。王安石新法推行,首先針對的就是官僚地主,且很大程度的抑制了官僚的特權及損害了其經濟利益。

司馬光當時正在寫《資治通鑑》,他花費了近30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本著作,寫完他已經是個66歲的老頭子了,司馬光一心就想編修史書,對政治沒有野心,他反對變法是因為出於私心。當時當官俸祿高,事情少,自己要想無後顧之憂的寫書,又有錢養家,那麼當官是最好的選擇了,每月有錢拿,又能幹自己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三種説法誰真誰假,真真假假現在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

王安石資料簡介

王安石生活於北宋年間,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及文學家。王安石於1021年出生於一個官吏家庭,撫州臨川人氏,字介普,號半山,後人又以王荊公稱之。其父早年任臨江軍判官,縣官等工作,所以輾轉於南北各地。

王安石銅像

王安石勤奮好學,且天資聰慧,有着驚人的記憶力,先天的因素加上後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才華出眾,博古通今,是為難得的一代才子。王安石於1042年,考中進士,金榜題名,這也是他仕途的開端。王安石此後於輾轉於各地任職,任職過淮南判官,舒州通判,鄞縣知縣等職。任職期間,王安石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擴辦學校,為廣大民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067年,宋神宗繼承帝位,久聞王安石大名,繼位之後就命王安石當江寧知府,後來又提拔為翰林學士,深得宋神宗的器重。

王安石的成就與他的經歷有着很大的關聯,王安石小時候就着父親宦遊南北,經歷的多了,對整個北宋的社會危機有着很深刻的瞭解與體會。長大後,考官入仕,在各個地方任地方官吏,這段期間體恤民情,關係民生,體會民間疾苦,為官期間多次上書朝廷,建議興利除弊,百姓壓力小了,負擔輕了,國家才能更加繁榮。

1058年,王安石開始變法,主旨是改變整個國家“積貧積弱”的格局,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目的是要改變現在的格局,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王安石變法主要分成兩塊,分別從理財和整軍兩塊重點下手,推行一些列政策改革,如青苗,免役等策略,但是王安石變法由於內因外因沒有成功。

王安石於1086年去世,享年66歲。


王安石改詩的故事

南北朝詩人王籍的一首作品《入若耶溪》,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首作品是創作於王籍任職湘東王參軍時期,那時候作者遊會稽若耶溪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作品。

王安石的詩

若耶溪風景優美,如詩如畫,置身其中讓人心曠神怡,王籍看到這個美景後久久不能忘懷,人生在世,碌碌仕途,有這麼優美的風景不懂得欣賞,頓時對現在的生活產生厭倦,有了歸隱之心,於是創作了這首作品,表明嚮往歸隱生活。

王安石在文壇上有着一定的影響力,話説一日王安石看見這首作品,認為這兩句字用的不是很貼切,於是就將其鳥鳴山更幽改成了一鳥不鳴傷更幽,還將這具詩加入了他的作品《鐘山絕句》中。他的好友黃庭堅拜訪王安石,兩人相談甚歡,王安石還將新作拿給好友看,黃庭堅看完後對作品只有四個字:點金成鐵。

好友走後,王安石心中鬱悶,這是自己反覆斟酌,反覆比較而得出的,怎麼會不好呢?細細推敲王籍採用了對立統一的手法後他對於別人的批評欣然接受。最後再次修改為“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

但是怎麼讀都沒有王籍的原詩來的韻味十足,王籍將山林的幽靜靜謐描繪的很過於逼真,王安石怎麼超越都沒有其味道。

王安石的過於斟酌字句,有時候反而破壞了一種美感與自然。

政治家王安石資料

王安石是北宋年間的人物,宋神宗時期其政治生涯達到了巔峯,世稱王荊公。王安石於1021年出生,1086年去世,享年66歲,王安石被稱為4大家(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學家)。

王安石雕像

王安石在21歲的時候考中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之路,一直擔任着地方官吏,且頗有建樹,從此在北宋有着很好的名聲。1058年,王安石針對其10多年為官經驗第一次提出變法,要求對國家進行全盤改革,但是沒有被宋仁宗所採納。此後,王安石拒絕入仕,朝廷多次徵召他依然找各種藉口推辭不願出仕。

1063年,王安石已經42歲,宋神宗即位,因為仰慕王安石的名氣,於是重用了王安石。1069年,宋神宗同意變法,此後開始了長達16年的熙寧變法,又稱之為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是一場全面的社會改革運動,由王安石發起,宋神宗做支持的變法運動,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社會格局,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強烈的反對,最終以失敗告終。王安石也曾被兩次罷相,最終辭官回鄉開始了隱居生活。

拋去王安石在政治上的作為,其在文壇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王安石在詩歌,散文,詞都有涉獵,並且有着傑出的成就。王安石更是推動了詩文革新運動,掃除了宋初的浮華餘風,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也有紕漏,他的作品杜絕了浮華,偏向於實用,但是這種對於藝術形式的表現力就遠遠不夠了。

王安石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對其個人卻是褒貶不一。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介紹

王安石是一名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其一生作品頗豐,流傳至今的作品有一千五百多篇,更有名句被人們所傳誦,如: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千古名句。我們不能否認王安石的作品對於後世的影響。其作品《泊船瓜洲》就是其作品中的傳世佳作。

泊船瓜洲故事配畫

《泊船瓜洲》是一首七言絕句,我們先來看看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其大致意思是這樣的:京口和瓜洲這兩個地方中間只隔了一條長江,我曾經居住的鐘山也只隔了幾座山。春風吹來,江南兩岸一片生機,天上的明月什麼時候能照耀我把我帶回老家呢?

其中以第二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最為經典,千百年來成為名句口口傳誦。整部作品看似是一篇描寫鄉愁的作品,字裏行間無不流露着作者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詩人恨不得坐着快船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但是細看全文,卻發現有着更深一層的含義,詩中寄於了詩人偉大的理想,他想要回到政治的舞台,推新法,創出一番新天地。

《泊船瓜洲》的創作背景和時間頗受爭議,存在着3種説法,一種是認為創作於1068年,王安石上京任翰林學士一職,經過瓜洲寫下了這部作品表明自己的鴻鵠大志。第二種創作於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政治路坎坷,被貶時經過瓜洲創作。第三種創作於1075年,王安石再任宰相時,上京任職途徑瓜洲時所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13 字。

轉載請註明: 王安石的評價怎麼樣 王安石改詩的故事揭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