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事件、還原歷史真相!評説歷史趣事、為你解密中國各朝代歷史!有趣的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讓您瞭解有趣的歷史放鬆心情,吸收歷史精華掌控自己人生,無往而不利!我們的每條解密都會做到有理可言、有據可依,我們是一部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解密檔案!
自春秋戰國時期起,墨家與儒家便經常發生論戰,規模有大有小,人多之時能夠達到上百人蔘與,可是每次都墨家取勝,儒家一次勝利的記錄也沒有。
儒家與墨家的論戰自然是因為兩家不和,墨子不光瞧不上儒家,還曾指名道姓地罵過孔子。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一次路經陳和蔡的交界處,蔡的大臣害怕孔子的儒家學説會威脅到自己的權力,便安排人將孔子困在那裏不讓走,也不給孔子送糧食。
孔子餓得受不了,為了填飽肚子只要是能吃的,不管什麼都會吃。可是當孔子被救回魯國之後,吃飽喝足便開始講起了禮法,不合理法的都不能吃,孔子的言行前後矛盾,這也讓他的很多學生困惑,墨子更是大罵孔子虛偽。
《屍子》中曾記載過一個故事:“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説的是孔子路過一口名叫“盜泉”的泉水時,口很渴卻不飲用,只因為厭惡這個名字。後人認為孔子此舉正是用自己的行為,言傳身教做人的道理,保持自己的節操。於是“志士不飲盜泉之水”便成了很多人警示自己的格言。
可是吳隱之明知貪泉而飲之,因為他相信清廉的人飲了也不會變成貪濁之人,而貪濁之人飲不飲都是貪濁之人。最終吳隱之也不負自己的清名,正如其詩中所説的“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墨子認為孔子言行不一,對於儒家的學説十分的反感,經常指責孔子,春秋時期諸侯割據,戰亂不斷,很多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真的是“思衣不可避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可是孔子卻帶着一堆學生到處遊説君王搞禮法。
墨子指責孔子有情可原,因為墨子與孔子的出身不同,墨子就是底層平民百姓出身。即便是開創了墨家之後,手下弟子無數,門徒眾多,墨子還是經常自己幹活。而且還規定自己的弟子也必須靠做工養活自己,墨子的出身也決定了其與孔子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作為平民出身的墨子時時刻刻為百姓説話。
而孔子出身於貴族階層,自然也是要為貴族階層説話,孔子一心想的都是國家,是天下。至於如何勞動,做什麼工作這些都不是孔子考慮的。而孔子宣揚的禮法也是為了維護貴族階級的統治,孔子周遊列國也是為了能夠推行自己的思想學説,為自己謀個官職,可是並沒有君主看得上他。
萬事萬物皆有矛盾,利益越突出,矛盾越尖鋭。墨子所代表的平民階級,與孔子所代表的貴族階級便是如此,這也導致了儒家與墨家經常一起論戰。其實墨家與儒家並沒有孰優孰劣,兩家的思想學説都是為了找出一條適合人們走的道路,希望能夠讓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
孔子鼓勵學生入仕為官,為君主輸送人才,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這種思想與國君不謀而合,也自然得到了國君的喜愛。而墨家卻走上了俠客的道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處處為百姓伸張正義。君主想要詔安墨家子弟,墨家的人卻選擇留在百姓之中,這自然引起了君主的忌憚,從而處處打壓墨家。
儒家與墨家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與百姓的,只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最終也收穫了不同的結果。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讓您有所觸動,以史為鑑,讓我們做更好的自己。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