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和陳友諒
張士誠和陳友諒都是朱元璋在稱帝過程中的障礙,他們的地盤與朱元璋的地盤距離較近。雖然都是朱元璋很難對付的對象,但是這兩個人在朱元璋看來都有弱點,所以,在對付他們兩個的過程中,一定得各個擊破,不能讓他們兩個聯合起來。
陳友諒劇照
因此在對付張士誠和陳友諒的過程中,朱元璋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分析戰略戰術,深入把握張士誠和陳友諒的人性弱點、行為方式、作戰特點等因素。通過分析朱元璋總結了,張士誠是一個有着小農思想的人,比較適合防禦,並不急於擴展土地,只是求穩定,總是唯唯諾諾,縮手縮腳,沒有什麼遠大的戰略思想。其實這樣的人在和平的時期或許會是一個好領導,但是用在戰場上,無論現階段如何鼎盛,那麼最後肯定等待他的就是失敗。
而陳友諒則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他有着較大的野心慾望總是想着用盡一切辦法擴張土地,他的缺點是不會認真的分析形勢。但是他對於朱元璋一直是耿耿於懷,一直想盡辦法滅掉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定不能先攻打張士誠,如果朱元璋先滅張士誠,那麼陳友諒一定會選擇和張士誠聯合對付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算準了小肚雞腸的張士誠在他攻打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會敲打自己的小算盤不出手幫忙,那麼也就給了他逐個擊破的機會,因此朱元璋就這樣將張士誠和陳友諒各個擊破。
張士誠年號
張士誠在江蘇高郵建都稱帝,雖然建都的時間僅僅兩年,但是張士誠在高郵統治的時間長達十一年。張士誠攻下高郵不久,元順帝就下旨勸張士誠投降,並且派人進城去勸降,結果勸降的人都被殺死,元順帝無可奈何。元至正十四年,張士誠在高郵建都,稱自己為誠王,建立國號為大周。張士誠年號為天佑,王宮設在了承天寺。
張士誠
張士誠既然已經稱王了,就應該發行貨幣以表示正宗。由於當時高郵那一帶沒有銅礦,於是他下令在民間蒐集銅礦,同時又毀掉了銅製的觀音像,用這些銅礦來澆鑄錢幣,之後開始通行在市區。因為銅源十分困難,所鑄的銅錢並不多,流傳到現在的肯定就更少了。
1985年,高郵決定將運河進行拓寬,在距離承天寺不遠的碼頭的河底發現了大量的錢幣,其中一位村民還撿到了一枚刻着“天佑通寶”的錢幣,這塊錢幣正是張士誠時期所鑄造的,“天佑”正是張士誠的年號,如今想要找到這樣的錢幣是不太容易了。
張士誠在稱帝之後,因為元順帝多次招降都失敗了,導致龍顏大怒,於是派丞相前去鎮壓。1352年,元軍圍攻徐州,殺死了義軍領袖,之後又開始攻打張士誠。當時的元軍號稱有百萬人,在城外大敗張士誠的軍隊,形勢對張士誠十分不利。不過,元朝的內部竟然有人誣告丞相,於是元順帝對丞相進行論處,張士誠因此才得以轉危為安。
朱元璋滅張士誠
元至正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朱元璋派軍隊在江浙地區進行攻滅張士誠軍隊之戰。元至正十六年春天,張士誠從高郵遷到了平江後,時叛時降。張士誠為了爭奪領地,與朱元璋多次兵戎相見,戰爭接連不斷。在經過多年的你來我往中的戰鬥中,最後朱元璋消滅張士誠成為了一國之主。
朱元璋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率領軍隊對張士誠進行討伐。在討論作戰中,朱軍發生了爭執,朱元璋的主帥常遇春認為可以直接攻打張士誠的老巢平江,徐達也贊成這樣的看法。但朱元璋卻不同意,他認為如果直接攻打平江,張士誠的援兵一定會來救,那麼平江就不容易攻克了。但是如果先攻打杭州等地,剪斷張士誠的羽翼,平江就非常容易攻克了。
事實證明,朱元璋的想法是正確的。在出發前,朱元璋反覆強調一件事,軍隊在攻克平江之後不可以隨便進行殺戮,要保留人質。這次朱元璋集合了大約二十萬的大軍,讓常遇春和徐達指揮,他們很快就攻下了杭州和湖州,只剩下最後的平江了。
張士誠雖然是一個搖擺不定的人,但是他的意志還是非常頑強的,當年那麼多元軍進攻高郵,歷時三個月都不能攻破,就能看出張士誠的意志力了。朱元璋也非常瞭解張士誠的為人,於是下令讓軍隊從不同城門進行攻破,將平江城層層包圍,不讓任何人出入。
朱元璋的弓箭兵、炮兵、步兵一同作戰,日夜不停地對平江城進攻。張士誠以及他的軍隊在平江城圍困將近十個月,敵人連續不斷進攻使得他身心俱疲,加上糧食也早已殆盡,張士誠決定突圍,但結果就是江平城被朱軍攻陷,張士誠被虜,歷史十個月的朱元璋滅張士誠之戰最終以朱軍勝利而告終。
張士誠後代
張士誠是元末義軍將領和地方割劇勢力領袖,最後敗死於朱元璋之手。羅貫中、施耐庵都曾是他的手下幕僚。因為深感民眾疾苦,對百姓愛護有加,所以張士誠在民間享有很高的威望。張士誠死後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説和祭祀活動,連今天蘇州“掛天燈”的習俗都源於對他的紀念。關於張士誠後代的説法很多,但歷史的真實已無從深考。
張士誠劇照
認宗張士誠的事很早就有,據考證清末狀元張謇還曾回蘇州姜堰市尋親認祖,但終未果。當今關於張士誠後代的説法認同比較多的是,姜堰城北村村民吳大元家中有一塊神秘張姓祖宗牌位,並留有“生死吳,死姓張”的祖訓,由此推斷為張士誠後人。關於吳姓改張姓有兩種判斷,一是張士誠被追殺時,他的子女逃亡到張的吳氏妃子家中,遂隨其舅姓吳,另一是張士誠本稱吳王,所以後人姓吳。還有蘇州府實秋老先生的講述也頗有趣,説是祖上流傳,張士誠唯一兒子逃亡中,提“張府”燈籠,受盤查,慌張中蓋上“張”字,只留下另一個“府”字,所以謊報自己姓府,後來家裏也一直就沿用了這個姓氏。
不管怎麼説,有這麼多有關張士誠後代的故事,有這麼人希望是張氏後人,説明百姓對仗義為民者的擁戴。著名武俠小説家梁羽生還由此還演繹了《萍蹤俠影》的故事,説張士誠的孫子是張宗周,重孫則是風流俊秀的大英雄張丹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