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是不是太監
太監,亦稱閹人、宦官,那麼到底是何許人也?下面咱們細細説來,太監是產生於皇權存在的階級社會,是專門用來伺候皇帝及後宮嬪妃的。
鄭成功像
他是由一個正常男人“淨化”而來,而這種淨化與和尚的淨化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身淨而非心淨,後者正好相反,身不淨而心淨、六根淨。所以説,太監是無法正常的交合,也無法繁衍後代的。
那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若非萬不得已,或貧苦、或救命,一般人家是絕不會讓自己的“兒子”去淨化當太監,這樣是會讓他斷子絕孫,招致一輩子的怨恨與遺憾的。
那麼,有人説鄭成功是太監,你信麼?我説不信。
鄭成功雖不是從小出生在大富大貴的人家,但鄭父好歹也是個為官的,有一定的權勢,斷也不至於讓鄭成功淪落到萬不得已需要去淨化的程度,而皇帝對鄭成功的寵愛並非源於他的男色,而是他的忠心,他的謀略、他那一心愛國的情懷,鄭成功用一己之力一直堅定的守護着明朝那搖搖欲墜的皇權,所以説,皇帝是斷不會讓他斷子絕孫的,而他本人也並無特殊癖好。
再則,太監是不能孕育子女,前面已經推論過,史書上記載,鄭成功的子女是非常多的,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其長子鄭經,他參加過多次戰役,軍功也算是赫赫有名的。
從上述兩點來推斷,鄭成功絕不是太監。
鄭成功祖籍
鄭成功祖籍是福建南安。鄭成功小時候,跟隨母親在日本平户地區生活,父親鄭芝龍被明朝廷招安後,才將鄭成功接回福建,鄭成功回來後,開始了求學生涯。
鄭成功雕塑
1638年,鄭成功參加鄉試,一舉奪得秀才。六年後,鄭成功前往南京讀書,父親鄭芝龍為了讓鄭成功有輝煌顯赫的前途,請了著名儒士錢謙益作為鄭成功的私塾老師。1644年,李自成進入了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亡,第二年,清軍南下,明朝政權滅亡。
鄭成功成為了一名反清復明人士,加上父親被清朝廷軟禁,這讓鄭成功下定決心與清朝廷抗爭。期間,鄭成功聯合了反清復明人士,在福建沿海一帶軍事演習,以此來提高軍隊戰鬥力。後來,鄭成功看着時機成熟後,便前後組織了三次北伐運動,但是都已失敗而告終。第三次北伐戰爭失敗後,鄭成功意識到反清的微弱性,便逐漸放棄了。1661年,鄭成功帶領軍隊從廈門和金門兩地出發,旨在將荷蘭殖民統治趕出台灣。鄭成功到了台灣後,成功地將台灣進行了收復,並且廢除了荷蘭的殖民統治,將台灣百姓救於水火之中。
1662年,鄭成功在台灣去世,鄭成功去世後後人將他葬於台南洲一處,七年後,鄭成功子孫將鄭成功遺體從台南運回了鄭氏墓地中。鄭成功陵墓位於福建省南安縣水頭鎮,後人為緬懷鄭成功一生的豐功偉績,便為他立下陵墓以示懷念。
鄭成功簡介
鄭成功,一箇中日混血兒,國籍隸屬於中國。
鄭成功圖像
他出生在一個政治特殊時期,經歷了我國封建朝代的更新換代過程,當時大環境處於明代即將覆滅,清朝暫露頭角時期,也正是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敏感的時代,才成就了鄭成功傳奇而偉大的一生。
他出生在日本,成長在中國。年少時在福建,壯年直至老死時在台灣。在年輕時期,富有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如現代社會中國人民抗日式的參與各種反清復明活動,期望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結果天不從人願,很長時間內他極度消極,蜷縮在福建那小小的地方,平淡地過着無趣的生活。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昔日的激情早已不復存在,鄭成功逐漸邁入中年,伴隨着的是權威、期望的逐漸喪失,取代的是一顆不甘於現狀但卻被逼無奈的心。不在沉默中爆發,便在沉默中滅亡,台灣人民對他的泣血般的申訴,再一次激活了那顆愛國之心。另外,長期的福建生活也確實百無聊奈,鄭成功也曾想過換一個地理位置再做圖謀,那麼這便是一個天賜之機。 他精密的部署,火速的行動,以外部包圍、內部策應的形式,與侵略者荷蘭人進行着偉大的戰爭,他太瞭解水站,荷蘭人在這方面甘拜下風,於是他成功了,解救了台灣並且在台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府,當起了地方官。 無奈好景不長,一個人的內心不甘於寂寞,蠢蠢欲動,導致了他長期殫精竭慮,未雨綢繆,最終過早的摧毀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因病死於台灣。 但,他的事蹟,他的情懷,卻永留在人們的心中。
鄭成功夫人
眾所周知,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國姓爺鄭成功是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蹟已經寫入教科書,廣為世人所知,可是作為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鄭成功的夫人卻神秘低調,知之甚少,引起了人們很大興趣,眾多野史上也是杜撰頗多,不足為信,直到最近在福建鄭成功老家發現族譜,鄭成功夫人的神秘面紗才漸漸揭開,被世人所瞭解。
鄭成功劇照
鄭成功一生有正妻董氏和妾六人。其中關於鄭成功幾個妾室的記載很少,唯有妻子董氏傳説頗多,很有傳奇色彩,正史野史都有關於這個董氏的大量記載。
董氏名喚董酉姑,出身於官宦人家,不僅賢惠有德,舉止方正,而且有勇有謀,深明大義,很有見識,她是鄭成功長子鄭經生母。由於鄭成功常年在外征戰,自從嫁入鄭家夫妻兩便聚少離多。董酉姑在家時便勤儉持家,處事公正,使得鄭家上上下下很是敬佩,大家都和睦相處,為鄭成功解除了後顧之憂。她還率領鄭成功的姬妾家人為軍隊日夜趕製衣襪鞋子,被服甲冑,幫助鄭成功樹立愛民如子的清明形象,處處為鄭成功分憂解難,是鄭成功十分信任的賢內助。
更讓鄭成功對董酉姑刮目相看的是有一次清軍攻破廈門,島上的官兵百姓都帶着金銀財寶倉皇出逃,十分狼狽,唯有董酉姑鎮定自若,她沒有攜帶那些貴重的身外之物,而是把鄭成功祖先的牌位和鄭成功身邊的機要文件帶在身邊,冒死帶到鄭成功身邊,鄭成功看到後萬分感動,從此對董酉姑更加倚重,凡事都要聽聽夫人的意見。
俗話説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然而如果這個女人僅僅是賢惠能幹,能解除男人的後顧之憂恐怕只會得到男人的一聲感謝。董酉姑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不僅很有見識,而且智慧過人,這就非常難得了。傳説有一次鄭成功打了勝仗,很高興地犒勞幾位心腹大將,正在大家推杯換盞,喝的不亦樂乎的時候,董酉姑悄悄準備了一碗麪條,但是這麪條卻故意沒有切斷。當面條上桌後,鄭成功第一個起來夾麪條,可是麪條很長很長,鄭成功怎麼也夾不完,最後只好站上凳子也不行,十分狼狽。旁邊的幾個將軍見此情景不僅沒有起來幫忙,反而大笑起來。等到客人都走了,董酉姑悄悄地對鄭成功説你手下都是不能忠心與你的人,不然剛才怎麼他們都見你出醜都沒人起來幫你,這舉手之勞都沒人處於友誼幫你夾斷,看來你是很難成就霸業啊。事後真的如董酉姑所説,鄭成功只好兵敗退守台灣。
董酉姑的結局據説是以為直言敢諫被鄭成功一怒之下刺死的,嗚呼哀哉,鄭成功有這麼好的賢內助卻不懂得珍惜,他的失敗也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了。
鄭成功身高
想象一下,大英雄鄭成功的身高有多高,當然我們都不是生活在古代,不可能親眼見到鄭成功。不過目前關於鄭成功的身高,有兩種説法,一種是鄭成功身高是180釐米,是個標準的大個子,這一説法是因為據説20世紀20年代末,位於南安水頭的鄭成功墓被盜,鄭成功後人曾前往現場勘察,見到了鄭成功的遺骨,推斷鄭成功的身高在1.80米左右。
廈門的鄭成功雕像
不過同時期荷蘭人的史料上卻説鄭成功只有中等身材,對此鄭成功的後人解釋説以歐洲人的目光判斷的“中等身材”應當與估計的“身高在1.80米左右”相差無幾,因為眾所周知歐洲人普遍身材高大,而荷蘭人又是歐洲人中身高最高的,他們眼中的中等身材,已經是亞洲人中的大個子了。
有趣的是,還有個説法是鄭成功的身高只有155釐米,這與180釐米相差甚遠。這個説法的依據為鄭成功的母親為日本人,而日本人的身高普遍矮小,鄭成功又出生在日本,受環境影響,他的身高也不可能很高,應該也是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所謂鄭成功身高一米八不過是鄭氏後人為了美化祖先的一面之詞而已。這一説法也只是推測,再有古代人的身高一般都比現代人要矮一些,即使鄭成功的身高沒有一米八,但是在同時代的人中間也不會顯得矮小。不管怎麼樣,無論鄭成功是高是矮,都是我們心中的巨人,都不會影響我們對這位大英雄的崇敬之情。
鄭成功施琅
鄭成功與施琅一個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施琅則從鄭氏手中把台灣收歸到祖國的懷抱中,兩個都是收復台灣的大英雄,都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這兩個英雄從惺惺相惜到分道揚鑣最後到反目成仇的恩怨糾葛,夾雜着鄭、施兩家四代人的愛恨情仇,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施琅畫像
施琅是福建晉江人,算是鄭成功的福建老鄉,年輕時因貧困所迫入海為海盜,後來被招如同為海盜的鄭芝龍麾下,施琅英勇善戰又聰明過人,很快就在鄭芝龍的軍隊裏脱穎而出,又因為是鄭芝龍同鄉的緣故,很快就成為鄭芝龍的貼身侍衞,深受鄭芝龍的信任,是鄭芝龍的心腹大將。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南下至福建,南明小朝廷不堪一擊,鄭芝龍輕信清廷許諾的榮華富貴,不顧鄭成功苦諫,率領施琅等親信五百人投降清朝。不料一到北京即被軟禁,施琅等人也被安排到軍營南下鎮壓反清勢力。施琅本就對鄭芝龍的不義行為不滿,加上此時鄭成功正在廈門等地招兵買馬,反抗清朝,施琅便在鄭成功的邀請下加入鄭成功的隊伍。
施琅此後在鄭成功麾下屢立奇功,立下汗馬功勞,鄭成功的很多排兵佈陣都出自施琅之手,施琅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一心一意效力鄭成功。不料鄭成功生性多疑,擔心功高蓋主,加上施琅是一介武夫,不懂政治,又脾氣暴躁,與其他官兵的關係並不融洽。那些妒忌施琅的將軍趁機向鄭成功進讒言,説施琅欲取代鄭成功的位置,引起鄭成功的忌憚。兩人矛盾日益加深。終於在“曾德事件”中爆發,鄭成功下令將施琅父親、叔叔、弟弟逮捕,用計將施琅引誘到鄭成功軍營中囚禁,不料被施琅逃脱,鄭成功認為這是施琅想要反叛的信號,下令刺殺施琅,計劃失敗後竟一氣之下將施琅的親屬全部殺害,從此鄭成功與施琅的關係徹底惡化,再也無法在台灣鄭成功的軍隊中立足。他只好趁夜逃到大陸,投降清朝。此時康熙帝早已聽聞“海霹靂”施琅的大名,大喜過望,立即將施琅收入旗下,委以重任。
鄭成功去世後,台灣的鄭氏子孫早已沒有了反清復明,收復大陸的雄心壯志,他們偏安一隅,做起了土皇帝。康熙帝多次派使臣與台灣的鄭經談判,希望能和平收復台灣,可是鄭經卻不想做大清子民,一直把談判當做緩兵之計,企圖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康熙帝終於忍無可忍,決定武力收復台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長期主政台灣的鄭經去世。鄭氏諸子爭位,鄭氏政權陷入內訌之中。最終鄭克塽即位,但是很不得人心。康熙帝趁機啓用施琅,在大臣李光地、姚啓聖的幫助下率領福建水師,東征台灣。施琅長期在海上作戰,對海上風向,潮汐等非常熟悉,經過充分準備,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一舉殲滅了鄭氏精鋭部隊,打開了台灣島的門户,鄭克塽不得不宣告無條件歸順大清。
尤其值得稱讚的是,施琅以大局為重,不僅沒有為報殺父之仇而濫殺無辜,沒有殺掉前來投降的鄭克塽等鄭氏族人,而且還到鄭成功廟祭拜,肯定了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的壯舉和開發台灣的貢獻,同時厚待鄭軍將領,錄用鄭軍中有才能的官員。施琅的寬容大度,以德報怨,以仁化仇,獲得了台灣人心。
此後施琅一直駐守福建,並得到康熙帝的重用和百姓的擁戴,康熙特准在澎湖大山嶼媽宮城內及台南城內樣仔林街建生祠,稱為“施將軍祠”。死後葬於福建惠安。今天在福建晉江市施琅紀念館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平台千古,復台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準確地概括了施琅與鄭成功的豐功偉績。他們同為民族英雄,同樣得到人們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