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搞杜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杜甫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惡搞杜甫

?杜甫為我國唐代的“詩聖”,其所寫詩歌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他在詩歌方面進行創新和發展在文壇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杜甫擁有以才濟世的抱負,卻屢陷窮困之境,而在2012年的時候迎來了杜甫的1300年的壽誕年,也是在這一年掀起“惡搞”杜甫的行為。

“杜甫很忙”圖片

當年在微博上興起一組“杜甫很忙”的系列圖片,引得眾人瘋狂轉發,而這個“惡搞行為”也因此引起眾人的討論和思考。這組圖片原圖來自中學語文課本的杜甫插圖,圖片中杜甫時而揮手切西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玩cosplay,時而自拍等等行為,對這個“惡搞”行為,眾人持有不同意見。

一方面是認為這純粹是在惡搞,杜甫乃是中國唐代偉大的詩人,其所作的貢獻甚是突出,如今卻被人拿來如此戲弄,造成的影響之壞,認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要制止這種行徑。“惡搞”應該分清底線,而刻畫“杜甫很忙”這種行為是無知、淺薄的。

而另一方面則有人認為,這可能只是學生上課無聊所作的惡作劇罷了,沒必要以如此嚴重的“罪行”蓋在他們頭上,認為批判“惡搞”杜甫的人不過是假正經而已。

惡搞不過是一種潮流文化,對杜甫和傳統文化的尊重並不是只體現在誦讀詩歌和傳揚文化,既然能被詩歌等傳統文化打動,又何必在意“惡搞”這樣的行為呢。而且不一定“惡搞”杜甫又會掀起新一輪對杜甫的認知,成為傳統文化復起的契機。

杜甫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杜甫是偉大的唐代詩人,詩歌的發展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與唐王朝開創的盛世場面脱不了關係,然而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密不可分,杜甫剛好生在盛唐由興至衰的轉點,因此從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讀到濃濃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愛國情懷。

杜甫 畫像

唐朝當時發生的凡是被後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詩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詩是當時社會情況的一種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陳陶》與《悲青坂》兩首詩指代了唐軍大敗的兩場戰爭;而杜甫所作《洗兵馬》則是在聽到勝利消息時,心生愉悦所作。而三吏三別則是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對於徵兵制度的殘酷與統治者無情的批判,以及對於苦於戰亂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詩還是對於史料殘缺的補充,例如三絕句中提到的一些殺刺史現象,在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史之亂造成的蜀地極為混亂的場面。而他的《憶昔》則是對於開元時期繁榮盛況的表述。

在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比史料記載中的歷史事件更為生動、廣闊的生活畫面,他的感慨、憂愁,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戰爭與歷史的真實面貌,而不僅僅是字面上冰冷的記錄。

杜甫的詩被後世稱為詩史,可見其作品中對於當時唐王朝社會面貌的反映,不僅含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對於我們更進一步深入瞭解當時社會境況具有很高的史料意義。

八陣圖 杜甫

《八陣圖》是唐朝大曆元年,杜甫在到達夔州之後,所創作的一首緬懷諸葛亮的詩。杜甫的作品中寫諸葛亮的詩文不少,甚至有二十多首都有所提及,可見他對孔明先生的傾心與仰慕之情,這樣真摯的崇敬,在唐朝詩人中再找不到第二個。

杜甫 八陣圖

據悉八陣圖是用來操練軍隊的圖形陣,當時夔州武侯廟江邊有一處八陣圖,傳聞是諸葛亮在三國年間為了排兵佈陣所作,而向來敬仰諸葛亮的杜甫便以此為題抒發情感了。此詩的前兩句中詩人讚頌了諸葛亮在為國效力時所創下的豐功偉績,尤其強調了他超高的軍事才幹。而後面兩句中,詩人對於劉備吞吳失利,從而使諸葛亮統一中原的宏圖壯志未能實現,表達了強烈的痛惜。全詩的尾句與開頭照應,二三兩句相呼應,在詩文內容上,不僅緬古,也抒發了情懷,情中有意,言外有語,其風格在絕句中獨樹一幟。

該詩的譯文大意表達的是,三國年間三足鼎立,其中要數諸葛亮的功勞建樹最為顯著。由其所創的八陣圖更是揚名天下,名垂千年。哪怕江河湖海再如何肆意沖刷,岸邊的礁石都依然穩穩如故,未曾發生變動。而諸葛亮抱憾終身,至死都未能達成滿懷的宏圖壯志,要歸咎於劉備欲吞吳而未成的失策。

這首詩在寫法上,前兩句對仗工整,八陣對三分,自然妥當;結構上,前兩句開門見山,後兩句點名主題,更進一步讚頌孔明功績,最後的憑弔更是提升作者感情,給人一種餘恨未盡之感。


 

對雪 杜甫

?杜甫在寫《對雪》這首五律詩的時候身陷困境,時處“安史之亂”,戰火連天,國家和家人的命運都危在旦夕,心繫祖國和家人的杜甫連自身都難保,實在無奈和憤恨。

杜甫畫像

《對雪》原詩引用: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賞析:這首詩主要講述的是在戰場上聽到的哭訴聲,多數是那些剛被奪去生命的士兵鬼魂的哭喊,而現如今正在憂愁哀嘆吟詩的只有一個老翁。而現在黃昏來臨黑雲低壓,急下的雪花在風中飛舞飄旋。葫蘆丟了,酒杯中也沒有酒,只剩爐中的火花將一切照的通紅。前線的戰況和家中的消息都無從可知,憂愁的老翁只能對着空中用手書寫信件。

當時戰亂,前線敗戰,杜甫沒有逃出來被叛軍抓回長安,自身難保,眼看收復長安無望,又沒有家人的消息甚是憂愁麼,此苦又無人能述,便以詩代表自己的境況。一個“多”字和“獨”字表現了傷亡的嚴重和自己境況的險惡。

第二、三句描寫了環境,表現詩人對温暖的渴望,也突出他對希望的渴求,虛實結合很好的體現詩人內心的渴望和真實寫照。最後一句將自己拉回現實,表現自己對國家和家人安危的擔憂和愁苦之心,還有無奈的愁緒。

杜甫是怎麼死的

?杜甫為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曾一心為官報效國家,但仕途坎坷屢不受用,後期因戰亂不斷,體會到人間疾苦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

杜甫畫像

杜甫是中國史上的偉大詩人,在詩壇方面的影響很是深遠,他所經歷的朝代從盛唐到中唐,不僅豐富了他的人生經歷也豐富了他所寫詩歌的類型,他這段時間所寫詩歌不僅代表着他心境的變化也代表着歷史的變化,真實的反應了歷史事件。

而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關於他的死因卻有很多種説法,畢竟年代過去這麼久,而資料記載也不多,現在得出的眾多死因也均是後人根據資料或者其他進行猜測的,但這同樣為我們對杜甫更加了解提供了幫助。

其中一個説法是杜甫是因病逝世的,當時杜甫攜帶家人回衡州,路經湖南,因貧寒交迫遂落下病根,後乘船沿江而下,在船上經歷了兩季更替,因此加重疾病,遂卧病在舟。有説法是杜甫幼子在船上夭折,遂杜甫也因此病逝;也有另一種説法杜甫為風疾而逝;更有專家指出杜甫因糖尿病而死,因此詩句“我多長卿病”推斷出的。

另外的説法是杜甫在大熱天吃了腐肉而逝,曾有文記載杜甫時受洪水之困,數日未進食,後德蹭數牛肉和白酒,故因食而亡。郭沫若先生據此認為是因熱天吃了腐肉,食物中毒而亡。

還有一種是認為杜甫為溺亡,這出自唐代李觀《杜詩補遺》中的一段話斷定的,但歸於想象,卻沒有什麼根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04 字。

轉載請註明: 惡搞杜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杜甫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