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關雄踞關山之口,趙匡胤欲攻無計,愁悶中,幫手不期而至
趙匡胤乾淨利落地攻拔了南唐的塗山水師大營,馬不停蹄,繼續率軍日行三百里,準備消滅盤踞在清流關的南唐皇甫暉部。
皇甫暉乃是五代亂世中的一個悍人。
其本是魏州人,做過魏博軍中的軍卒,曾戍守瓦橋關,期滿,發往貝州(今河北清河)屯田。在貝州期間,趁天下大亂,發動兵變,投靠了唐明宗李嗣源,升陳州刺史。耶律德光滅晉,皇甫暉時為後晉密州刺史,不屑向契丹稱臣,率部渡淮,轉投南唐,得李璟授以歙州刺史(今安徽歙縣),後又遷升為奉化軍節度使,出鎮江州(今江西九江)。
此番後周大舉進攻壽州,李璟任命其為應援使,以策應劉彥貞所部的北面行營都部署主力。
不過,劉彥貞被後周大將李重進軍斬殺,主力援軍已喪,他只得退守於清流關。
清流關地處清流河上游,雄踞於關山之口,南望長江、北控江淮,其後二十五里即為滁州,從滁州再往東南方向走一百里,即是南唐國都金陵,乃是出入金陵的必經之地,被譽為“金陵鎖鑰”。而往東走二百里,即為南唐的東都揚州。攻下滁州,不但能解除南唐對壽州城下週軍的威脅,更可以隨時從這裏向南唐的兩座國都發起攻擊。
反過來,也可以説,皇甫暉手掌三萬重兵屯駐於此,既可西北援壽州,東南衞京師。
顯德三年(956年)二月五日,趙匡胤到了關前,看關口依山勢而建,全由巨石壘成,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不暗自心驚。
苗訓道:“淮南無山,惟滁州城邊有高山大川,江、淮相近,為淮南屏蔽,去金陵才隔一水。若破清流,一則可孤立壽州;二則震懾江南;三則中剖淮南,使其東西不能相顧,便可進取滁州,自此而南,無復障塞,此乃奠席捲淮南之基也。”
匡胤點頭道:“奈何敵眾我寡,且彼已佔清流關形勝之地,該從何處用兵?”
王審琦道:“原先何廷錫也曾握有重兵,也曾佔有形勝之地,只要我軍示弱以驕之,示怯以誘之,引其出戰,不難殲之。”
李處耘贊同道:“王兄之言極是。末將派偵察兵察看過地形,清流關左有山,名皇甫山,此山以皇甫為名,合是皇甫暉的葬身之地,便於此處設伏,如何?”
諸將撫掌稱妙。
趙匡胤卻搖頭道:“那皇甫暉自貝州卒伍起兵,前後事南北二朝,位兼將相,歷經戰陣,豈是何廷錫之輩可比?這誘兵之計恐難湊效。”
苗訓微微笑道:“趙兄弟尚記得趙普否?”
匡胤想起鳳翔野店相遇之事,不禁莞爾,但不知他緣何提起,眼睛愣愣地看着他。
苗訓笑道:“滁地乃是趙學究早年教學之所,將軍既欲取清流關,不妨向其求計。”
匡胤驚喜道:“趙普兄……他在哪裏?”
苗訓道:“他知道我等均在周朝任職,已往壽州尋訪,投在劉詞軍中,由韓令坤兄弟帶來,不日可到。”
説完,從袖中掏出一封書信,遞與匡胤。
信正是趙普所寫,因在路上,着人先一步送信,自稱有破關之策。
於是,匡胤按兵不發,靜等趙普。
等了兩日,趙普未到,張瓊按耐不住,請三千軍試攻清流關,卻被關上的箭矢、擂石射傷、砸死了不少。
到了第三日,匡胤到陣前觀望一陣,計無所出,復入營帳,翻了幾頁書,謝絕了眾將的參見,喝了幾口茶,沉沉伏在案上假寐,突然,帳外有人闖入,大叫道:“趙兄弟,小生叩謁來晚矣!”
匡胤抬眼一看,那人學究打扮,戴一頂桶子樣抹眉梁頭巾,穿一領皂沿邊麻布寬衫,腰繫一條茶褐鑾帶,下面絲鞋淨襪,眉目清秀,面白鬚長,不是趙普又是誰?不由得又驚又喜,跳起來拉住他的袍袖,説道:“啊呀,先生終於來了!快快快,快坐下敍活。”
原來趙普和韓令坤一同來到大營,打聽了匡胤的中軍帳所在,故意不讓士兵通報,直接闖來相見了。
隨後,苗訓拉了韓令坤的手,也一同入來。
眾人一併坐下,略作寒暄, 匡胤便迫不及待地出言相詢:“皇甫暉威名冠南北,據關而守,兄有何良計破關?”
趙普呷了口茶,道:“清流關雖築於關山之間,看似無路,然清流山之背,有小徑可通到滁州城,素來隱蔽,罕有人行走,連南唐軍士都不知曉,如果從此繞道而出,趁着澗水大漲之期,乘船而回,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斬關而入,清流關可破,滁州城可得。”
匡胤猛然跳起,兩手按着案桌,兩眼放光,喜道:“真有這樣一條小路?”
趙普笑道:“趙普平生喜研各地山川形勢,又隱居滁州多年,對滁州的地理形勢、道路遠近自然瞭若指掌。”
匡胤輕擊案桌,説道:“如此,煩勞先生今夜為我引路。”
趙普道:“天下分久,正當合勢,大周皇帝要一統四海,乃是大勢所趨,軍中亟需用人,小生何敢推辭?”
當夜,趙普親為前導,匡胤留王審琦等將士及部分兵力仍駐於關前,自己和張瓊、韓令坤、馬全義等率軍出小路亟行。(以上為覃仕勇長篇歷史小説《功夫皇帝趙匡胤》節選,欲知上下文內容,請到專欄閲讀全書)
【注】
趙普引路由山背小道繞西澗至滁州城下,奪關斬將事,見宋·王《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