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的宋仁宗,性格温和仁愛,卻在宋夏戰爭中落下敗筆

導讀:《清平樂》當中的宋仁宗,歷史上確實是一位性情温和,仁政愛民的皇帝。在他的之下,宋朝休養生息,百姓安居。但是,宋仁宗在軍事上有很大的敗筆。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性格温和仁愛,卻在宋夏戰爭中落下敗筆

劇中的第17集有這麼一出,説當年西夏李元昊稱帝,突然反叛北宋。而宋仁宗力排眾議,想御駕親征,大臣們也是想盡各種辦法應對西夏的挑釁。西夏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其實是宋朝人對他們的稱呼,因為他們在西邊。

它是中國歷史上羌族的一支,党項人建立的政權。他們稱自個為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所以,在很多影視作品當中,西夏人稱自己,“我乃西夏人”,這就不符合史實了。

党項人其實是來自於青藏高原。唐末曾經幫助朝廷鎮壓黃巢起義有功。當時的唐僖宗李儇為表嘉獎,賜党項人國姓,李。唐朝覆滅之後,宋朝接手對党項人的統治,令西夏再次改姓,改“李”為“趙”。

實際上,當時的宋朝皇帝趙光義,是希望同化他們,消除彪悍的党項人對宋造成威脅。那麼,在《清平樂》劇中提到的夏太祖李繼遷,這時候應該叫趙繼遷,他就識破了趙光義的陰謀,率領一部分部族逃往了毛烏素沙漠的地斤澤。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性格温和仁愛,卻在宋夏戰爭中落下敗筆

李繼遷在這裏休養生息,聚攏人心,很快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隊伍,竟然可以從建國沒多久的大宋口中奪下了靈州,建立了西平府。可惜,李繼遷的不知足,後因想繼續擴大地盤攻佔涼州,遭到吐蕃人的偷襲,身負重傷。嚥氣前的一直囑咐兒子趙德明,還是不要跟大宋徹底鬧掰,依靠大宋韜光養晦,壯大勢力,再圖進取。

趙德明謹遵父命,這個時候的党項人和宋朝關係是不錯的。可是,到了趙德明的兒子,也就是趙繼遷的孫子趙元昊這裏,這小子那可是個狠角色。

他繼位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確立了各種典章制度。更是創立了西夏文字,這一招實在是太厲害了。要知道,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有自己的文字,那就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民族認同感空前高漲。

所有的党項人,都聚集在趙元昊身旁。趙元昊一看時機成熟了,是振臂一呼,開始了大規模的逆返之路。在戰場上,李元昊那簡直就是無所不勝的戰神。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性格温和仁愛,卻在宋夏戰爭中落下敗筆

據統計,西夏全盛時期不過三百萬人口,但李元昊下令,15歲到70歲之間的男丁必須登記備案,隨時準備打仗,甚至婦女也被編入行伍。説起來,西夏那跟漢唐盛世相比,不過是小邦,不足掛齒。但是歷史上卻能與宋、遼,後面是金,這幾大國對峙中存在190年之久,真的是不得不讓人對這個小國家是刮目相看。

當然了,除了得益於党項人彪悍的民風,更重要的便是李元昊親自組建的三大致命武器,分別是潑喜軍、不拔子和鐵鷂子。這三支部隊互相配合,組成了西夏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是西夏跟宋遼抗爭的資本。

擁有了如此恐怖的軍事力量,李元昊當然無所顧忌,在公元1038年悍然稱帝,建立大白高國,開始和宋遼的皇帝平起平坐。這一舉動徹底惹怒了大宋。於是,雙方戰事開始。

公元1040年的正月,著名的三川口之戰打響,西夏在李元昊的指揮下圍城打援,最終宋軍傷亡萬餘,全軍覆末。此役讓大宋臉面盡失。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性格温和仁愛,卻在宋夏戰爭中落下敗筆

在《清平樂》中,脾氣好的宋仁宗,這次可氣壞了,“西夏反叛欺我大宋,朕要御駕親征”。也就是17集中看到的那一幕。當時是羣臣竭力勸阻,宋仁宗對他們是好一番教育。當然了,真實歷史上,宋仁宗其實並沒有親自出徵。

他先是撤了對三川口之戰負有責任的範雍的職,啓用名臣韓琦、范仲淹、夏竦來協助守邊。韓琦和夏竦不熟悉沒關係,而這個范仲淹大家應該很熟悉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他寫的。

他不光是一位大文豪,還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不過在緊要的當口,范仲淹和韓琦在對夏策略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因為范仲淹主張以防禦為主,而韓琦卻主張進攻。

最終,宋仁宗採用了韓琦的主張。公元1041年2月,好水川戰役打響,宋軍戰略失誤,進入了西夏的埋伏圈。夏軍突然殺出,打得宋軍丟盔卸甲。此戰宋軍傷亡七萬餘人,自主將任福以下幾十名主將全部戰死。當時,這個消息傳到東京汴梁的時候,整個北宋朝廷都震驚了。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性格温和仁愛,卻在宋夏戰爭中落下敗筆

好水川之戰之後,李元昊特意命令隨軍的參謀,原是漢人的張元題詩,羞辱夏總與韓琦説,“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洲龍虎輦,猶自説兵機。”當時的宋朝君臣聽説之後竟無言以對。

好不容易捱到第三年,宋仁宗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又主動發動定川寨之戰。而歷史上的定川寨一戰,這是宋夏戰爭中記載的最為模糊混亂的一次戰役。從各種史料中看,那真是漏洞百出,都不能自圓其説。

但總之,西夏李元昊是故技重施。首先佔據有利地形,誘宋兵出戰,而後斷其糧道與歸路,集中兵力圍攻宋軍,一舉獲勝,宋軍又是傷亡慘重。

短短三年,宋夏三次交戰,宋軍三戰三敗慘敗至極,震驚朝野,恐夏症一直在宋廷蔓延開來。在宋夏戰爭前夕,宋軍人數高達百萬,禁軍就多達八十萬。那坐擁八十萬禁軍的宋朝,竟然被一個小小的西夏吊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性格温和仁愛,卻在宋夏戰爭中落下敗筆

宋仁宗在《清平樂》當中,當着滿朝文武分析的原因是對的,可是沒有説到位。如果那一次他敢去親征,搞不好北宋還是會慘敗,他被俘都有可能。為什麼這麼説?我們來試着分析一下。

首先,主要責任在宋真宗趙恆身上,“澶淵之盟”之後,這傢伙真的覺得那是天大的功績,又是天書運動又要封禪泰山,導致國庫空虛,北宋漸漸滑向衰落的深淵。面對咄咄逼人的李繼遷,宋真宗只想當一個守成的好君主,竟然是白白送給了西夏大片土地,這都為李元昊崛起奠定的基礎。

其次,跟李元昊大刀闊斧的進行軍事改革相比,北宋軍隊冗兵現象嚴重,卻不敢深入改革。所以,北宋軍隊人數雖多,卻軍備鬆弛,缺乏訓練,體制和戰鬥力上也負於西夏。

更致命的是,宋朝統治集團,將帥一向不合,兵權分散,文官指揮武將,一切行動都得層層逐級彙報,迂腐的指揮系統也是慘敗的主因。

最後一點,宋朝當時嚴重缺乏精鋭騎兵。因為當時產優質戰馬的幽雲十六州,早就被割到契丹人手裏了。沒有好的馬匹,機動性差,分散防禦,你如何受得了西夏的鐵鷂子呢?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性格温和仁愛,卻在宋夏戰爭中落下敗筆

不過,要説北宋一直被西夏壓着,也不正確。1603年,宋仁宗去世之後,宋夏再次開打。1066年,宋軍於大順城擊潰西夏軍。宋軍開始調整戰略,他們發現西夏軍不擅長攻城,而且後方補給壓力很大,所以採用經濟制裁加碉堡作戰的手段,對西夏領土進行蠶食。

一直到北宋的靖康之難。也就是1127年,宋朝被金兵突如其來的滅了國之前,彪悍的西夏都被北宋的西軍摁在地上,使勁的錘。如果不是北宋突然滅亡,西夏很有可能就先滅了。

2005年,寧夏固原挖出了當年宋軍所築的京觀,京觀就是用人頭壘成的一種紀念碑似的建築。證實了史書中,北宋軍隊碾壓西夏兵的記載。當時,發掘現場全是人頭骨,築成小山,可惜宋仁宗看不到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09 字。

轉載請註明: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性格温和仁愛,卻在宋夏戰爭中落下敗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