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幾千年文化,對於古代的很多的文化和舉止我們仍然還有很多的不理解,比如曾經的一些王朝,皇帝去世後不是直接發喪後埋棺的,有一些太后、皇后和嬪妃也是,一具屍體如果躺在靈柩裏幾個月是會發臭的,並且古代沒有先進的冷藏屍體的儀器,讓屍體停放這麼久是什麼原因呢?
在清朝時,皇帝剛繼位時就派大臣和風水先生研究挑選“葬身之地”。就是現在所説的陵墓,選後之後就會開始請工匠修建,修建的時間是由陵墓的規格大小來決定的,一般來説,皇帝的陵墓徐建的時間不會超過十年,最少的時間也需要一年的時間去修建,在當時交通不便,依靠人力的時代,是非常困難的。
有時有些皇帝還沒等到自己的陵墓修建好就駕崩了,在陵墓尚未修建好時,皇帝是不能夠發喪入地宮的,他們認為這是龍脈不能隨意置之,因此就出現了開頭説的,皇帝死後還不能發喪,只能等陵墓修建成功才能入葬,慈禧太后就是這樣的原因在一年後才正式入葬。
但是有時也會出現因為國庫不充足就陵墓的修建能往後推移的做法。再次就是因為禮制的問題不能及時入葬。比如著名的康熙帝去世時等儀式辦完了才入葬。康熙帝的陵墓早在去世前的二十年前就修建好了,但仍是停放了十個月之久才下葬,曾經的禮節是皇帝去世後要舉辦隆重的喪葬典禮,全國各地的大臣和貴族都需要前來祭拜,喪葬儀式非常的繁瑣,如果禮節沒有辦完就只能在殯宮中安頓。
如果逢滿月、清明等這些日子時還得“致祭禮”,一系列的禮節完成都需要幾個月,如果屍體放上幾個月是會臭的,但是皇帝駕崩後會將屍體入館槨時做足準備,會將棺槨例設有“內棺”和“外棺”,緊緊地包裹不透氣,能將屍體保存一段時間,如果發臭了外面基本上也聞不到。你還知道古代哪些的奇怪風俗嗎?